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40歲后觀眾逐漸消失在電影院:消費方式變了,還是內容供應不足

2023年03月09日10:13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在貓眼APP上查到動畫電影《灌籃高手》定檔上映消息,42歲的市民楊旭激動地點了“想看”,然而他尷尬地發現,作為國內電影營銷專業APP,其年齡分類從20—40歲,每5歲分為一檔,然而“40歲以上”則直接分為一類——“這是說在電影市場,我跟60歲、70歲甚至更高齡的爺爺奶奶輩是同一類型了?”

更“扎心”的可能來自業內數據統計:40歲左右的電影觀眾佔比降至1%以下,而“40歲以上”年齡跨度雖遠超20-40歲,但在電影觀眾中整體佔比仍不高。

40歲之后,觀眾真的就和電影院漸行漸遠了嗎?

“40+觀眾”成電影市場獨一檔

日前,記者在保利國際影城上海世博店連續兩晚走訪發現,前來觀影的觀眾大多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除此之外,有一位母親表示“陪女兒來”,還有一對“70后”夫妻則是“孩子上學去了”。在新天地的UME影城、SFC上影影城美羅城店等電影院同樣以年輕觀眾為主。

來自貓眼2022年購票用戶數據顯示:20—24歲觀眾佔比24.2%,25—29歲觀眾佔比22.2%,是電影市場兩大“主力年齡區間”,而30—34歲、35—39歲則分別佔據18.3%和13.9%。20歲以下觀眾沒有延續過去兩年上升之勢,由2021年的8.5%降至6.7%,不過00后觀眾仍在持續提升、05后觀眾逐漸走進電影院,正成為市場新力量。相比之下,“40歲以上”人群雖然年齡跨度大、人口總數多,但作為電影觀眾僅佔14.7%。

貓眼研究院分析師劉振飛介紹,從目前的觀眾年齡數據統計情況來看,17—18歲開始觀眾佔比迅速提升,22—23歲達到觀影佔比峰值,27—30歲左右則開始快速下降,40歲左右的單一年齡佔比已經降至1%以下。“從趨勢來看,30歲前后生活重心轉向家庭是觀眾文娛消費習慣改變的核心原因,不過2023年《熊出沒·伴我“熊芯”》票房突破14億,成為中國電影市場首部票房破十億的親子電影,反映出親子市場的強大潛力。40歲開始,觀眾文化消費漸漸轉向其他市場。”

“40歲+”觀眾為啥不去電影院?

“我實在是沒時間去電影院。”今年45歲的教育行業從業者武先生有兩個兒子,“這個年紀在企業是‘夾心層’,本來事就多﹔業余要輔導孩子功課、參加興趣培養,每周末還要安排全家親子活動,首選是在戶外,時間排得很滿。”武先生印象裡,上一次看電影還是《我和我的祖國》。

“累”是不少40歲以上觀眾不再輕易走進電影院的共同理由。去年至今,41歲的劉嘯看了兩場電影,“一場是很多朋友都說不錯的,我和太太找了一天晚上等孩子休息了去看,結果我倆都在電影院裡睡著了。”劉嘯說,最近的一場則是帶孩子去看《熊出沒》,“在電影聲和孩子的叫聲中我又睡著了。”他從事外貿行業,“這幾年壓力比較大,也要熬夜,但精力確實不如當年”。

而漆黑電影院裡的光影刺激和震耳欲聾的聲效則是部分觀眾不再進入電影院的原因。“現在的電影屏幕很大,有些視覺效果故意刺激,還有聲音效果,一下一下都像敲打在我心臟上。”今年54歲的劉女士已經多年不進電影院,盡管孩子常常鼓勵她去感受,但她仍覺得漆黑封閉的環境“讓人不舒服”。

此外,還有部分40歲以上的觀眾則認為如今流行的電影題材對他們不再有吸引力。“目前影院排片高的電影大片,不少是強調視效的,這對我來說已經沒必要了。”今年48歲的王女士從事藝術品交易工作,她更喜歡能引起人情感共鳴和思考探討的電影,“但這類電影對視效要求沒那麼高,反而對觀影環境要求更高。相比身邊坐著陌生人甚至還有人聊天、玩手機,有片源的情況下我會首選在家裡看投影。”

吸引“40+觀眾”主要靠題材

40歲以上的觀眾真的不願再走進電影院了嗎?但從貓眼多部電影的觀眾畫像分析來看並非如此。

據統計,中國影史上票房突破10億元的電影中,《長津湖》系列、《我和我的祖國》、《芳華》、《懸崖之上》等電影,40歲以上的觀眾成了主力觀影人群之一。

例如《我和我的祖國》的用戶畫像中,40歲以上人群達到21.2%,僅次於25—29歲群體﹔票房57.75億元的《長津湖》,這一比例則達到22.1%﹔而《懸崖之上》、《芳華》中這部分觀眾更是佔到24.5%和30%以上,成為觀眾最多的年齡段。在劉振飛看來,說明雖然40歲以上群體漸漸遠離電影市場,但隻要有喜歡的題材,仍會走進電影院。

40歲以上的觀眾愛看什麼題材,或許可以從今年春節檔的三部電影一窺特點。以歷史為背景的《滿江紅》吸引了17.4%的40歲以上觀眾,國產科幻大片《流浪地球2》這一數字則下降到15.7%,而動畫電影《深海》隻有12.5%。

把時間線延伸至2022年,以抗美援朝戰爭為背景的《狙擊手》,用戶畫像中40歲以上觀眾佔33.7%,遠超其他年齡段。“以2022年為例,《狙擊手》《尼羅河上的慘案》《媽媽!》《黑客帝國:矩陣重啟》等影片同樣吸引了更多年長用戶的關注,其中包括了經典IP重啟、經典小說改編,以及時代背景、故事內容等更受年長用戶喜愛等多種維度。”劉振飛說,像《放牛班的春天》《美麗人生》《海上鋼琴師》等經典影片的購票畫像,40歲以上觀眾的佔比明顯高於行業均值。

在業內人士看來,歷史、戰爭、現實題材及經典IP仍受到40歲以上觀眾的喜歡,也正得益於近年來如《長津湖》等此類題材“爆款”,來自貓眼的數據顯示40歲以上觀眾到影院觀影小幅提升。

期盼更多元文化增值服務

“千萬不要小看中年人的消費能力和消費熱情。”最近,楊旭一直向周圍人推薦《灌籃高手》電影,“情懷拉滿,品質上乘,票房肯定要爆”。然而當同事推薦給他一套《灌籃高手》手辦時,卻被他嫌棄“誰買這塑料玩意兒”。

“從收益的角度,項目首選還是對准35歲以下的年輕人。”從事影視制作的吳先生坦言,無論從電影票房、衍生品開發到IP延續,影視產品開發還是針對年輕人,“數據不會騙人。比如《流浪地球2》眾籌的衍生品中,有多少會是40歲以上的人購買的?”

40歲之后,楊旭文化消費的重心已經轉向舞台劇、音樂會等。“雖然單價高很多,但一方面可以現場感受作品魅力,另一方面還有文化活動可以參與,比如有的舞台劇后可以跟主創交流,有的展覽會配套專家講座等,文化消費有延續性。”在他看來,電影是最大眾化的文化產品,可又是離大眾最遠的,“路演可能是唯一可以和創作者交流的渠道,但普通觀眾根本買不到票。”

不少觀眾也表示,希望除了看電影本身,還能有更多的增值服務。王女士建議,海內外很多劇場會深入社區,以劇場“粉絲團”的方式組織編劇課程、劇本朗讀、實驗版賞析等多種活動,希望未來電影也能有這些拓展:“讓不同的消費者都能獲得滿意的文化服務。”

(責編:龔莎、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