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歷史文物“隔空對話”,寶山這群“小小修復師”上崗!

文物是文化遺產
更是歷史見証
經過幾千年歲月侵蝕
有些文物失去了最初的模樣
但在文物修復師手裡
文物“活”起來了……
寶山有這樣一群“社區小先生們”
也做了一次
“小小文物修復師”
一起來看看吧!
文物修復要遵循四大原則:一是忠實於原物的形貌﹔二是使用有效的修復工藝和原材料﹔三是做詳細的修復記錄﹔四是做到“修舊如舊”。
近日,一場別開生面的文物修復課“我是小小文物修復師”在寶山區楊行鎮飄鷹錦和花園活動室舉行,“社區小先生們”通過活動逐漸揭開文物修復的神秘面紗。置身展品前,仿佛與這些歷史文物進行了“隔空對話”。
認識修復工具小小修復師崗前培訓
四方的工作台,桌面擺放著鑷子、針線、糨糊、錘子等工具,桌角還架著能放大20倍的帶光源的放大鏡和相機架、LED燈等工具。
經過崗前培訓,小小修復師的使命感油然而生。大家迫不及待地想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體驗文物修復師的日常。
修復技藝,是一個神奇的魔法
1、打開材料包,帶上白手套,小心翼翼地拿出碎成幾片的瓷杯,先找到相互銜接的碎片組拼起來然后用膠水進一步加固。
2、用同樣的方法拼另外一塊,直到全部拼好。
3、用棉簽擦去多余的膠水,接著涂上修復膠,再用硅膠刮刀整刮一下。
4、拿出砂紙打磨,把不平整的部分全部打磨平整,杯子恢復如初。
手中的器物逐漸回到原來模樣,好有成就感呀!
在這短暫的時光裡,“社區小先生們”都當了一回小小“文物修復師”。沉浸在文物修復裡,感受一種新的體驗,也是古老文化深厚的傳承。一件件修復的器物是小朋友們看得見的收獲,相信在收獲成功后他們會更懂得愛護文物,更加熱愛中國文化。
飄鷹錦和花園居民區在本次的實踐課堂中,通過志願者老師帶著“小小修復師”觀看《自信中國說系列主題——文化自信》,感受到廣大群眾熱愛文化遺產、享有文化遺產及對參與相應保護傳承工作的熱愛,從而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的情感和行動。
(來源:上海寶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