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筑可閱讀”:文旅深度融合的上海實踐

“建筑可閱讀”:文旅深度融合的上海實踐
文/方世忠
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2022年度文化和旅游最佳創新成果名單中,全國共有3項創新成果入選,“建筑可閱讀——上海文旅融合創新實踐”位列其中。榮譽的背后,是不斷推動“建筑可閱讀”破圈、迭代的創新努力。我們圍繞全市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優秀歷史建筑、保留保護建筑、當代地標建筑等的保護管理、活化利用、價值挖掘、宣傳推廣,從以設置二維碼方便市民游客了解建筑背后故事的“掃碼閱讀”1.0版,到擴大各類建筑開放讓市民游客走進歷史建筑的“建筑開放”2.0版,再到深度利用數字化方式、激發全民參與的“數字轉型”3.0版,開創了全新的都市旅游方式,激發了全社會的參與熱情,讓市民和游客切身感受到“在上海,建筑是可以閱讀的,街區是適合漫步的,城市是有溫度的”。榮譽的背后,是對推動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深度思考與卓越實踐。我們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緊緊圍繞城市定位、精神品格、歷史文脈,持續打響上海文化、上海旅游品牌,始終從上海最有資源、最有優勢的地方出發,深耕厚植“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突出上海文旅“都市型、綜合性、國際化”特點,把更多都市資源轉化為文旅資源,把資源優勢轉化為功能優勢,把功能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著力打造上海文旅核心競爭力,奮力推進新時代上海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卓越實踐,全力助推上海全面提升城市軟實力。
一、始終踐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用優質的供給服務人民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終是上海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們始終堅持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用優質的供給服務人民,呼應人民對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盼,讓城市文化深入人心,文化空間人人可享,讓城市持續彰顯美的追求、高的顏值、暖的表情,向世界講述中國和上海的“詩與遠方”,讓在者舒心、來者傾心、未來者動心。“建筑可閱讀”已經成為人民群眾共享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成果的“最佳實踐”和民心工程的“代表作”。
全力推動歷史建筑保護修繕。近年來,指導完成500余處歷史建筑修繕保護和活化利用工程,舉辦三屆建筑遺產保護利用示范項目評選推介活動。一大會址“修舊如舊”,以嶄新面貌迎接新的百年﹔武康大樓三年三次煥新,變身“超級網紅”﹔上生·新所70年后再綻放,成為城市更新樣本﹔今潮8弄“以用促保”,讓老建筑歷久常新﹔百年張園喚新回歸,繁華更勝往昔。一處處有故事的建筑完成修繕,注入新的文化內涵與時代活力,成為城市新空間。
持續推動歷史建筑對外開放。目前全市各類開放參觀建筑數量已達1056處。華東政法大學圍繞蘇州河貫通,將校園內聖約翰大學近代建筑全面開放﹔上海音樂學院打開校園,將歷史建筑融入城區、街區和社區﹔上海展覽中心打破圍牆,與民共享。讓建筑不僅可閱讀,更可親近,看房子、聽歷史、讀文化成為市民日常。
有序推動文旅空間優化布局。結合城市有機更新和精細化管理,依托上海深厚文化底蘊,持續優化布局,打造更多具有文化魅力、主客共享的文旅新空間。結合黃浦江世界會客廳、蘇州河城市文化生活休閑帶建設,推動華東政法大學全面開放、楊浦濱江工業遺存華麗轉身,開通蘇州河旅游水上航線,“一江一河”串珠成鏈,濱水公共空間全面改造提升,沿線文旅資源進一步走進百姓生活,成為市民家門口的休閑漫步好去處。
全面推動管理體系創新升級。聚焦市民游客新期待、新需求,進一步完善“建筑可閱讀”發展保障體系。推出微信小程序,成立融合發展聯盟,制定發布工作規范和工作指引,推進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打造“建筑可閱讀”文創套餐,一系列創新管理舉措極大地拓展了服務功能、服務效能,也進一步提升了市民游客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二、始終堅持文旅融合發展之道,把都市建筑資源轉化為文旅資源,打造都市旅游金名片
“建筑可閱讀,城市微旅行”是上海都市旅游的金名片,正在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城市旅游休閑發展模式。在上海,無論是老上海人、還是新上海人,無論是外地游客、還是外國游客,越來越多的人把“建筑可閱讀”作為上海旅行的方式和選擇。“建筑可閱讀”已經成為上海文旅深度融合的“大IP”和城市形象宣傳推廣的“代言人”。
推動文旅深度融合,離不開資源整合、業態協同。衡復風貌區、上生新所、思南公館等熱門建筑街區不斷推出城市行走、讀書會、漫游打卡、文創產品等服務內容﹔“豫園燈會”“龍華廟會”等傳統品牌將建筑與旅游、文創、演藝、非遺、美食等業態相互融合,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充分釋放“建筑可閱讀”文旅融合的溢出效應,將文旅資源優勢轉化為文旅產業強勢,打造出可互動、可體驗、可消費的“建筑+”新模式和城市文旅新場景。
推動文旅深度融合,離不開服務創新、品牌打造。緊緊圍繞都市旅游首選城市的發展定位,立足建筑資源稟賦,深度挖掘優勢,推出“建筑可閱讀”官方形象標識、十二時辰全媒體大直播、專線巴士、系列書籍、文創套餐,推動“建筑可閱讀”轉化出圈、融入生活、全民共享,有效提升上海文化、上海旅游的品牌辨識度、社會知曉度、形象號召力。
三、始終探索數字轉型創新之路,讓歷史建筑和城市文脈在穿越時空中活態呈現
當今時代,數字化正以不可逆轉之勢改變人類社會。而在數字化和全球化兩個最重要時代背景下成長起來的Z世代正在快速崛起,逐步成為新消費浪潮的中堅力量。我們面向Z世代文旅消費新需求,不斷優化文旅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城市文化的年輕力,構建“建筑可閱讀”線上線下聯動的傳播體系,用數字化、分眾化的創新方式傳承“最上海”的歷史文脈。“建筑可閱讀”已經成為上海數字轉型的“生動案例”和城市千萬級流量的“主入口”。
突出線上聚合、線下分眾,推動“建筑可閱讀”的數字轉型。與美團、蜻蜓FM、騰訊、小紅書、抖音、B站等新媒體平台開展深入合作,構建數字全媒體運作矩陣,通過社交媒體的廣泛傳播以及內容與渠道雙向借力,在城市數字化轉型中,實現建筑多元價值的挖掘和可持續傳播。武康大樓首發NFT數字藏品,歷史建筑的活化利用緊跟潮流,緊抓技術和產業的新賽道,在元宇宙新場景探索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數字化蝶變。
突出社會參與、全民互動,推動“建筑可閱讀”的廣泛覆蓋。撬動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實現更多元的文化互動,解鎖建筑更多“打開方式”。線上線下聯合推出“全民評”“全民講”“全民拍”“全民游”“全民創”等全民參與活動,推出“建筑可閱讀”線上專區和有聲專欄﹔指導推出各區“建筑可閱讀”宣傳大使﹔舉辦上海最受關注二十大優秀建筑評選活動﹔推動出版《這裡是上海:建筑可閱讀》《遇見武康大樓》《梧桐深處:建筑可閱讀》等書籍。通過各類傳播媒介,進一步激發全社會參與熱情,掀起全城打卡建筑、走進建筑、解讀城市的熱潮。
突出渠道拓展、場景創新,推動“建筑可閱讀”的破圈迭代。在2021年上海旅游節期間,策劃推出特別節目——“建筑可閱讀”十二時辰全媒體大直播活動,實現上海旅游節平台與“建筑可閱讀”IP的首次大碰撞,相關內容全域傳播總量突破2.2億﹔與春秋旅游合作推出“建筑可閱讀”專線觀光巴士,串聯整合建筑資源,打造近距離、慢生活、微旅行的全新都市旅游方式﹔聯合光明集團、第一食品等上海老字號,推出系列文創產品,推動老字號與新市場的跨界融合,打造可以帶回家的“建筑可閱讀”﹔東方明珠電視塔發布AR燈光秀、VR智能導覽系統,上海音樂廳創新上演大型牆體燈光藝術投影秀《海上生民樂之光音的故事》,新老建筑“神奇變形”,數字賦能煥發新生,持續破局文旅數字化發展之路。(作者系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
始於建筑,成於故事,歸結到人
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文化創新研究院院長、研究員 徐錦江
法國歷史哲學家德·塞都曾把城市稱作一個文本,不過,如果說他只是使用了一個形象的概念隱喻,那麼,上海市卻把它變成了一種巨大的社會實踐,這就是“建筑可閱讀”活動。“建筑可閱讀”可概括成三個關鍵詞:建筑、故事、人。從1.0版關注物質遺產的建筑,到2.0版關注非物質遺產的故事,到3.0版關注閱讀建筑的文明市民,“建筑可閱讀”活動正在上海這座城市不斷升級和深化,並用不同的表現方式在文化領域之外產生溢出效應,大大提升了城市軟實力。
“建筑可閱讀”活動反映了在城市轉型過程中,市民探究一定場所范圍內所包含的生活歷史的興趣在不斷增長,希望通過保留地方記憶遺產而使場所認同感和社區得以延續。作為一項有良好群眾基礎、正能量滿滿的活動,“建筑可閱讀”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上海特點、時代特征,它為上海這座城市走向全球文明城市提供了內在的驅動力和激情。隻有讓市民真正當家作主,才能體現“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發展理念。因此,“建筑可閱讀”活動,始於建筑,成於故事,最后的歸結點應該是一個字:人。
從建筑可閱讀到面向未來的上海建筑學派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教授、博導 李翔寧
今天的上海作為一座面向未來的“全球城市”,正如一幅五彩斑斕的馬賽克鑲嵌畫一般,帶有不同時期留下的文化的和空間的基因。面向未來,我們如何進一步總結凝練凸顯上海的建筑成就,將上海建筑文化打造為這座城市最靚麗的名片之一?
一、圍繞設立上海建筑博物館,全方位推進上海建筑文化傳播。許多在建筑領域有著悠久歷史和先進發展理念的國家都擁有國家級建筑博物館。這類建筑博物館對建筑文化認同、國際傳播、建筑作品在全球的推廣以及城市形象的塑造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積極申辦世界建筑師大會,爭取世界建筑之都稱號。上海歷史上有“萬國建筑博覽會”之稱,而當代的城市建筑建設成就更是世界矚目,也符合世界建筑之都的定位。
三、深化上海建筑文化學術研究,打造上海城市建筑學派。未來如何能夠整合上海、全國乃至全球的上海建筑與城市研究的力量,建構一個有全球影響力的城市建筑學派,讓上海成為面向21世紀城市和建筑的新標杆。
從歷史建筑保護看上海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景觀學系主任,教授、博導 章明
上海有著非常豐富的建筑文化資源,在歷史建筑的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方面,在我心目中上海是中國做得非常好的城市。上海在建筑保護利用上的不守舊,敢於探索與創新,體現出了上海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
上海老建筑的保護利用既有關於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等民用類的,也有類似楊浦濱江工業遺產的保護和再利用,體現出了豐富性和多樣性。
上海在建筑保護利用上的不守舊,也體現在上海的歷史建筑再生中,不是簡單地回到過去,回到某一個歷史定格的時候,而是把歷史當作一個流程,在流程中,這個建筑上曾經發生過的有價值的痕跡都會保留下來,從而呈現出時間的厚度。
在楊浦濱江南段5.5公裡的范圍內,楊樹浦水廠是1883年英國人造的城堡式水廠,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何解決斷點問題?我們計劃利用水廠外防撞樁和保護樁這個城市基礎設施,在頂部加裝鋼棧橋,實現貫通,最終,創造了550米獨具特色的水廠棧橋。
上海建筑可閱讀——讀什麼?怎麼讀?
國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專家委員會委員、上海格物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 符湘林
百年印記,魅力上海,建筑是上海這座城市魅力的重要源泉。目前,上海“建筑可閱讀”范圍已覆蓋全市。那麼,建筑可閱讀,讀什麼?怎麼讀?
一是讀建筑之美。上海擁有豐富的建筑遺產,享有萬國建筑博覽之城的美譽,充分體現了紅色、海派和江南文化的有機融合,可謂是兼收並蓄,蔚為大觀。
二是讀服務之美。上海率先提出了“建筑可閱讀,街區可漫步,城市有溫度”,並寫進黨代會報告。同樣的建筑,不同的服務,這就是上海的軟實力。
三是讀理念之美。建筑是為人服務的,這些年來,我們都目睹了上海“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這一切從表面看是建筑設施的變化,從內在看是這座城市的發展理念,真正體現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
上海為什麼能吸引海內海外、四面八方的人才集聚?上海為什麼能攻堅克難誕生出一個又一個的建筑佳績、建筑奇跡?這就充分說明了這座城市的精神品格,那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工作期間概括的——“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這是上海的城市精神,推動上海未來發展的不竭動力。
上海建筑可閱讀國際傳播大有可為
上海日報城市和建筑歷史專欄作家、主任記者
上海市建筑學會歷史建筑保護專委會委員兼副秘書長 喬爭月
上海作為中國最早開埠的城市之一,在城市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並保留了一大批融合中西文化特色的歷史建筑,它們承載著城市記憶,也是城市精神品格的內容載體。透過這些歷史建筑來講好上海故事和中國故事,通過積極有效的國際傳播來加強上海的海外推介,大有可為。
用熟悉的建筑文化親近人。目前,在上海已公布的文物建筑、優秀歷史建筑中,有著眾多具有異國風韻的建筑,這些建筑為向世界講述上海故事提供了豐沛的載體,而這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外灘建筑群。
用精彩的人物故事打動人。建筑可閱讀的國際傳播實踐中,要讓建筑鮮活起來,一定要注重挖掘背后的人物故事,才能打動人心,具有傳播力。
用創新的傳播方式吸引人。上海的建筑可閱讀工作自2017年啟動以來,從“掃碼閱讀”的1.0版、“建筑開放”的2.0版,進入“數字轉型”的3.0版,技術的進步讓我們的國際傳播有了更豐富的實現渠道和平台。
建筑煥新象,旅游新流量
上海商學院旅游管理系副教授 徐薛艷
上海的“建筑可閱讀”已經進行到了3.0版,整個城市的文旅資源、公共服務也因建筑可閱讀這一主題線索得以整合,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服務矩陣和目的地品牌形象。
時至今日,“建筑可閱讀”二維碼背后的數字情景已遠遠超過起初的功能,通過AR、VR、AI技術達成臨場感的塑造、與敘事意義的傳遞,為市民游客走進城市建筑帶來了新方式。城市的規劃者、管理者、藝術家們正在充分發揮城市的想象力,城市可閱讀的場景化體驗不斷提升、優化,從武康大樓的源點廣場、冰淇淋、網紅餅干到保護建筑林立的街區裡頻現的沉浸式共創演出、闖關式的旅游線路,極大豐富了市民游客的五感體驗,很好滿足了年輕市場的看展式社交和老齡化市場的地標打卡游的新需求,成為了實現都市旅游繁榮的新“流量密碼”。這種由老建筑掀起的循序漸進式的城市活力復興,相信在全球范圍內也是前沿的。
未來建筑可閱讀4.0版可用城市意象思維優化空間層次,打破行政區劃壁壘,喚起市民和游客的集體城市意象,塑造獨一無二的目的地形象。
(來源:解放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