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要聞

上海:創新賽道 新范式激發“全過程創新”動力

2023年01月13日10:23 | 來源:解放網
小字號

新范式 激發“全過程創新”動力

不僅從0看到10,也要從10看到0掌握不了核心底層技術,就抵達不了創新高地

■本報記者 王海燕 王閑樂

創新理論之父熊彼特說過這樣一句名言:無論你把多少輛馬車連續相加,也帶不來一輛火車。

形象的一句話,揭示了一個事實:唯有創新,才能帶來突破式的發展。這意味著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全新語境下,上海必須謀求一場創新范式的轉換。

這個新范式便是“全過程創新”。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說,科技創新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包含了從基礎研究到創新加速,即“從0到10”的全過程,“科技創新必須完成整個過程,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創新。”

上海是一座光榮之城、夢想之城、奮斗之城,更應成為一座創新之城。

創新之路

躬身入局,風險共擔

“全過程創新”是一條什麼樣的路徑?

《黑天鵝》作者塔勒布有一個觀點:在面對非對稱風險和外部壓力時,隻有踐行“風險共擔”的原則,讓每一個相關人員都不置身事外,才能作出正確的決策,以應對現實世界中的不確定性。

簡單一句話——“躬身入局,風險共擔”。這不僅是“黑天鵝”世界的生存法則,同樣也關系到當下創新的“范式轉換”。上海要建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就必須要樹立科技創新全鏈條觀念,建立健全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機制。

科技創新,從本質上講是高風險活動,越是對生產力發展具有重大突破意義的創新,其風險程度往往越高。風險共擔,就是要讓“從0到10”的每一個環節都有面對風險的勇氣和擔當。

對科學家來說,要有“范式轉換”意識,在確定科研攻關的選題和技術路線的選擇中,要從0看到10,而不僅是從0看到1,要能心無旁騖開展原創性、引領性的科學研究,真正牽引形成新的生產力。

對創業者來說,要有躬身入局的勇氣——我們所期待的企業家精神,指的就是那些敢闖敢拼,勇於承擔風險的弄潮兒。

對政府來說,亦是風險承擔者,它應該是創新發展的組織者、推動者,能夠有效整合政策、市場、應用場景等各類創新要素,承擔基礎投入及維持創新秩序的風險。

如果科學家僅僅滿足於“空中樓閣”,不敢問鼎最前沿難題﹔如果企業沒有闖入核心領域的勇氣,轉而退而求其次做對應的流程合規﹔如果政府熱衷於形式主義的表面政策,無法識別和支持那些真正有潛力的創業者,那麼,這個路徑就走偏了。

塔勒布說,沒有風險共擔,就一事無成!隻有創新鏈上的每一個環節,勇於承擔風險、勇於試錯,真正把自己的利益置於結果之中,才能激發出創新的內生動力,才能推動科技的不斷進步。

創新之魂

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創新的本質是什麼,這是躬身入局者要回答的問題。

蘭寶科技是一家開辦20多年的傳感器老廠,當同行被迫卷入價格戰時,它心無旁騖自主研發,成為同期創業同行中為數不多的“幸運者”。公司管理層感嘆,就是靠基於底層技術的自主創新,企業才活下來也強起來的。

創新范式的轉換,要求的不僅是從0看到10,也要能從10看到0。比如,企業家要能撥開重重迷霧,回歸至創新的原點——底層邏輯。若看不懂底層邏輯,掌握不了核心的底層技術,也就抵達不了創新高地。

來自科技領域的潘晶代表致力於醫療機器人領域的創新,他以消毒機器人為例,在ICU環境裡,多重耐藥菌的人類交叉感染問題是個世界性難題。“我們研發的消毒機器人就是多重耐藥菌的殺手。目前市場上抄這款產品的有50多家企業,但大部分把它做成了‘農藥噴洒機’,個中區別就在於他們不清楚產品的核心技術,不知道該殺滅什麼樣的微生物,所以模仿得再像也無濟於事。”

因為具備核心競爭力,所以不怕被同行抄襲,因為這是“抄”不過去的。

創業者不僅要看到技術的市場前景和市場模式,而且要看到最基礎的底層技術、關鍵核心技術。這也對應了一個英文單詞——inside,即“向內”的洞見,不是破外在事物的邊界,而是破內在認知的邊界。隻有明晰事物發展的歷史脈絡、底層邏輯,才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這亦是創新之魂。

過去,可口可樂公司研制出一個配方,可以沿用100年。今天,蘋果公司每年都要有創新,把iPhone從第1代做到第14代,才活下來而且活得好。這足見,沒有核心底層技術,就面臨被超越、被淘汰的危險。反之,掌握了核心技術,就有機會成長為參天大樹,就能在競爭中佔據制高點、掌握主動權。

創新之城

營造包容的“試錯”空間

一座創新之城,該擁有怎麼樣的創新生態?

前不久,市人大赴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上海期智研究院開展立法調研,從事AI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吐露他們最大的苦惱:“沒有任何人能夠告訴我們能夠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往往是事情做好披露之后,才有人告訴我們,你們這個做錯了!”

對科技創新而言,失敗其實才是常態。正因如此,躬身入局、大膽突破的科學家、創業者們,需要的可能不僅是什麼優惠補貼,更需要一個允許“試錯”的寬鬆環境。

有一家創新公司,每年年會的一個固定項目,就是慶祝某款產品被砍掉。用其創始人的話來說,如果公司一年都沒有一款產品失敗,他們會認為自己承擔的風險還不夠。

一座真正的創新之城,理應具有“寬容失敗”的品質和氛圍。

近年來幾部上海地方立法,無論是促進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條例,還是數據條例,都設立了“寬容失敗、激發創新活力”的立法條款。比如,促進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條例明確制定不予行政處罰清單,包容非主觀故意下引發的輕微違法行為。有立法者如此評價:這就是“科學家條款”,對科學家的顧慮作了強有力的立法回應。

有了充滿靈活性、包容性的“試錯”空間,學者才有勇氣挑戰最難的科學議題,企業家才敢於闖入最前沿的領域。可以想見,包容開放的創新生態一旦鑄就,必將吸引大批懷有夢想的人才競相投身創新大潮,營造出激情忘我、敢闖敢拼的創新文化,從而點燃一個個創新“核爆點”。

科學家敢干、資本敢投、企業敢闖、政府敢支持,一座活力迸發的創新之城殷殷可期。

(來源:解放日報)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