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专题>>聚焦2023上海两会

2023年上海两会:新使命 中国式现代化开路先锋

2023年01月11日15:52 | 来源:解放网
小字号

新使命 中国式现代化开路先锋

提出整整十年之后,“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有了新的内涵和要求

■本报记者 朱珉迕 周程祎

上海能给人带来什么?

十八世纪英国文学家塞缪尔·约翰逊曾说,“若是你厌倦了伦敦,那就是厌倦了人生”。同样,对于生活在上海的人们而言,这座城市是乍见之欢,也应当是久处不厌。

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上海,正处于新的时代坐标,踏上一段崭新征程。

2023年上海两会大幕全面拉开。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这座城市已经明确,要继续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

“排头兵、先行者”提出迄今已有整整十年。今天的“排头兵、先行者”,有其新的内涵和要求。

应时代之变

对上海来说,刚刚过去的2022年,无疑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全力打赢大上海保卫战,全力推动经济恢复重振,全力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跌宕起伏的一年里,每一步走得都不容易。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新一届政府各项工作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同时,当下也是三年抗疫的“转段”之时。

开年以来,一项至为重要的任务是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在面临挑战时,真正的“排头兵、先行者”需要带头“挑大梁”,需要有主动承压、主动贡献的自觉,以此稳定当下的预期和信心。

而置身中国式现代化的宏阔场景中,“排头兵、先行者”更需要以一种更为宏阔的担当,提供清晰、明确的方向,以此为全社会注入战略上的信心和定力。

上海是中国的上海,也是世界的上海。这是认识这座城市的一个基本坐标。“排头兵、先行者”,必须是在大视域的比较、竞争、对标中呈现的。只有始终将发展置于大局之下考量,才能在服务全局中实现自身价值;只有始终与全球最高水平对标对表,才能持续提升自身的能级与竞争力,持续集聚配置全球资源,参与深层次全球竞争。

也因此,上海比以往更需要主动与国际对标,需要形成国际核心竞争力,需要具备国际视野和思维。这是一座开放城市的胸怀——主动开放,更大力度开放,更高水平开放,本质上亦是中国式现代化所应展现的一种自信。

同时,上海需须臾不忘“四个放在”的战略基点,并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和本质要求,更加自觉地与中央战略定位、经济全球化大背景、全国发展大格局和长三角发展总体部署对标对表。这是一座中心城市的使命所在,也是一个“开路先锋”的应有状态。

悟逻辑之深

2022年底,许多人记住了一个词:底层逻辑。

“比如我们今天讲对标国际规则,就要求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知道国际规则是什么,还要了解历史上这些国际规则是怎么形成的,底层逻辑是什么,从而把握未来发展中哪些会变哪些不会变。”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在市委全会、市委学习讨论会上表示,如果只是表面地对照现有的条文,“不仅很难找到有效办法,只能被动应对,且随着科技进步发展,规则运行方式变化,我们也很难知道机遇在哪里,很难赢得主动”。

对上海而言,与大局意识、全球视野同等重要的,是历史眼光——只有明晰事物发展的历史脉络、底层逻辑,才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现代化本身有其底层逻辑。从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发展规律和共同特征来看,现代化必然伴随现代工业经济、现代服务业经济以及城市化的充分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更有其人口规模巨大等本质特征。由此切入,上海需要悟透自己的优势——比如超大市场优势、完整产业和供应链体系的优势、科技突破能够在市场化过程中加速扩散的优势。这将是担纲“排头兵、先行者”的重要依托。

底层逻辑并不是静止、一成不变的。托马斯·库恩的名著《科学革命的结构》最近出版了新的中译本。作者富有洞见地指出,每个时代都有在科学界占主导地位的范式,科学革命则意味着“范式转换”。对上海来说,许多领域,都需要从“范式转换”的角度去重新理解,实现从思路到手势的更新。

市委全会上,就讨论过三个“不能”——“我们不能把发展停留于总量或规模的质量尺度上,不能停留于总是对别人的学习模仿和跟跑上,不能停留于核心技术和关键能力对他人的过度依赖上。”这意味着,上海需要在高水平、高能级的开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条路,形成自身的不可复制性、不可替代性。

两会前夕已被广为关注的“全过程创新”,也属于这样的“范式转换”。“从0到10”的全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激发出精准投入创新的内生动力,并实现有机协同。而这势必需要对当下的一系列制度、机制进行再造,其前提则是对“创新”的本质性理解。

读透了底层,才能逐步掌握“范式转换”的意识和能力,才能在竞争中占据制高点、掌握主动权。

谋作为之新

“不像传统博物馆”的上博东馆引得许多人驻足停留。它没有采用封闭式设计,而是打通内外空间,让阳光从四面八方透进馆里。

“尘封的历史”可以向外界敞开,某种程度上,这也能视为一种象征——对标现代化建设需要,各项具体工作都要因时而变、因势而新。

以优化营商环境为例,上海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取得显著成效。但随着环境变化,企业面临的难题也在变。此时,尤需提高政策的清晰度和系统性,不能让政策“部门看得明白、企业看不明白”,更不能各自为政、不顾政策执行的实效。而这,往往需要改革者的“刀刃向内”。

要解决创新发展中的难题,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提高与科学家交流、与企业家对话、与创业者互动的能力和水平,并且,必须在只争朝夕之际实而又实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诠释真正的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这又意味着,“实干”,应当成为一种不变的底色。

“排头兵、先行者”,终究是一个“实干家”。在当下,实事求是、真抓实干、求真务实,就是向市场和社会展现的稳定信号,是至为重要的“可预期性”。有了这份“可预期性”,才能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有效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激励人们以实际行动创造蓬勃向上的新气象。

“解决今天问题的办法要为明天的发展腾出空间。”实干层面的“排头兵、先行者”,也需要一种长期主义思维——很多时候,统筹兼顾、远近结合、以未来反观当下,既是一种格局胸怀,更是重要的方法论。

新征程上的上海,还会有许多类似的挑战。曾是昔年辛苦地,不将今日负初心。有前瞻思维,有战略定力,有创造活力,有务实作风,这座城市就可以先行走出探索之路,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来源:解放日报)

(责编:严远、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