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創建特色中學  如何培養“志存天下”當代學子?

2022年11月24日21:22 | 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上海11月24日電(韓慶)  一所普通的高中學校,如何走出不一樣的特色轉型之路?11月22日,在創建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展示活動中,上海市中國中學,這所全國唯一一所與國家同名的中學,以“文化中國 志存天下”主題,傳達出了不一樣的“思與行”。

古韻十足的文化圖景

可愛的熊貓招文袋,由學校“中國創造”文創設計工作室親手打造﹔“綠水青山皂”來自環保社,取法於“道法自然”的環保理念﹔“盤藝薪傳扣”這一非遺技術來自盤扣社,平時也作為勞育課程的核心課程﹔和氏璧造型的U盤,存儲著武韻堂編排的“易筋引導操”……走進校園,最先引入眼帘的是各種蘊含古典魅力的“文創作品”

目之所及,文化氤氳。其實,每年八月,即將踏入校園的新生,都會收到一個古拙雅致的信封——《中中與新生書》:“諸生始學之際,亦為試翼之時,三春冬夏,唯焚膏繼晷,秉初心以行遠。”

上海市中國中學創建於1933年,是全國唯一一所與國家同名的中學。“欲救亡圖存,非教育不足以言此”的辦學宗旨和由此生發的責任教育辦學思想,經過近90年的沉澱,成為該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特色定位的源頭活水。

刻有《少年中國說》的牆壁,格致軒、爾雅軒、俯仰齋、岐黃閣、萬卷堂、巧藝館、精武館等七大場館裡,你可能會遇到上海工匠、詩壇大家、書畫名家、杏壇名流、文壇大咖、非遺傳人甚至體壇名將……

今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形成的育人生態,已經轉換為這所學校獨特的特色辦學模式,滲透到這所學校學生們知、情、志等方方面面。

傳承的另一面是責任。參與“紅星照耀中國”課題研究,用大數據解讀歷史,100本期刊封面展示就在學校底樓大廳﹔走進錢學森博物館,追隨偉人的足跡開展“上九天攬月”的項目化課程,在這裡進行火箭選址、完善細節、外觀設計、傳記配圖、戲劇表演等等有趣的活動……

學校從“中國”二字出發,既有傳承,又有創新,有文化自信的威儀,更有責任教育。正如徐匯區副區長王志華所言,中國中學特色高中的創建工作,正是結合了育人本原和創新發展的深度實踐。

“特色課程”圖譜的實踐

已知一個三角形的三邊長分別為13、14、15,它的面積是多少呢?面對高中學段的學生,第一反應肯定是用“海倫公式”求解。但是,你知道在我國古代數學家秦九韶所著的《數書九章》裡,也給出了一個“三斜求積術”的方法嗎?這是活動當天數學教研組展示的一堂公開課。

而在語文課堂上,圍繞《師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一經典名句中“道”的涵義,大家各抒己見,探討課標對文化包容、傳承經典、現實思辨等問題。

在體育課上,教研組結合傳統武術“長拳”開發了《新編長拳》,並結合現代技術,引入技能指標、健康行為指標等過程性評價和增值性評價的量表。

活動當天,涵蓋必修課、選修課、選擇性必修課的17節“博思”課堂同步公開展示。《從隙積術到垛積術——高階等差數列初探》《武術與俠文化之棍術行健》《宅茲中國——從三代文化入手的文明源起跨學科探討》等,讓傳統文化全維度地成為課程的“支點”。

除了與國家課程深度融合,學校還呼應“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的教育方針,學校還構建了“新六藝”校本課程。“新六藝”校本課程強調“以德為先”,包含“明德惟馨”、“文以載道”、“格物致知”、“行健自強”、“真美育人”、“知行合一”六個課程模塊。

中國中學課程與教學研修中心主任黃勇介紹,為了做好這些特色課程,學校各教研組充分做好實踐“三部曲”:

一是課程尋策。對強關聯課程與內容採取“強化元素,充分展示”的實施策略,對弱關聯課程與內容採取“創設情境,自然滲透”的實施策略。

二是課堂落實。聚焦學生的“學悟習行”和教師的“創啟促拓”等關鍵行為,

努力打造富有傳統文化氣息的“博思課堂”。

三是教研支撐以全員、全學科、全覆蓋的“三全”思路,探索怎樣在課程中凸顯特色﹔並開發了學科指南、單元設計、教學案例這“三件套”,得到了一條行之有效的實施途徑。

從“特色項目”到“特色學校”

從“特色項目”到“特色學校”,中國中學校長鄭敏芳分享了學校的“創特之道”。鄭敏芳介紹到,一方面,學校繼承了源頭活水﹔另一方面,學校努力對標時代需求。為此,在高中育人方式轉型和“雙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學校確立了“特色高中、優質初中、一流完中”的發展目標,致力於培養具有“中國心、世界眼、未來夢”的現代責任公民。

從頂層思路來說,中國中學以“文化中國、志存天下”為特色高中創建理念開啟了“深度融合”的實踐,遵循“一課一鏈,一縱一橫”的創建思路﹔開啟了從“特色項目”到“學校特色”直至“特色學校”的建設征程。

從平台搭建而言,學校逐漸建立起文創實驗場館、文化實踐基地、學生文化社團、文化節慶賽事以及網絡文化教育、文化課題研究等六大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平台﹔學校還從樓宇、標識、綠化、景觀、人文等十個方面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和要素,形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校園十景”。

從課程體系而言,中國中學構建起高質量實施國家課程、高品質實施校本課程的“文化中國”課程體系(一課)和學教評管一體化育人鏈(一鏈),形成了初高中一體縱向貫通、家校社橫向協同的育人網絡。

活動當天,眾多滬上領導專家蒞臨現場,也為學校創特之路“把脈”。

上海開放大學教授鮑鵬山教授認為,展示活動體現出中國中學借傳統文化這一厚實的內容,抵達了教育的本質。所謂教育的本質,即人之必有的本質,中國中學回應了這一“為人之問”。中國中學實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育人的結合,讓使命與擔當在新的時代更加具象化。

上海市推進特色普通高中建設項目組組長胡興宏表示,中國中學給了徐匯乃至全市創特工作一個很好的示范。他指出,上海已經基本進入優質均衡發展階段,在高中表現為不同的特色定位,以此打破千校一面的格局,滿足社會與個體發展多樣性的需求。中國中學利用獨特優勢,將傳統與新時代要求結合,既有普遍性又有獨特性,極具示范意義。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上海教育學會會長尹后慶用三個詞“生態、融合、突破”給予中國中學高度肯定。在中國中學呈現為,“生態”即創造一種適宜學生成長的環境,“融合”即“古為今用”回應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突破”即為將特色建設與五育並舉熔煉為辦學思路,在新的時代,找到新的突破點。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楊振峰認為,高中如何改革是一個核心的問題,要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與學校的辦學內涵、內在成長相結合,與社會所求、學生所需相結合,而中國中學為所有高中尋求了一種借鑒和突破的方向。

(責編:龔莎、韓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