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楊浦居民盡享“家門口的便利”
“樓道微改造”蔚然成風﹔“變廢為寶”,便民庭院“拔地而起”﹔黨建“健康圈”越“圈”越大﹔“HUI新屋”愛心接力站為周邊新業態、新就業群體送上貼心服務……十年來,楊浦始終以服務人民為根,一步一個腳印向前邁進,為社區建設夯實“硬基座”,提升“軟實力”,讓居民盡享“家門口的便利”。
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楊浦居民的美好生活正徐徐翻開新篇章……
“樓道微改造”蔚然成風——讓居民動起來,讓企業活起來,把資源引進來
下午兩點,鞍山一村第三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陳華的手頭工作暫告一段落,他就坐在辦公室觀看黨的二十大開幕會回放,一邊看一邊做著筆記,這已成為他近日來的習慣。作為一名黨員,陳華表示,社區工作,看著件件都是小事,卻件件都不是小事,需要認真對待。作為一個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對我來說,居民就是首位。我會全心全意做好服務,把惠民政策落實到位,老百姓說好才是真的好。
陳華所在的居委會下轄9個自然小區,由商品房、售后公房、租賃房等組成,面積大、人口多、情況復雜,而且部分小區存在建造時間長、房屋老化嚴重、配套設施落后的情況,管理起來較為困難。陳華上任后,立即聯合街道社區平安辦、派出所、城管、物業等部門對銀楊大樓、石油大樓開展樓道整治,隨后又圍繞“樓道微改造”,號召居民自治,守護共同家園。在此過程中,常有居民不願配合,也遇到過經費問題,陳華隻能鉚著一股勁,挨個突破。
如今,“樓道微改造”在九州公寓蔚然成風,許多樓層的居民都自發美化環境﹔銀楊大樓外牆的廢棄煙囪拆了,各處煥然一新﹔不少小區裡還安裝了共享充電樁,為新能源汽車車主提供便利……“樓道干淨了,環境好了,生活自然處處美麗”,成為居民們的共同感受。
“這幾年,我們為部分老齡化程度高的樓道,定制了愛心扶手,方便老人行走。在一些老舊小區,樓道都很老了,燈也壞了,感覺很灰暗,現在地面重新鋪整了,雜物清走了,垃圾也不見了,人一進去就覺得明亮,心情馬上變好了。”陳華告訴記者,“我堅信,隻要我們堅持黨建引領,‘三駕馬車’齊上陣,讓居民動起來,讓企業活起來,把資源引進來,小區就會越來越漂亮。”
楊浦區2020年度“優秀黨務工作者”、2022年楊浦區“最美退役軍人”,19歲入伍到成為一名“小巷總理”,陳華在基層一干就是7年。他說,隻有時刻把群眾放在心上,從群眾利益出發,才能把這份看似雞毛蒜皮的工作做好。“我希望通過努力,改善社區的硬件環境和人文環境,讓鄰裡關系變得更加溫馨和睦。”
非凡十年,砥礪前行。居民生活在變,社區工作者本身也在變。居委會主任薛建妹是陳華的好搭檔,社區工作經驗已有整整十年。“十年變化天翻地覆”,她說,如今居委會干部群體中,“小年輕”越來越多,“剛來居委會時,我們整個辦公室隻有兩台電腦,會用的人也不多。十年過去了,人手一台電腦早已實現,而且這些年輕人能活用各種程序、軟件,居委會工作事半功倍。”
“在這裡邊晒太陽邊聊天,很高興”——“變廢為寶”,便民庭院“拔地而起”
上午八點,是長眉小區便民庭院最熱鬧的時候。居民們結束晨練、或是買菜回來,都喜歡在這裡坐一會兒,休息片刻,和鄰居們聊聊家常。“邊晒太陽邊聊天,很高興!”居民李先生說。
公共空間狹小,是很多老舊小區的“通病”。建於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的長眉小區也不例外。然而,住在這裡的居民大多是老年人,對於公共休閑空間的需求強烈。如何在不影響原有停車空間和居民日常生活的基礎上,“螺螄殼裡做道場”呢?把廢舊空間重新打造、再利用是最好的選擇。
今年8月,大橋街道長眉居民區黨總支書記董曼在聽取居民意見后,將目光落在了門外弄口處的一塊區域。“那塊區域並不在小區裡,所以平常沒有專人負責,也沒有專人定期維護,環境臟亂差,還時不時散發異味。”董曼告訴記者。既然決定了就要做,董曼第一時間將這塊區域的垃圾、雜物等清空,隨后,居委會積極與街道溝通,並安排專人進行設計、加工。兩個月的時間過去了,干淨整潔的便民庭院“拔地而起”,不鏽鋼長廊、防腐木長椅、展板、垃圾桶等設施一應俱全,讓居民享受到了“家門口的便利”。
而這只是一個開始。公共休閑空間“落地”后的“續集”也得到了居委會和居民的關注。
記者了解到,對於便民庭院的使用,大家都很愛惜,居民志願者經常過來打掃衛生、清理垃圾。石湘湘就在其中,“我每天路過就來看看,哪裡臟了就動手弄一弄。”
此外,有樓上居民反映,便民庭院外觀使用的是不鏽鋼材質,在大晴天會出現強烈反光的情況。對此,居委會干部第一時間鋪上遮光板,解決了這個問題。
董曼表示,目前便民庭院還有很多工作和細節需要推進落實。比如展板上的防疫宣傳、小區的相關公告等。“下一步,后排那一塊空地我們將安裝一個鐵門,並派專人定期打掃。”
白領午休時順路在楊浦濱江測個骨密度——黨建“健康圈”越“圈”越大
林善鬆是楊浦濱江附近一家企業的員工,午休時發現,“醫心融合進濱江,悅享品質心生活”惠民活動在楊浦濱江舉行。於是,他就在江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攤位前測試了骨密度。“天氣變冷后,我有的時候早晨醒來腳會有抽筋的感覺,平時沒空去醫院,今天正好看到有義診,就過來咨詢一下。”全科醫生陳剛在看了測試結果后,建議林善鬆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我們需要分析一下你這種情況是吸收不好引起的,還是骨質流失太快引起的。”近年來,江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聯合華東醫院骨質疏鬆科在社區開設全專聯合門診,每周華東醫院的專家都會來中心坐診。
近日,西部黨建“健康圈”的8家醫療機構黨組織舉行簽約,這是它們聯合開展的首場惠民活動。
各成員單位均派出精銳骨干力量,為周邊市民提供中醫、康復、骨質疏鬆干預等各具特色的健康服務。
當天,“白領心理健康工作站”揭牌成立,並邀請到楊浦區精神衛生中心主任張紅梅作心理科普講座。工作站所在的平涼路街道黨群服務站漁人碼頭站是楊浦濱江首個有家庭醫生進駐的站點。平涼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中醫醫生每周都會駐點,為白領提供治未病、亞健康調理、康復咨詢等中醫特色服務。在平涼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李曉琳看來,依托黨建西部“健康圈”,今后成員單位之間可以串點成線、連線成片,更好地實現優勢資源共享。
據悉,心理健康工作站將充分利用平涼路街道黨群服務站漁人碼頭站豐富的志願者資源,開展心理咨詢、專題講座等形式豐富的活動,為提升濱江職業人群健康素養不斷探索,將“健康樂心”黨建服務品牌做實做優。
近年來,區衛生健康工作黨委著力黨建賦能、多維探索、多點發力,積極推進單位黨建、行業黨建和區域黨建互聯互動,以實際舉措踐行人民城市理念,構建多層次、開放性、融合式的“健康楊浦”黨建聯建新格局。以平涼、定海、大橋、江浦4個濱江沿線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黨建聯系點,將區屬26家醫療機構串點成線、連線成片,分別形成東部、中部和西部3個濱江黨建“健康圈”,常態建立工作溝通制度、書記輪值制度、志願服務管理制度等,為“圈內”居民、職工提供組團式清單服務,通過設立需求清單、服務清單、項目供需對接匹配清單,落實“雙向認領”工作,形成各具特色的濱江健康服務包,實現區域組織優勢、服務資源、服務功能最大化。
下一步,西部黨建“健康圈”將進一步結合區域特色,發揮各成員單位專業優勢,不斷探索實踐,開展豐富多彩的健康公益活動,持續提升服務對象的健康素養和健康意識。
打造服務新就業群體的“楊”板間——以“流動小網格”撬動“基層大治理”
“我的胳膊不小心有拉傷,平常提東西會感到疼痛,便向活動現場的專業醫生求助,得到了合適的建議。”近日,美團騎手張守磊在新成立的“HUI新屋”愛心接力站享受到了貼心服務。
室內,有醫生、銀行工作人員等在各自專業領域為騎手答疑解惑。針對不同騎手的個人需求,“HUI新屋”還在室外同步設置了便捷區,提供騎手工作時需要的物品,比如打氣設備。美團騎手陳子龍表示,“騎行過程中車胎難免會沒氣,因此這一裝置很實用。”
據介紹,“HUI新屋”是區委組織部發揮“三區聯動、黨建聯建”工作優勢,創新推出的特色黨建品牌。
近日,在區委組織部的指導下,新江灣城街道黨工委、上海銀行市北分行黨委於楊浦支行舉行“HUI新屋”愛心接力站揭牌儀式。結合對新就業群體的需求調研,“HUI新屋”站點放置了冰箱、電視、微波爐、應急藥品等日常物品,設置了智慧黨課和專用銀行服務終端等設備,為周邊新業態、新就業群體送上貼心服務。
新就業群體普遍年紀輕、思維活、能量大,是推動城市治理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助力。外賣騎手到“HUI新屋”享受服務的同時,區委組織部更加注重引導他們積極到社區報到備案,主動“亮身份”“亮風採”“亮承諾”,支持他們發揮自身優勢特長,在日常走街串巷、上門入戶過程中,注意收集反饋道路凹陷、井蓋破損等第一手信息,投身社區微更新、微改造等重要項目,讓這些“新市民”就地成為支持楊浦基層社會治理的“新力量”,以“流動小網格”撬動“基層大治理”。
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HUI新屋”黨建品牌圍繞“‘會’客廳——黨建引領凝心、‘惠’服務——貼心關懷舒心、‘匯’力量——融入城市暖心”三大主題,推出“思想引領、紅色陣地、休憩驛站、發展護航、健康守護、特色文娛、援助幫扶、職業成長、政策培訓、先鋒護照”等十大特色項目。目前,已在全區范圍內布設370余個站點,努力推動騎手群體更緊密地團結凝聚在黨組織周圍。
下一步,區委組織部還將重點圍繞“堅定‘主心骨’、筑牢‘主陣地’、合奏‘主旋律’”三個方面持續發力,切實做到以黨建為引領,進一步推動就業群體黨建工作守正創新、與時俱進,進一步推動黨的建設與新興業態發展同向而行、同頻共振,進一步推動新就業群體參與基層社會治理常態長效、走深走實,努力探索出一條體現楊浦特色的新就業群體黨建創新路徑。
(來源:上海楊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