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 | 周阿姨來到紅色場館參加活動,“客堂間”好熱鬧!

一批紅色場館完成改擴建和展陳提升,一些老建筑、老街區不斷煥新,持續打造海派新地標……近年來,虹口不斷擦亮“文化三地”名片,推進文化強區建設行動計劃,全面增強城區文化軟實力。
在紅色革命遺址木刻講習所舊址二樓,家住四川北路的周阿姨正在享受一場非遺香囊制作活動。
在社區老師的指導下,她和社區伙伴們一同手拿針線,不一會兒,一隻隻玲瓏精致的非遺香囊就誕生了。“這裡開放以后我們經常來參加各種活動,感覺就像自家的‘客堂間’一樣,和大家一起熱熱鬧鬧挺享受的。”周阿姨樂呵呵地說道。
除了周阿姨參加的手工活動,居民們還能在此享受到專題講座、各類展覽和公益配送服務等。同時,這裡還融合了居委辦公功能,這處以“藝術、文化、休閑、服務”為主題的紅色建筑裡社區會客廳的啟用,是虹口激活紅色文化資源,讓文化文脈與城市生活和諧相融的成果。
創新展陳形式 講好紅色故事
虹口是上海“黨的誕生地”和“初心始發地”重要區域之一。
2007年
時任上海市委書記習近平在參觀中共四大史料陳列后鄭重指出,我們一定要把黨的歷史完整地記載下來,教育下一代,這也包括要把四大紀念館建設好。
2012年
黨的十八大召開前夕,在中央、上海市委、虹口區委區政府的關心支持下,中共四大紀念館正式建成開放,完成了總書記的囑托。
2021年
在建黨百年之際,中共四大紀念館完成展陳提升,並打造全市首個國旗教育展示廳。
2022年9月
中共四大紀念館迎來了開館十周年的紀念活動。
“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履行黨員義務……”在中共四大紀念館序廳的黨旗下,一批又一批中共黨員舉起右手重溫著入黨時的初心與誓言。
十年來,中共四大紀念館牢記總書記囑托,深耕歷史文脈,深入推進“黨的誕生地”發掘宣傳工程,不斷創新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開展多樣的展覽與活動,更好地講述中共四大和上海黨的誕生地故事,發揚好光榮傳統,傳承好紅色基因,賡續好紅色血脈。
此次中共四大紀念館展陳提升,也是虹口弘揚先進文化精神,大力推進“黨的誕生地”挖掘宣傳工程,加大紅色遺址遺跡的研究、保護和利用,實施紅色場館影響力提升計劃的一個縮影。
虹口區現有紅色場館七家,吸引了不少市民“打卡”↘↘
煥新歷史脈絡 打造精神家園
在虹口,一些老建筑、老街區也不斷煥新,將“文化三地”凝練在具體載體上、投射到實際生活中,把歷史建筑、歷史文脈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將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
上海文學館
上海是中國近現代文學重鎮,而虹口區曾是中國現當代文學群星璀璨之地。魯迅、巴金、茅盾、郁達夫、徐志摩、傅雷、柯靈、施蟄存等眾多文學名家曾在虹口創作、生活。
今年8月,選址武進路439號的上海文學館正式啟動建設,這座萬眾矚目的上海文學館整體由扆虹園等3幢優秀歷史保護建筑及1幢新建筑組成。
啟動現場,上海市著名作家、近期熱賣的《千裡江山圖》作者孫甘露對上海文學館的未來很是憧憬:“我覺得上海文學館建成后,不僅對我們上海市民了解文學有益,對宣傳上海、宣傳上海文學、宣傳中國文學有益,同時還能讓世界各地的作家、翻譯家來了解上海、了解中國,成為一個非常好的平台。”
· 建成后的上海文學館以國家一級文學館為建設目標,地上總建筑面積可達約1.4萬平方米,預計將於2024年完工並對公眾正式開放。
· 上海文學館將突出展示海派文學與中國近現代文學發展,實現征集保護、陳列展示、學術研究、公共教育、文化交流等功能,吸引海內外文學愛好者近悅遠來。
木刻講習所舊址
位於長春路的木刻講習所舊址,是一處建於1928年的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1931年,魯迅先生在此舉辦為期6天的木刻講習會,參加培訓的13人后來都成為各大美院的掌門人。
2021年,虹口區委立足區域豐富紅色資源,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上海市委關於黨史學習教育的部署要求,將黨史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為工作實效,在激活紅色文化資源上加大創新力度,在推動革命遺址舊址的保護開發利用中提升服務能級,利用轄區內的木刻講習所舊址,全力打造沉浸式“社區會客廳”。
“木刻講習所舊址”這處紅色革命遺址也被深度開發,修繕后的木刻講習所舊址陳列館不僅是個紅色紀念館,在二樓,一家以“藝術、文化、休閑、服務”為主題的“藝苑朝華”社區會客廳也落成啟用。同時,居委會辦公場所也“搬”入其中,開始居委“沉浸式辦公”新模式,打造共建共享的城市會客廳。
現在的木刻講習所
成為了“五個空間”所在地↘↘
即開放共享、議事協商、鄰裡交往、終身學習、便民服務的百姓精神家園。
推進“1927•魯迅與內山紀念書局”全新亮相,加快勝利等影劇院升級改造,“點線面”結合推動風貌保護活化。
虹口通過優化公共文化設施布局,加強現代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成功舉辦魯迅文化周、世界城市文化論壇等活動,堅持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做實10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更加自覺地弘揚城市精神品格,推進城區軟實力與硬實力互動並進、相得益彰。
迭新海派潮流 完善服務體系
對於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資源,虹口沒有“吃老本”,而是不斷在繼承中創新,迭新海派潮流,打造海派新地標。
近年來,虹口精心塑造“海上方舟”等標志性文化區域,傳承發展精武武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煥新四川北路、山陰路歷史風貌區、音樂谷國家音樂產業基地。
在四川北路與海寧路交界處
一批優秀歷史建筑經過迭新后
完成修繕
“以前都是去城隍廟看燈會,現在我覺得我們這裡的燈更有新意,所以特意約閨蜜一起來。”在新晉“網紅”打卡地“今潮8弄”裡,陸小姐正和好朋友一起拿著手機拍美照發朋友圈。
在今年的中秋季和國慶假期中,“今潮8弄”推出了“海派今潮•燈光藝術季”、原創沉浸式弄堂劇情游戲、文化潮流市集接力賽、“未來閱讀”創意活動等一系列新奇的體驗項目,吸引各方市民層層打卡。
讓陸小姐贊不絕口的燈光展示,就是“今潮8弄”以縱橫交錯的8條海派弄堂與66幢百年老建筑為載體,鑲嵌了以中秋月兔為主要造型的各種燈光裝置,為大家帶來奇妙的光影享受,讓市民們在這裡感受歷史、文化、藝術的流動、變幻與生長,感受中國美學文化、百年老建筑和海派文化的碰撞交錯。
在虹口
文化並非隻在高閣亭台
而是融入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
· 近年來,本區不斷完善公共文體服務體系,創新紅色文化宣傳方式,通過文化配送形式向各街道圖書館贈送《毛澤東讀書筆記精講》《習近平講故事》《你好,一帶一路》等紅色書籍,在豐富街道圖書館的紅色書刊館藏的同時,也將紅色文化資源送到居民家門口。
· 2016年,“菜場書屋”項目被列為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項目。
· 圍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成立中國劇協上海(虹口)小戲小品創作基地、上海市文藝工作者虹口創作體驗基地,《回家過年》等一批文藝作品榮獲中央和上海市各類獎項,並成功組織大型原創情景劇《魯迅在上海》首演。
· 文體融合發展的態勢也進一步凸顯,通過舉辦市民文化藝術節、市民運動會等活動,夯實市民文化生活基礎,讓虹口文化的春風浸潤市民們的心頭,徐徐吹頌。
(來源:上海虹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