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全球三大權威城市排名中,上海均已躋身第一陣營

2022年08月29日09:18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2012年的最后一天,《解放日報》回顧了當年的“聲音定格”,其中一個聲音是:“喜歡上海的理由?沒有為什麼,就是因為長在這裡。”那一年,某機構征集“喜歡上海的99個理由”,一時滿城熱議,一個多月內網友通過微博反饋了60多萬條。一位老伯接受電視台採訪時給出的“無理由的愛”就這樣定格在了報紙上。

也是在2012年,英國雜志《經濟學人》不動聲色地做了一次改版,把中國報道從“亞洲”板塊中剝離出來,設為一個獨立欄目。主編說:“這是過去70年裡,在美國專欄之后首次為單一國家增設板塊。”因為中國越來越受到全球讀者的關注。作為經濟中心的上海,自然是《經濟學人》“中國”欄目中的重點。

10年后的今天,上海用不斷的發展告訴那位本地老伯和全球觀察者,他們當初的“喜歡”“關注”是正確的。

三大排名同時上升

回望這10年,評價上海發展的角度可以是定性的,比如天更藍了、水更清了,也可以是定量的,比如全市生產總值從2.13萬億元躍升到4.32萬億元、居民可支配收入從3.86萬元提高到7.8萬元。

另外一個直觀的評價體系是把城市放到全球中比較,看在過去10年中,它的排位如何變化。這不是跟過去的自己比,而是跟同樣在發展的競爭對手比,因而更具現實的參照意義。

有這樣三大榜單——GaWC全球城市分級排名、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新華·波羅的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ISCDI),三者從不同維度刻畫城市的能級和影響力。過去10年,上海在這三大榜單中的排名均不同程度上升。

GaWC被譽為全球最權威的城市評級機構,GaWC排名重點不在於城市的規模,而在於勾勒它們與全球的聯系,評價它們在全球城市網絡中的“節點”作用。在這個榜單中,上海從2012年的第六位上升到2020年(此為最新數據)的第五位。

第二個排名——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是全球最權威的金融中心競爭力評價標准。由英國智庫Z/Yen集團和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共同編制,著重關注各金融中心的人才與商業環境、金融市場靈活度、適應性、發展潛力等指標。在這個榜單上,上海從2012年的第八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四位。

第三個排名——新華·波羅的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是全球港航業的風向標和晴雨表。在這個榜單上,上海從2014年(最早數據)的第七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三位。

上海經過10年努力,在這三個權威城市排名中,都當之無愧地躋身第一陣營。

排名背后是“功能”

不難發現,這三個榜單指向的都不是某個經濟指標,看中的都不是“規模”,而是城市的某種“功能”。做強功能已成為超大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攻方向。

常年佔據城市排名頂部的紐約、倫敦都是強功能城市。它們對內能聚集、對外能輻射,在國內、國際擔綱“節點”和“鏈接”。這同樣契合上海的目標定位——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換另一個維度說,上海的高質量發展就是要不斷強化全球資源配置、科技創新策源、高端產業引領、開放樞紐門戶這“四大功能”。

2021年底,一則獲獎信息讓上海科學界興奮不已: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上海首次同時牽頭摘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三大獎”高等級獎項。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趙東元牽頭完成的“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創制和應用”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這個獎項在此前20年中近一半年份空缺,而上海科學家上一次得此殊榮還是在18年前。

趙東元牽頭的這項研究開拓了納米科學的新方向,被業界譽為先驅和裡程碑。他卻透露:“那篇關鍵性論文隻有薄薄7頁紙。”就這關鍵性的7頁紙,引來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00余家科研機構追隨,它們利用相似的方法研究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等,共發表4萬多篇論文。

7頁紙引出數萬篇論文,這正是上海孜孜以求的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擔當全球學術新思想、科學新發現、技術新發明、產業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在創新驅動發展中率先突破卡脖子技術,在基礎研發、應用技術、成果轉化以及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等方面形成國際領先的理念和標准,最終引領全球科創發展新趨勢。

過去10年,隨著科技創新策源等“四大功能”的不斷強化,上海城市能級與核心競爭力逐年提升,而這就是城市排名上升的內在原因。

城市排名不能衡量的東西

10年前,當人們回答“喜歡上海的99個理由”時,應該不會提到我們在此討論的城市排名,畢竟這是個人無法切身體會的。

因為城市排名固然能說明問題,卻也遺漏了很多至關重要的東西——它沒有考慮到教育質量、文化生活、休閑娛樂,沒有衡量市民的勤勞、智慧,也沒有衡量他們對於城市的熱愛﹔它可以告訴我們城市發生了什麼,但沒有告訴我們對生活在城市裡的人意味著什麼。觀察一座城市,排名是遠遠不夠的。

上海世博文化公園(北區)。(2021年12月10日)李茂君 攝

2022年的第一天,《解放日報》登載了一則消息,標題是“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歡聚共享”。它在城市排名之外給了我們另一個視角。

消息說,在2021年的最后一天,廣大市民期待的上海世博文化公園(北區)正式開園。這座公園裡有一條400多米的“時光印記大道”,展示著這一區域的歷史變遷:從鋼鐵工業所在地,到上海世博會承辦地,再到如今人民共享大公園。

這何嘗不是一座城市的10年變遷史:經濟發展,功能轉換,而這一切都是為了更好地讓人民共享。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