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文化| 體育

智慧復合型圖書館是什麼樣?直擊上圖東館公測 三大打卡點不能錯過

2022年08月17日10:34 | 來源:東方網
小字號

原標題:智慧復合型圖書館是什麼樣?直擊上圖東館公測 三大打卡點不能錯過

  東方網記者包永婷8月16日報道:作為目前國內單體建筑面積最大的圖書館,上海圖書館東館形似一塊經過精心雕琢的玉石,坐落於一片城市森林中。8月16日,上海圖書館東館(以下簡稱上圖東館)重啟公測,面向讀者開放最大的服務空間,1000多位市民讀者走入其中,提前領略它的魅力。

  建筑面積約11.5萬平方米的上圖東館,高度達60米,地上7層、地下2層,開放后可提供座位近6000個,滿足每年200余場講座、上千場各類學術活動的文化需求,讀者年接待量可達400萬人次。

  智慧復合型圖書館初見端倪

  早在今年1月,上圖東館推出公測項目專題活動“樂聽閱享”。公測期間,上圖東館將開放一樓少兒區、無障礙閱覽室,二樓報刊樂齡區,三樓閱讀廣場,四樓法律館、全球城市館、地方文獻館、家譜館、手稿館,五樓設計館、前沿科技館、健康生活館、表演藝術館、音樂館、美術館。七樓精品館將於公測次周,即8月23日至27日開放。讀者可以使用普通外借服務,參加各類閱讀活動與展覽。

  上海圖書館東館的定位為新一代的智慧復合型圖書館。公測期間,參觀、借閱、座位、活動、展覽展示、視聽體驗等名額,讀者通過預約系統皆可預約。這套全預約制的圖書館服務系統,在國內圖書館業界尚屬首創。“在這套系統的支持下,讀者預約服務可以更個性化、精准化,從空間到資源,從活動到參觀,我們都可以分門別類地進行預約。”上海圖書館館長陳超說。

  “您好,歡迎光臨上海圖書館東館,我是圖小靈1號,有什麼可以幫您?”小讀者被一樓大廳中的機器人“館員”吸引,並嘗試還書。隻要讀者對機器人說:“我要還書”,並將要還的圖書放在指定位置,機器人識別圖書信息,確認后放入“還書口”即可。據介紹,機器人主要分布在一樓和三樓。與之進行一番語音對話,它就可以為讀者提供圖書借閱、圖書查詢、圖書講解、圖書推薦、室內導航等服務。

  此外,在東館一樓北門入口旁設有自助還書站。讀者隻需插入讀者証,即可實現還書操作,有單本還書口和多本還書口兩種選擇。還書站的背后,參加公測的讀者可以看到正在分揀、運送的圖書,它們將會回到圖書館,重新與讀者相遇。

  還書如此智能,找書、借書也十分便捷。三樓閱讀廣場,讀者在智能書架側面的檢索屏幕上輸入書名,就能快速導航到具體書架和層架。初步閱讀后,如果想把書帶回家,讀者可以通過自助借還機完成借閱。

  三個打卡點不能錯過

  當參加公測的讀者被問到對上圖東館的第一印象,大多給出的回答是“大”“明亮”。建筑面積約11.5萬平方米,如何輕鬆又高效打卡東館?本輪公測,讀者可預約導覽,在館員陪同解說下暢游東館最佳觀景點。

  走進一樓中庭,讀者抬頭可見各個樓層、不同功能的開放空間,錯落有致。這裡採用的是上下貫通的設計,引用了蘇州園林“太湖石”的概念,人們身處不同空間,依然可以實現視線交流。地面同樣富有設計感,上海本土藝術家申凡的作品《往來春秋》以老舊報紙為創作原型,隱去文字,保留並突出標點符號,表達段落結構的形式之美。

  登上自動扶梯直達三樓,穿過一排智能書架,就能抵達閱讀廣場。不少讀者坐在這裡閱讀學習,抬頭就能看到窗外一片樹林。經過測算,三樓的高度差不多與樹冠齊平,讀者身處三樓閱讀廣場如同在樹冠上眺望。因此,這裡又被稱為“漂浮在樹冠上的玉石”。該空間一邊是一整牆斜切造型的立面大窗,斜切的造型讓夏天的陽光不易照入,到了冬天又能容納較低高度角的和煦陽光。藝術家徐冰的作品“鳥飛了”,從中央白色方桌的“書本”中“飛”出,仿佛要飛出窗外。

  七樓的閱讀推廣區,“詩經過我們的生活”特展正在籌備中,未來洛天依將在這通過全息投影講《詩經》,並舉辦茶藝、香道等相關活動。穿過新書陳列區和“世界的閱讀者:閱讀迷宮”臨展,就能看到視野開闊的“城市客廳”。“上圖東館最好的景觀在‘城市客廳‘。”館員如是說。站在這,近可看毗鄰的一大片樹林,不遠處的世紀公園、上海科技館也盡收眼底。未來,“城市客廳”將面向讀者開放,根據不同時期的功能需求進行靈活的布局,可以辦展覽或活動等。

  “從今天開始的公測活動,我們將面向讀者提供最基本的借閱服務和最大的空間開放,希望今天和接下來幾天,進入東館的讀者朋友提供更多的意見和建議,我們可以不斷地迭代創新和修改。”陳超表示,“8月、9月,在可允許的條件下,東館會展開多輪公測,最后還會進行人流量的壓力測試。”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