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面纱!上海图书馆启用新LOGO ,引航大阅读时代
即将迎来开馆的上海图书馆东馆,正在逐渐揭开神秘面纱。
今天,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在新建成的东馆重磅发布新版机构标识(LOGO)和东馆特邀艺术家名单。
新LOGO以风好正扬帆、飞鸟过山海的视觉意象,寓意上海图书馆将以智慧复合型图书馆的崭新定位,引航阅读连接万物之大阅读时代的发展愿景。
新LOGO新定位新阅读
伴随东馆的开放,上海图书馆将不断创造全新的阅读场景、阅读体验和阅读能量。
新LOGO由秉持“东情西韵”理念、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设计师陈幼坚捉刀,整套视觉识别系统由熟悉上海文化发展的本土顶尖设计师沈浩鹏完成。
■上海图书馆启用新LOGO
新LOGO传承原有馆标的三角外形,但以更简洁、扁平化的设计,呈现了形似风帆的主视觉图案,表达上海图书馆秉持初心、不惧变革,向大阅读时代启航远征。
LOGO中蕴含的多重意象既是对大阅读时代的解读,也是对上海图书馆为通向该时代而施行的“智慧(intelligence)、包容(inclusiveness)、互联(interconnection)”3i转型战略的阐释。
LOGO用弧形线条构成书本翻页的意象,顶部似有一只从书本中振翅飞出的小鸟,因为充满智慧而显得自在从容,寓意上海图书馆将传承过去的成功经验,拥抱未来的智慧发展,以科技赋能文化,为读者提供便捷、智能、创新的服务。
LOGO左右对称,呈两种深浅不同的蓝色,如飞鸟栖息在被阳光照耀的大树上,寓意上海图书馆将倾力推动本馆与东馆协同发展,兼顾公共阅读推广与专业图情服务,为全年龄段、多样化知识需求人群创设包容性环境。
新LOGO的启动意味着,智慧、包容、互联战略将引领上海图书馆迭代成为崭新的智慧复合型图书馆。
■新LOGO发布现场
上海图书馆陈超馆长表示,新LOGO简约而具呼吸感的线条排列,不仅与东馆大斜面切削的现代雕塑感相呼应,更寓意上海图书馆如同大海,将致力于连接每一座信息孤岛,连接人、空间、媒介、内容与知识,百川入海,最终汇入一个纸本阅读与数字阅读相融、实体空间体验与云端在线互动相合、馆员创意与智能工具相联的大阅读时代。
艺术之美融入阅读空间
步入上海图书馆东馆,最大的惊喜是,这里不仅是阅读空间,还是一个艺术空间。
发布会上,公布了一份“东馆特邀艺术家名单”。这些中外知名的当代艺术家自东馆建设之初,便受邀围绕图书馆特质进行创作,将艺术之美融入阅读空间。
今天率先亮相的三件作品,分别是申凡作品《往来春秋》、谷文达作品《高山仰止》以及郑重宾作品《飞石》。
■申凡作品《往来春秋》
一楼中庭大厅是读者到达图书馆后的第一个重要站点,是人们每次阅读之旅起点。
申凡的《往来春秋》,犹如铺满中庭地面的大幅水磨石景观,一眼入心,沉浸其中。
《往来春秋》脱胎于申凡的《标点》系列作品。申凡多年来精研于文字句读、段落等纯粹形式的研究,并从中汲取艺术创作的灵感。
■申凡作品《往来春秋》
作品以老旧报纸为创作原型,表现了具象的文字被时光消解后,一幅由段落和句读构成的抽象景象。
作者用黑白二色规则地涂抹掉文字内容,仅留下标点符号,直观地表达了书刊中段落结构的形式之美。
作品试图表现出文字从内容中抽离后纯粹的韵律和节奏,呈现给观者一曲无声的乐章。
■郑重宾作品《飞石》
郑重宾《飞石》装置中的LED屏幕可播放外界景物的实时影像,观者可在数字影像中能动地构筑自己的感知模式。
作为当下的主流信息媒介,电子屏幕正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纸张”,折射出信息传播方式的古今之变。
该作品在造型上与东馆主体建筑遥相呼应。置于敞开的室外公共空间,隐喻文明与自然共依共生。
■谷文达作品《高山仰止》
谷文达作品《高山仰止》被置放在东馆南门外,在这里迎接着读者,也让读者深思。
亲临现场的上海本土艺术家申凡在与上图馆员对谈中表示:艺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阅读也是;艺术是世界的镜像,阅读亦然。在艺术中阅读、在阅读中感受艺术,既是世界级城市图书馆的应尽之责,也是大阅读时代下阅读连接万物的应有之举。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徐颖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