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文化| 体育

“10升15”背后,一次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微更新

2022年01月25日16:54 | 来源:解放网
小字号

图书馆服务体系从聚焦书刊藏用转向聚焦读者需求,借书额度提升覆盖全市

“10升15”背后,一次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微更新

市民在青浦区图书馆内认真阅读。 万建初 摄

■本报首席记者 施晨露

“挖到宝了!小时候去的图书馆大变样,二楼增添了很多绘本,原本想入手的牛津树分级读物也有。立马给女儿办了借阅证,一次可以借15本。”杨浦区图书馆少儿分馆的这条评论下,跟着好几条“感谢推荐”的留言。藏身在居民小区的这家图书馆,被周边居民称为“家门口的宝藏遛娃地”,主要受众是少儿读者。寒假来临,准备一次借足15本的读者不在少数。

2020年10月底,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开始第六次提速试运行,市区两级公共图书馆借书额度从10册书/人次提高到15册书/人次。今年1月起,这一新的流通政策覆盖全市包括2个市级成员馆、18个区级成员馆、215个街道(乡镇)成员馆在内的总计377家公共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协调辅导处处长、上海市政协委员葛菁把“10升15”看作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次微更新。这背后,除了软硬件的配合,更重要的是理念之变——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从规模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图书馆服务体系也从聚焦书刊藏用转向聚焦读者需求。

“书香城市”◆◆◆

馆藏图书大幅扩容

借阅额度上限提升

“刚开始是1本、2本,后来提高到6本、10本,直到15本。”66岁的陈惠民退休前是公交公司的夜间调度。因为家住得离上海图书馆淮海中路馆舍很近,老陈是那里的常客,退休后更是每周要去两三次。对借书额度的变化,他印象很深,“我们老年人喜欢看杂志,能多借几册,肯定是好事。”

1996年12月20日,作为上海十大标志性文化建筑之一、上海市1996年重大实事工程之一——上海图书馆新馆在淮海中路1555号开馆。当时,可外借的馆藏图书为30万册。配合开馆,多年来只能借1本的单次额度提升到2本。1升2,跨出了图书馆服务的一小步。此后每隔一年,借阅额度提升一次,1997年底涨到2册图书、2本期刊,1998年底提至4册图书。2000年,参考国际大都市模式,上海在全国率先发起中心图书馆“一卡通”服务体系,2003年完成市、区两级馆“一卡通”全覆盖,2010年完成市、区、街镇三级“一卡通”全覆盖。也就是说,市民不再需要办理不同图书馆的多张借阅证,“一卡通”能畅行全市图书馆。单次最高外借册数稳步提升——2007年5月,读者可以用“一卡通”通借通还5册图书,2011年5月增至6册。与之同步,上海图书馆馆藏图书也大幅扩容至1200万册。

2014年年初,对上海公共图书馆服务来说,有两个引人注目的增量。首先是单次最高外借册数从6本提升至10本,其次是电子学生证开通借阅功能,这意味着上海中小学生群体不再需要单独办理读者证,初步实现“多卡变一证”。当年上海市公共图书馆阅读报告显示,外借图书量同比增长30%,达5851万册次。2010年,这一数据为2253万册次。时任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周德明分析,阅读数据显著提升一方面与“书香社会”建设、市民阅读热情提升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本市公共图书馆“一城一网一卡一系统”服务体系建设的同城效应,尤其是学生读者加入带来的直接效果。2014年阅读报告还显示,当年共有73.3万读者在上海图书馆、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借过书刊,年人均外借量30.7册,一半以上读者年外借量超过14册。上海图书馆馆藏图书量又翻一倍,提升至2336.1万册。

与馆藏量飞跃同步,借阅额度上限提升的过程,见证着一座书香城市的壮大。

“10升15”◆◆◆

首批5家图书馆试点

如今已实现全覆盖

读小学五年级的谈承恩是在图书馆“泡”大的。还没上幼儿园时,母亲胡素花就常带他去宝山区大场镇图书馆看书、借书。多年下来,母子俩和图书馆馆员熟了,见到小谈,馆员有时开玩笑:“书都要被你看光了。”2020年8月,在母子俩例行来借书的一个周末下午,馆员特地招呼,“现在一次最多能借15本了”。

宝山区大场镇图书馆是上海市中心图书馆“10升15——书房充实计划”首批5家试点馆之一。在全市公共图书馆中,5家试点馆入选各有理由:上海图书馆承担技术研发测试、系统参数维护、服务先行先试的任务;有“最美图书馆”之称的嘉定区图书馆在体量上属中型馆,嘉定镇街道图书馆则是其直属街镇分馆;宝山区图书馆的少儿服务有亮点,大场镇图书馆是街镇图书馆中的“排头兵”。

葛菁一直保留着大场镇图书馆提交的“10升15”调试报告:自助借还书设备测试——自助借还机能感应最多15册书,但不灵敏,主要由于机器感应空间不足导致;门禁测试——门禁可以检测到15册书中是否包含未借书,但如果未借书籍夹在其他书籍中,可能会出现检测不到的情况;少儿、成人书刊混借测试——在自助借还机、人工借还机上,成人读者证能成功借还全部少儿书籍或部分少儿书籍。对图书馆服务来说,有些细节容易被忽视,但一旦出现纰漏,对读者体验有不小影响。比如自助借还机的打印凭条,因为设置长度不够,“10升15”后,可能没法完整显示目录;又比如机器感应范围调得太低,一次可感应的图书少,影响借还速度,调得过高,排队等待的下一位读者手中的图书也可能被感应到。

2020年10月,“10升15”扩展至市、区两级23家公共图书馆。“90后”嵇力和4岁的儿子嵇昱在静安区图书馆经历了“10升15”的变化。“我在这片街区长大,小时候也去图书馆看书。当时,给孩子买书进入瓶颈期,于是想到离家不远的图书馆。刚开始一次借10本,一周要去两次,提高到15本,当然是好消息。”在嵇力看来,在图书馆借阅图书,不仅是阅读量的提升和阅读习惯的培养,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比如爱护图书,珍惜知识,教孩子共享,都是在往返图书馆、亲子共读过程中一点一滴积累的。”

“众数”奥妙◆◆◆

针对不同群体需求

适配不同流通政策

海归博士杨波是新上海人,2016年回国后在上海安家、工作,一年后,女儿杨仪出生。全家人去图书馆的习惯是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的。“给孩子买过很多绘本,网上推荐的几乎都买了。到图书馆发现,这里的远比之前看过的多。”如今,年纪小小的杨仪已是浦东图书馆的“资深”读者,借阅记录多达500本。杨波说,女儿喜欢阅读,也喜欢图书馆氛围,看到比她大的哥哥姐姐认真阅读的模样,会模仿。在陪伴女儿去图书馆的过程中,他也会浏览自己感兴趣的经济、科技类图书。据杨波观察,对成人读者而言,图书馆更像一个自我学习的空间,“浦东图书馆的学习氛围浓厚,很有感染力。在网上买书比较有目的性,在图书馆漫游,更容易发现过去没注意到的书。”

“从数据来看,每次流通册次的提升,都带来阅读潜力进一步释放,少儿书刊外借较成人书刊外借增量尤为明显。绘本、少儿系列图书成为借阅热点。”葛菁分析。2019年底,上海在全国率先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公共阅读服务,少儿借阅需求持续攀升;部分基层图书馆响应读者需求,对期刊外借的册次也提出诉求。2020年疫情来袭,图书馆预约入馆、根据座位设置流量上限成为常态,读者到馆受制于限流等防疫要求,也亟待通过提升单次最高外借册次来释放阅读需求;“双减”政策落地后,公共图书馆成为青少年课余的重要活动场馆。年初,“10升15”流通政策全覆盖,可谓因需而变,水到渠成。

“10升15”之后,单次借阅图书的上限还能继续突破吗?这是一道在需求、技术和资源分配之间找到平衡点的算术题。统计学中有一个“众数”概念,即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从上海市中心图书馆“一卡通”少儿外借数据来看:2014年至2019年,平均数在5.37至5.99,变化不大,2020年升至7.01,2021年为7.39。而众数在2015年由6变为10,即借阅者中借足10册的读者占最多,众数百分比从2015年的17.8%涨至2020年的27.96%,说明借足10册的读者比例越来越高。2021年,众数依然为10,但百分比下降至16.01%;借阅10册以上的读者百分比合计为18.35%,其中借足15册的少儿读者占总数的7.9%。

不少图书馆一线工作人员在交流时都有一个印象,背着书包甚至拖着箱子来借书的小读者特别多。用数据验证,少儿读者单次借阅数的需求的确较高。23家市区两级图书馆“10升15”后,众数的变化说明,这部分需求得到一定程度释放。

“如何针对不同市民群体的需求,优化馆藏结构,鼓励增加少儿馆藏、完善期刊外借机制;针对特殊群体适配流通政策,将是图书馆公共服务未来‘微更新’的重点。”葛菁说,要让公共文化资源更好地服务市民读者,打通原本孤立的创新服务,今后的增量不是统一的,“比如单独调整少儿流通政策、推进亲属码应用;针对老年读者群体,加大大字书采购等。这些都需要数据分析在背后发力,才能精准找到需求。”

服务“破圈”◆◆◆

持续推进数字服务

让青年人爱图书馆

图书馆服务“破圈”,是要让更多读者尤其是网络原住民的青年一代亲近图书馆服务。

近年,上海图书馆在数字服务方面也有不少推进举措。2019年,上海图书馆在全国图书馆系统率先推出“扫一扫”手机借书功能。疫情期间,这种非接触借阅方式尤受欢迎。目前,读者通过手机可以实现几乎所有图书馆的大众功能——它既可以刷进图书馆门禁系统的读者证,也能借书、续借、检索、电子书阅读、向馆员提问、预订活动门票。2020年,“随申码”加入上海图书馆书刊外借室的自助机登录界面,成为传统读者证、手机读者证之后的第三种身份认证方式。未来在全面接入上海“一网通办”系统后,市民只需通过一个简单的授权动作,就能实现虚拟读者证注册,使用“随申码”借阅图书。换言之,无论是否申请过读者证,使用“随申码”的上海市民都能即刻成为上海市中心图书馆总分馆的读者。

“图书馆一直在变化,不变的是服务大众的社会角色。在如今的知识与信息社会里,图书馆还要扮演动力引擎角色,教会大众如何更好地利用知识与信息。图书馆免费向公众开放,是城市永远为市民保留的知识绿洲。”记者曾采访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主席格洛莉亚·佩雷斯-萨尔梅隆,这位国际图联的女掌门人强调,“图书馆的实体空间是独有的,并且对未来的城市生活将会越来越重要。”

截至2021年底,上海市中心图书馆“一卡通”服务体系全年外借书刊2221.3万册次,已恢复至疫情前七成左右。作为目前国内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东馆和位于苏州河长风滨河绿地的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新馆,将向市民开放。上海图书馆还将开启“上海享借”网络平台,将复本量较大的参考外借书目调整为普通外借,降低研究性图书的借阅门槛,首批10万册图书可实现“动动手指,借书到家”。

“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这是博尔赫斯的名言。图书馆承载的平等、开放、共享的理念,使其成为城市中尤为宝贵的公共空间。“图书馆服务测试要像游戏开发公测那样,从用户体验出发,让毛细血管通畅顺达。”葛菁说。

去年12月,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联合印发《上海市关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紧紧围绕“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谋划“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构建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整合和盘活公共文化资源,提升市民的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是“高质量”的题中之义。(来源:解放日报)

(责编:严远、韩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