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上海今日短暫“退燒”后再沖40℃,網友:總比預報溫度要熱,緣何“沒報准”

2022年08月17日09:12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毫無懸念,上海今夏第43個高溫日(35℃及以上)誕生了。據上海中心氣象台預報,上海中心城區(徐家匯站)昨日(16日)最高溫定格39.6℃,並成為今年第27個酷暑日(37℃及以上)。

昨日早上,晴熱晒火辣開場,高溫橙色預警上線,到了中午,一場無法拒絕的強對流天氣隨機擇址報到,大風、雷電預警啟動,崇明、浦東北部、閔行和鬆江“下起開水”。被雨水光顧的小伙伴們不僅沒有嫌棄,反而感到十分欣慰:總算有了一絲絲清涼之意……

這熟悉的流程,最近已經上演了好幾天,但是要劃重點了,昨天和之前是有區別的!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從上海市氣象局了解到,和之前相比,昨天盤踞在上海上空的副熱帶高壓,總算是向南緩慢退了一點點,讓高空冷空氣有機可乘。冷暖交戰的主戰場在江蘇中部,上海處在其南部邊緣。

好消息是,冷暖空氣造成的對流天氣,將讓申城持續17天之久的高溫天氣稍有鬆動,今天,對流天氣將“惠及”全市大部分地區,在降雨和冷空氣雙重作用下,最高氣溫回落至34到35℃。單看絕對值,今天似乎還在高溫線徘徊,但和之前動輒40℃相比,怎麼能不算氣溫“跳水”呢?

別高興得太早,風雨過后、熱浪反扑,明天(18日)副熱帶高壓又開始增強,連續的高溫天氣將貫穿到23日,特別是19到20日,最高氣溫仍可達40℃左右。同時接下來幾天,類似的陣雨或雷雨仍可能頻繁出現,防暑降溫還是重中之重。

有網友問了,氣象數據為什麼不報准確,預報不超過40℃,實際總超過40℃?記者梳理了最近的預報氣溫發現,這樣的情況極少發生。拿8月10日市氣象部門發布的預報圖來看,8月11日至16日的最高氣溫預報分別是40℃、40℃、40℃、38℃、39℃、39℃。到了8月12日、13日,隨著大氣形勢發生變化,預報值也隨即調整,8月14日至16日最高溫預報變成了40℃、40℃、39℃。

通過復盤可以看到,8月11日至16日對應的實際最高溫是40.6℃、39℃、39.7℃、39.2℃、39.6℃、39.6℃。總的來看,預報值是要高於實際氣溫的,偏離幅度保持在正負1℃范圍內。

為什麼會出現偏差?回顧這幾天我們可以發現,由於氣溫過高,最近幾天都出現了午間強對流天氣,突如其來的雨水影響了氣溫升高的勢頭,所以會出現預報值高於實際值的情況。

問題又來了,為什麼不能考慮強對流天氣影響,然后再做氣溫判斷呢?其實,每天的強對流天氣都被預報了,但是氣象科學是一門預測學科,不可能做到完全精准、毫無偏差,特別是強對流天氣,即使在技術十分領先的城市,准確率也隻有30%左右。對於它們發生的准確時間、准確地點、准確影響值是什麼,目前是比較模糊的,這是一項全球性難題,研究員們還在不斷朝著更精確這個目標而努力。

記者了解到,我國對於常規天氣要素的24小時定性預報准確率已經達到了80%,3天到5天的預報准確度很高,7天的預報也具備很好的參考價值。對於上海乃至全球來說,中長期天氣預報的精准度是一門世界性難題。雖然上海的預報水平位居行業前列,2020年全年10天晴雨預報准確率達到了80%,但是對於第8、9、10天的預報准確率還不到70%,這說明還有不小的提升空間。

“天氣系統是非線性系統,影響因素眾多,一個小變化就會導致整個系統發生變化。就目前的技術條件,還無法提供完全准確的中長期每日預報。”氣象專家坦言。

“覺得預報不准”還有一種可能是,網友看到的是非權威部門出品的預報產品或者自動站點的氣溫。

非權威預報產品出現偏差的情況並不罕見,比較典型的案例就發生在8月5日。當天,不少網友發現蘋果手機自帶的氣溫實況圖,普陀區氣溫顯示高達51℃,堪稱滬版“火焰山”。是手機熱昏頭?還是系統存在BUG?

上海市氣象局解釋稱,蘋果手機系統裡的天氣信息是由美國TWC公司提供,對於基於地理位置信息的實況氣溫,公司使用的並非真實觀測的氣溫,而是估算得出的實況氣溫。

記者了解發現,現在不少手機自帶軟件的天氣信息,都是沒有使用實際觀測數據,而是使用了其他數據和手段進行的估算。基於實際的觀測點數據提供產品服務的,主要還是在滬權威部門,也就是上海市氣象局,其氣溫數據是由標准氣象觀測站依據統一技術標准測得的大氣本底溫度。

我們所說的上海氣溫,主要指徐家匯氣溫。其實,上海並非隻有徐家匯觀測站有氣溫數據,分布在全市的氣象觀測點有很多,大部分是自動站。由於地理位置差異,一些點位出現高於徐家匯氣溫的情況是十分常見的。就比如今天,徐家匯觀測站為39.6℃,但普陀甘泉路點位已經達到41.6℃,青浦朱家角新旺也有41.4℃……

但要強調的是,能代表上海最高氣溫的卻不是各站點中的最高溫,而是徐家匯觀測點。這是因為徐家匯觀測點的歷史地位和科學意義,不僅在我國乃至在全球都十分重要。從1872年12月以來,上海區域氣候觀測都在徐家匯進行,觀測序列之長無可匹敵,通過歷史比對了解區域的氣候變遷規律。無論是對於上海市區的天氣實況,還是多年來的氣候變遷,徐家匯觀測站都是最有發言權的。

當然,大家的體感溫度是很有可能要高於氣象部門提供的數據的。因為大家看到的官方權威數據,全部來自草坪上的百葉箱裡。這個氣溫的確會比柏油馬路上低一些,這是氣象部門基於全球統一規定所做出的選擇,為了便於科學統計。

人們實際感受到的氣溫可要復雜多了。體感溫度是指人體在不同環境下感受到的空氣溫度。在相同的氣溫條件下,人們會因濕度、風速、太陽輻射、著裝顏色甚至心情等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冷暖感受,它有一套十分復雜的計算公式。以1984年羅伯特·史特德曼發表的體感溫度通用公式來看,與體感溫度相關的變量包括氣溫、水氣壓、風速、相對濕度等等。

這就是為什麼在相同溫度下,濕度越大,人們感覺越悶熱﹔有風的情況下,可以將人體熱量帶走,大家會感到有降溫的效果。在40℃的上海,如果一直在室外暴晒,人體皮膚溫度則會有所升高,體感也會遠遠高於實測值。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