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杯“楊浦特調”中“聞香識城”

上海作為“咖啡之都”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以“啡嘗上海、不負熱愛”為主題的2022年上海咖啡文化周於8月4日至18日舉行。當下,上海咖啡館數量已近8000家,是全球咖啡館最多的城市之一。街頭巷尾的咖啡香,孕育了多元咖啡文化,促進了消費和產業發展,呈現海派文化的城市氣韻。
午后第一杯咖啡“從天而降”
“躲在帳篷裡睡一下午,一睜眼就能喝到剛做好的冰咖啡,這是以前露營不敢想的事情。”公園內,帶著家人來露營的市民肖女士剛剛下好一單冰咖啡外賣。
8月4日,在上海咖啡文化周開幕式上,美團聯合Manner在上海開啟全國首家位於露營地內的無人機咖啡快閃店,兩到三分鐘即可將剛做出的咖啡送到帳篷門口,讓市民不出營地就能享受到“從天而降的美味”。
據悉,本次快閃店所有上線的Manner飲品均由無人機完成配送,並免費提供給消費者飲用。
記者發現,負責制作飲品的商家Manner門店,距離露營地約15分鐘的步行距離。店內做好的咖啡,一般僅需2分鐘左右就能送到帳篷前,快捷方便成為無人機配送最大的賣點。
不過,肖女士認為,無人機的價值不止是快,更為旅游業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出門旅行想玩得痛快,往往要大包小包地准備不少東西。“如果景區內都能有無人機將咖啡送到帳篷前,那旅行就可以變得更加輕鬆。”
從近幾年的外賣消費趨勢來看,像肖女士一樣渴望空箱旅行的人與日俱增。“但由於管理的需要,目前國內多數景區和露營地內的外賣服務僅可將商品送到門口,用戶必須步行到景區外自提,一杯冰咖啡拿回營地可能就變成了咖啡兌水,在這最后3公裡的場景下,以無人機為代表的科技就可以發揮更大的配送價值。”在美團無人機業務負責人毛一年看來,此次落地上海的咖啡快閃店只是一個起點,“未來我們希望能將更多商品送到帳篷前,為用戶帶來更多更好的消費體驗。”
記者從美團方面了解到,此次限時營業的咖啡快閃店,是其無人機業務在上海拓展的前哨站。根據規劃,美團很快也會在上海落地首條無人機常態化試運營航線。2021年7月,美團無人機在滬簽約建立了城市低空物流運營中心。
除了持續在空間上拓展,美團無人機近期也在不斷豐富自身服務內容,相繼與百果園、和府撈面、Manner等數十個品牌達成合作,可為用戶提供餐食、飲品、鮮果等不同品類數以千計的商品選擇。
毛一年透露,在首條無人機試運營航線落地上海后,其團隊會考慮率先在咖啡館、生鮮店等高度重視配送效率的商戶中試水,為上海市民的餐桌帶來更多更優的選擇,也讓大家能夠真實感受到科技帶來的更高品質消費體驗。
當天的開幕式上,美團外賣發布了“上海咖啡新星成長計劃”,將在3年內累計投入7億元專項資金,通過多項針對性舉措助力更多上海咖啡店成長為品牌新星,並為他們走向全國提供智能化需求分析、全方位經營賦能以及全天候履約保障。
美團外賣相關負責人介紹,美團外賣面向新開線上店鋪的咖啡商家推出了新店30天成長扶持方案,讓新店快速站穩腳跟、協助更多獨立咖啡店完成數字化升級,同時向新老上海咖啡店鋪提供3000個免費咖啡外賣運營師名額,針對不同咖啡商家經營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結合上海的咖啡文化特性及消費習慣,提供一對一個性化服務,幫助更多上海咖啡店完成線上運營能力升級。
咖香與書香“互文”,相得益彰
咖啡香與書香是“最佳伴侶”。2022上海咖啡文化周期間,推出“啡嘗上海不負熱愛——咖香書香在上海”系列活動,全市75家書店開展各式各樣的新品咖啡嘗味、買單優惠等活動。
研磨咖啡粉、高溫沖泡、注入牛奶、投入椰子凍……上午十點,大隱書局創智天地店的水吧已開始工作,生椰拿鐵、啤酒花拿鐵等咖啡散發出濃濃的香氣。作為2022上海咖啡文化周的參展書店之一,從8月4日起至8月18日,大隱書局創智天地店推出飲品優惠,雙休日,買兩杯贈送一杯美式,工作日,則可兩人同行,一人免單,僅限冰飲。冰飲不僅包括冰咖啡,還有各種果茶,比如最新推出的油柑生椰水和黃皮檸檬茶。
《上海咖啡:歷史與風景》《世界咖啡地圖》……記者看到,大隱書局內還設置了一個咖啡主題圖書專櫃。原來,參展的75家書店,從在售的300多種中外咖啡主題圖書中,精選了20本最值得一讀的好書,排布成一張特色書單。各家書店以此為參考,進行圖書陳列。
翻開一頁頁,說得最多的是咖啡進入上海的歷史。19世紀,這裡剛剛開埠,濃郁的咖啡香漂洋過海,飄進這座城。咖啡,進入了上海人的生活,咖啡文化的基因扎根進城市文化的脈絡。“對咖啡知識不是很了解的小伙伴,我們就把《近代上海咖啡地圖》作為推薦書,其中有對咖啡人文歷史的介紹,《咖啡世界地圖》則將視角放到全球,這兩本都可以看看。”王紀發說,“對於專業人士,這本《烘豆學》就比較適合。”
據悉,“啡嘗上海不負熱愛——咖香書香在上海”系列活動,楊浦區域內有大隱書局創智天地店、大眾書局合生店兩家參加。
00后女孩的“咖啡人生”:“耐得住寂寞,沉得住心性”
一次次反復嘗試,失敗了,就再來﹔成功了,就繼續。備賽的三個月裡,記不清練了多少次,每天至少要用掉一斤以上的咖啡豆,最多的一天用了一公斤,相當於做了120杯咖啡……
“你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住心性,技能這條路上必定是孤獨的。工匠精神就是要保持鑽研和熱愛。”上海市貿易學校食品教研室主任姚老師的一席話,是00后女孩盧曉菲銘記在心的職業精神。
盧曉菲,上海市第二屆“四大品牌”職業技能大賽“花式咖啡制作”冠軍,在第三屆上海咖啡大師賽決賽上,她又摘得桂冠。
盧曉菲起初的專業是烘焙。她通過了2019年世賽烘焙項目的選拔,但訓練了兩個月后,被調到了西點專業。“班主任對我說:‘調你去是因為相信你,不論去哪兒都能夠做好!’”盧曉菲表示,當時兩個月的西點訓練,鍛煉了她的心性。
2020年暑假,為備戰“四大品牌”職業技能大賽,盧曉菲再次踏入實訓室,挑戰咖啡這個新領域。她之所以選擇咖啡,是想要“Get全新的技能”。沒想到,“嘗試之下,反而發現了自己對咖啡的熱愛。”
對於盧曉菲來說,咖啡制作中“拉花”這一環,是她在挑戰過程中遇到的瓶頸。學校給予了最大的支持。除了專業老師指導外,學校還為學生配備了與咖啡館一樣的制作設備。實訓室收藏了70多種不同產區的咖啡豆,聞香、制作、品鑒、創新,入門時還是個“懵懂小白”的盧曉菲,在這樣的環境下飛速成長起來。
上海市貿易學校食品教學部副主任何笑叢表示,上海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咖啡文化漸入人心,咖啡銷售以驚人的速度持續增長,很多門店也開始實行轉向集西點、咖啡、簡餐為一體的復合經營模式。這種消費變化促使企業對食品人才的需求發生了轉變。在這種背景下,學校充分考察了咖啡市場和咖啡課程,已將英國倫敦城市行業“國際咖啡調配師”職業資格認証體系,引入原本以焙烤食品為主的食品專業。
有人說,盧曉菲是“黑馬”,但她更願意用咖啡界的“后浪”來形容自己。她說,自己這朵“后浪”,是因為站在“前浪”的肩上才能躍得更高。
“酒香不怕巷子深”,生活的小確幸在社區“香氣氤氳”
咖啡師將新鮮咖啡豆研磨成粉,倒在濾紙上萃取。在熱水的作用下,咖啡粉冒起綿密的小泡泡,香氣扑鼻而來……
“大隱隱於市”,“藏”在四平路居民樓之中的Punchline咖啡館剛開張不久,就有一位“老爺叔”冒雨前來捧場。家住中山公園附近的郁女士經朋友介紹,不惜驅車一個多小時趕來一品為快﹔而她的好友許女士有20年“咖齡”,得知自己常去的永康路精品咖啡館使用的是Punchline提供的咖啡豆后,便決定相約來此品嘗。
低調朴素的Punchline Coffee & Roaster與其他精品咖啡館有所不同,許多慕名而來的顧客在附近尋覓良久,才找到這家不起眼的店面。
顧客可自選美式、拿鐵、澳白等不同工藝,每種工藝又可自選咖啡豆。“不同咖啡豆有不同的推薦做法。品味許德拉,我們會推薦點拿鐵,會有類似牛奶巧克力的風味。卡戎,推薦喝dirty或澳白,整體口感更柔和。而夏之花,首選是冰美式。”咖啡師葉丹告訴記者。
這些咖啡豆來到Punchline,歷經了店主陳昱亨的千挑萬選。他的角色之一,用行話來說,叫“尋豆人”。就在吧台對面的牆上,貼滿了他與咖啡豆的過往與“勛章”。“要找到好的豆子,就要去產地,找到生豆,拿到工作室來,由我們自己進行杯測。”葉丹說,“一杯杯沖,一杯杯品,從中找到最適合的豆子。”
低調的作派並不意味著這家精品咖啡館就此失去它的“社區親和力”。新店開業之初,團隊曾一度擔心開在居民區可能會面臨“水土不服”。但厚植於海派文化中的咖啡基因很快就讓他們打消了這個顧慮。高校學生、社區文青,還有品咖啡幾十年的“上海老克勒”,都是Punchline的常客。
作為共享空間“好公社”的一部分,Punchline咖啡館也是四平路社區微改造的一部分。從2018年開始,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與四平路街道聯合打造“N-ICE 2035”Livingline未來生活原型街項目。這條長200米、寬7米,原本被五金店、建材店等佔據的老舊小弄堂逐步迎來新生。一批以“設計”為主題、涵蓋未來生活各個領域的創意實驗室,陸續進駐,“灰調”的老小區就這樣“被填上”了斑斕色彩。
“我們希望能為共享空間創造更多可能性。”“好公社”負責人陸洲說:“希望這裡能成為一個公共客廳,年輕創業者可以到咖啡館交流創意,社區居民也可以在這裡體驗創意文化。同時,通過打破新老社區界限,打造一個融合各類社群的文化載體。”
(來源:上海楊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