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外企金領到切面店手藝人 他讓菜場切面店走紅

從外企金領到切面店手藝人
做面條用料考究,讓菜場裡的一個切面店檔口走紅
■本報記者 秦東穎 董天曄
下午5時,周老伯和老伴興沖沖地來到附近的V6長壽菜場,兩人不看蔬菜水產,徑直走向深處的一家切面店檔口。
“上海交大高才生在賣切面”“用奢侈的配料,做出面條中的愛馬仕”……在短視頻的助推下,黃毅和他的小小切面店一夜爆紅。線下到店,能買到現貨是“運氣”﹔更多時候,隻能線上下單。目前,小店產品的發貨時間已排到8月中旬。
從“貨找人”變“人找貨”
小店售賣的面制品,龍須面、陽春面、大餛飩皮每斤12.6元﹔Kevina系列的銀絲面每斤19元﹔花蕎有機面、青稞有機面、港式雲吞皮則賣到了每斤26元。周老伯說:“平時買的切面4元一斤。聽說這家用料講究,做出來的面筋道,就想試試。”
每個加黃毅微信的新客人,都會收到他用心制作的PDF文檔,裡面詳細介紹了面制品的品類及原料配方。小麥粉、有機蕎麥粉、海鴨蛋、喜馬拉雅岩鹽……原料皆來自業內知名品牌供應商。也有人會問,配方都寫出來,老板就不怕被模仿?“成本那麼高,請問市面上有幾家敢這麼做?如果有人願意,那對消費者也是好事。再說,我這個面做起來,原料的配比拿捏都在我手裡,這才是真正的秘方。”
去年底小店開張之初,黃毅做的也是四五元一斤的普通切面。為了保鮮,他把現制面都存放在冰櫃裡,一天起碼消耗10度電。“面制品很容易變質,出面4個小時,細菌含量就開始超標。要想不變質,就要用添加劑,那樣不健康,也會影響面條口感。”如果繼續賣普通切面,黃毅意識到,成本和質量之間有著根本矛盾。今年春節后,黃毅決定升級產品,價格相應提升到10元以上一斤。“想要做出質量上乘的好面,一是技藝拔群,二是原料超群。從原料上入手,成本自然就高了。”
這輪提價,黃毅流失了一部分對價格比較敏感的老年消費者,出乎他意料的是,年輕客人普遍支持他。“研發完美配方的過程沒有捷徑,就是試。我最起碼用掉了幾百斤面粉,最開始是口感不斷升級,現在我還研究出了‘抗凍’配方。面條解凍后,下鍋口感不受影響﹔大餛飩皮凍過后,煮出來照樣口感軟滑。”
挑剔的食客是最好的試金石。這些產品一上市,便得到食客的好評。“現在的商業模式大多是貨找人,任何你看得到的平台,都在同質化競爭。我開這家店時,就在想能不能從源頭解決,讓人找貨。”
人的可能性取決於認知
黃毅是上海“80后”。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船舶動力專業的他,曾供職於全球50強的快消品類外企,年薪百萬。不知不覺,人到中年,面臨裁員時,像他這樣的高薪老員工,成為最早被解聘的一批。
開店做生意的想法,曾讓黃毅糾結,“后來我想通了,一個人有多大的可能性,取決於認知。當你的認知打開,其實沒有什麼事是不能做的。”學歷和職場經歷,終究塑造了他是誰,也定義了小店的格調。從產品到門面,黃毅有不少講究。店裡熱賣的高端系列Kevina,靈感來自相熟的客人。有客人拿來一袋半斤75元的“天價”日本面,問黃毅有沒有辦法開發出同樣口感的面條。前前后后改了三次配方,黃毅研發的Kevina銀絲面不但含鹽量低,且滑爽筋道,口感不輸日本面。
扎根社區,每天生產一百來斤切面,服務好周邊五六百號客人,完全可以把生意盤起來。第一年,黃毅想著就這樣平穩過渡,空時研發新品,小店的制面、客服全由他一肩挑。不料疫情來襲,幾個月生意停擺。6月初回到工坊,米面袋子都被老鼠咬破,黃毅雖心疼,但還是扔了1萬多元的貨。制面機沒法拆洗,他就往裡面扔幾袋面粉當洗滌劑,讓機器走一走,這才安心。小店一夜爆紅,產能又跟不上。“幾千份訂單要趕。怕回去萬一小區封控了沒法交代,我就一直住在店裡。累了躺會兒,醒來就做面。”
黃毅理想中的小店,產品要優秀,還要有氣質。“現在還是吸粉階段,產量跟不上,利潤很薄。我希望未來能開出一家工廠,雇幾個工人,做出更多產品,滿足市場需要。”
(來源:解放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