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像資料館啟動近現代江南歷史影像資料庫建設

上海音像資料館啟動近現代江南歷史影像資料庫建設
歷史影像中的江南記憶
■上海音像資料館藏有19世紀末至1949年的江南地區歷史影像2000多分鐘,而拍攝於1949年至今的江南影像更為豐富
■從區域范圍看,主要包括上海、杭州、寧波、南京、蘇州、無錫等城市,另外也有眾多江南鄉村風貌影像,兩者共同構成江南地區全貌
■本報記者 張熠
昨天是“國際檔案日”,記者從上海音像資料館獲悉,在對館藏江南地區歷史影像進行長期收集研究的基礎上,資料館啟動近現代江南歷史影像資料庫建設,內容涵蓋城市面貌、港口河流、人文變遷、經濟繁榮等領域,其中最早一批影像拍攝於19世紀末。
江南究竟是一幅怎樣的面貌?江南地區的城市和鄉村是如何發展的?人們的日常生活如何?根據目前初步的整理研究成果,上海音像資料館藏有19世紀末至1949年的江南地區歷史影像2000多分鐘,而拍攝於1949年至今的江南影像更為豐富。
這些拍攝於不同年代的江南歷史影像,區域廣泛,題材眾多,手法多樣,從多個維度建構了近現代江南影像的整體框架。從江南區域范圍看,主要包括上海、杭州、寧波、南京、蘇州、無錫等城市,另外也有眾多江南鄉村風貌影像,兩者共同構成江南地區全貌。
從時間跨度看,江南歷史影像中有已知現存中國最早的影像,如1898年美國愛迪生公司拍攝的上海街景影像,以及拍攝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嘉定、閔行、鬆江等地的影像﹔20世紀初的杭州影像﹔此外也有新中國成立初期,中蘇攝影師拍攝的江南地區彩色影像。
從拍攝者群體看,既有美國、法國等國外專業新聞攝影師,也有眾多個人攝影愛好者。如著名的俄裔美籍紀錄電影導演布洛斯基、蘇聯的雅科夫·布利奧赫,以及我國早期影人黎民偉、王小亭、孫明經、翁萬戈等。
從影像題材看,江南地區作為近代中國對外交流最頻繁的地區,不僅有國內外專業攝影師拍攝的大量風光紀錄片、新聞紀錄片、教育電影等影像,如《經過中國》《上海紀事》等,也有舒新城等個人拍攝的游記影像、家庭影像等。這些用不同手法拍攝的影像素材,構成了豐富多彩的江南影像資料庫,值得繼續研究、整理和開發利用。
6月9日,上海音像資料館線上首發江南歷史影像的精華選輯。此外,在6月至7月間,還將通過“影像上海”“上海發布”等線上平台,發布江南歷史影像的最新研究成果。
“歷史影像所記錄的江南記憶,本身是一種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和檔案,需要我們進行保護、整理與研究。”上海音像資料館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這些江南地區的城市、鄉村、人物和社會經濟運行的影像資料,后人可以看到更直觀、更形象、更生動的江南地區歷史原貌,給江南研究呈現新的視角。(來源:解放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