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一線戰疫·江橋鎮︱“城中村”裡的“追陽人”

2022年05月01日13:39 |
小字號

嘉定區江橋鎮五四村是一個“城中村”,村中建廠,廠中有廠,外來務工人員相對集聚。自此輪上海疫情暴發以來,因歷史遺留的各種復雜問題讓這個平靜的村庄,逐漸成為了“風暴點”。

這個僅有0.8平方公裡的行政村,下轄5個村民小組和39家企業,共9000余人,其中外來務工人員7900人,佔總人口的88%。本輪疫情暴發后,感染人數居高不下,最高單天確診病例106例。這讓12名在各處“救火”的基層干部,在經歷了50多天超負荷工作后,逐漸難以招架。

與此同時,一場拔點攻堅行動也在嘉定全區同時展開,一群由江橋鎮黨委組織的“追陽人”臨危受命,第一時間奔赴“點位”。

挺過這個極限,就是勝利的終點

4月18日晚,五四村得到了多方支持,以點位指揮長張國民等5人組成工作組,從增建村緊急馳援五四村。

“18日,增建村連續2天全員核酸檢測結果陰性,意味著我們結束了連續25天的駐點工作。當天晚上19點左右,接到鎮黨委書記電話,說要緊急馳援五四村。”張國民說,“當時大家的身體和心理其實都已經十分疲憊。但是,江橋是我們的家鄉,江橋人義不容辭。”

僅僅30分鐘,張國民和同事們就直奔五四村。隨后的幾天裡,點位上的工作人員和志願者增加到了93人。這一系列的增援動作,給五四村的基層干部和群眾帶去了強烈的信心。

當晚,五四村一位年輕的干部在匯報工作的最后,哽咽著說道,“我們每天忙到凌晨3點睡覺,清晨5點就要准備新一輪的核酸檢測。做了那麼多,換來的卻是不斷增加的陽性病例和村民的不理解……”50多天的連續高強度作戰,讓這位年輕的村干部,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

在張國民看來,村干部的體能與信心已經到了極點,50多天滿負荷、超負荷,幾乎24小時連軸轉工作。作為點位指揮長,他必須要給戰友們鼓勁加油,給他們信心,才能激勵他們。所以,張國民用自身跑馬拉鬆的經歷,來鼓勵自己的戰友:“撞牆期”后就是勝利的沖線。

“我是一個跑馬拉鬆的,我深深知道目前五四村的疫情,就好像在跑一場全程馬拉鬆。現在已經到了馬拉鬆最艱難的35公裡‘撞牆期’了。我不斷地告誡自己和我的團隊,頂一頂,再頂一頂,挺過這個極限,42.195公裡的終點就在眼前了,勝利就在眼前了。如果頂不過去,就會前功盡棄。”張國民說,“我們努力拼命工作,村民們看在眼裡。我們每天在重災區走街串巷時,一直在給村民們信心,這個時候信心比黃金更重要。”

摸清底數,用數據說話

“配藥難、就醫難、保供難……大量的工作已經超出了一個行政村的能力極限。每天村委會的電話24小時都有人撥打,還有很多電話根本打不進來。”江橋鎮五四村黨總支第一書記顧華杰介紹說,“每一個村干部都在一線,人手不足是最大的難題。”

好在拔點攻堅工作組進駐后,人手方面的捉襟見肘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我們駐點后,第一件事就是成立數據分析組,排摸全村信息,並對所有數據進行分析。”張國民說,“與增建村等純農村不同,這裡是江橋鎮最大的城中村,村裡有大量的企業廠房,廠房裡還有宿舍。這裡居住著大量的本地人和租客,人員結構復雜。我們必須第一時間掌握‘火點’,及時作出有效的應對。”

為此,工作組調配了熟悉數據分析的工作人員,對於每天的動態信息制作日報。在第一份日報出爐后,根據實際情況,工作組將所有工作細分成了指揮組、生活保障組、核酸檢測組、物資保障組、后勤保障組等11個工作組,並推出12條“最嚴公約”,開展村級防疫工作。

“抓好數據分析,對於研判疫情走向非常重要。每天進行數據分析,疫情的趨勢、病例出現在哪裡、出現的原因、漏洞在哪裡,從而尋求補救的措施。”張國民介紹,11個工作組每天會在吃早飯或是晚上貼核酸碼時碰頭,交流工作得失,進一步改進工作方法。

工作方式的改變,讓五四村有了新變化

隨著工作組的駐點,時間和經驗上的累積,讓五四村正常運轉逐步有了新秩序。

作為物資組組長的徐超,每天睜開眼睛想的第一件事就是保供。在他的工作手機上,一連串的數字就是他每天所需的物資“耗材”,小到消毒片和棉簽,大到帳篷和支架,他就是五四村的物資“大總管”。

“我原來是從事紀檢工作的,第一次負責防疫工作,一上來是有些生疏,因為從來沒有調配那麼多的物資的經歷。”徐超說,“工作組裡的每一個人都在不斷地打破自己的舒適圈和知識領域,都在竭盡全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

特別是徐超和同事們重新調整后的採樣路線和流動採樣方式,將廠區分為四個板塊並分組採樣。4月27日,五四村全員完成檢測時間縮短了3個小時。很多村民在採樣中說,“今天的排隊時間變短了。”

而在顧華杰看來,城中村最大的困難在於基礎設施陳舊。這裡80%的村民沒有獨立的衛生間,廚房也是共用的。全村一共設有5個公共廁所,平日裡供村民使用。

但是疫情在五四村暴發后,公廁成為了人員最為集中的場所。“工作組駐點后,我們提出了好幾個關於廁所使用的防疫方案。比如,每家發放塑料馬桶、分時段使用、安排志願者全天候消殺等等。”顧華杰介紹說,最終,村裡決定採用最嚴密的公廁管理方式:村宅內5個公共廁所,每一個公廁安排2人24小時看守,對上廁所的每一個人進和出兩次消毒,另外再安排4個保潔員隨時清潔衛生。

“雖然這樣十分繁瑣。但是,在當下最有效,也是最可靠的管理方式。”顧華杰說,“通過和村民的溝通,這樣的方式也緩解了村民心中對於病毒傳播不確定因素的焦慮。”

此外,工作組出台的12條“最嚴公約”,嚴格消毒消殺,每天上下午各4次對村宅大環境大規模消殺。在轉運相關人員之后,專業消殺隊進樓道進房間消殺。每家每戶分發一個噴壺和一瓶消毒片,指導村民自行隨時消殺﹔在垃圾管理方面,村宅內清潔工每天2次道路清掃,4次垃圾清運,並做好生活垃圾消殺工作﹔部分點位發放塑料馬桶、垃圾袋,防止糞便傳播﹔下水道、污水道及時疏通並消殺等。

讓熟悉村情的干部騰出雙手

在工作組的牽頭之下,幾項原本村干部根本沒精力做的事情又重新提上了議程。

“比如與村民的信息溝通,協調重點區域的消殺和垃圾的清運,給不願轉運離村的村民做思想工作……”顧華杰說,“村民的不配合源於對於未知的焦慮、恐慌和不解。明確人員分工細化后,基層干部就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面對老百姓做工作。”

在顧華杰看來,1000個人就有1000個家庭的故事,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如何讓這些故事不再因為疫情變成“事故”,關鍵在於溝通。

讓顧華杰記憶猶新的是,有一個10歲大的孩子跟著爺爺奶奶被封控在村宅內,父母則封控在自己所在社區中,不巧的是,這對老人相繼確診陽性,留下這個未成年孩子為密接,因為擔心孩子,老人們堅持不肯前往方艙。為此,他前后聯系了孩子的父母、所在社區和定點醫院,一切安頓好后,這才成功勸說兩位老人前往方艙。

“在工作組下沉之前,我們每一個村干部都是超負荷工作,疫情最嚴重的那幾天,每天就睡兩三個小時,實在沒有精力做其他事情。”顧華杰說,“工作組下沉后,給了我們很大的信心,讓我們堅持到了現在,也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截至記者發稿前,江橋鎮共計安排5個“拔點”工作組、32名區、鎮兩級下沉干部,先后深入五四村、星火村、富友嘉園、江橋二村和大宅風范城,與村居干部同吃同住同工作,“一點一策”強力推進“兩村三居”的拔點工作。

(來源:上海江橋)

(責編:唐小麗、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