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在滬全國人大代表履職這一年:把脈時代 殫精竭慮
【2022全國兩會“上海聲音”系列報道之一】
3月4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預備會議舉行,通過了此次大會議程,拉開會議序幕。
過去一年,在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隆重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如期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上海是黨的誕生地和初心始發地,在滬全國人大代表們殫精竭慮,履行作為人民代表的使命職責,為的是把人民群眾最真實想法、最關切需求帶給全國最高權力機關。
醒目標題背后,是對時代變化的深思,也是人大代表的責任擔當
4日,“上海人大”微信公眾號推出一個H5動態頁面,點擊進去,就看到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五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准備提交的全團及代表議案目錄和摘要。
一個個醒目標題背后,是代表對沉甸甸使命的責任意識:
《關於修改仲裁法的議案》提出,“為進一步貫徹中央決策部署,促進仲裁事業健康發展,發揮仲裁在國家治理與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加強與國際通行規制接軌,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更好服務國家全面開放和發展戰略,現對仲裁法提出相關修改建議”
《關於修改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議案》認為,在大數據時代,“數據鴻溝”給老年消費者帶來諸多不便﹔“大數據殺熟”“個人信息泄露”等沖擊著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自主消費權和知情權。有效應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實踐發展,需要堅持“以消費者為中心”的維權理念,以問題為導向,不斷提高法律的適用性。
在《關於優化完善稅收激勵政策支持公益性捐贈健康發展的建議》中,上海代表團認為,應當優化完善稅收政策,堅持系統集成原則,准確把握稅收優惠待遇與公益慈善義務的協調平衡,把捐贈方、受贈方和受益人作為公益性捐贈的有機整體,全面系統研究明確稅制安排,著力構建與推進三次分配、實現共同富裕戰略目標相匹配的公益性捐贈稅收制度體系。
而在《關於加強養老產業領域預付費大額資金監管有序和規范養老社區發展的建議》中,上海代表團敏銳指出,新興的“養老社區”商業模式在實際運行中經常發生不同形式的風險,造成老年人的切身利益受到損害。
除了以代表團名義調研、撰寫的議案、建議之外,在各行業、領域工作的代表們,紛紛把傾聽到的群眾聲音、察覺到的問題不足、調研出的問題困惑,以權威、可信的方式提交給大會。
上海廣播電視台、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東方衛視中心主持人曹可凡代表提出,應當進一步打擊“水軍”、營造清朗網絡空間﹔上海市長寧萍聚工作室黨支部書記、負責人朱國萍代表認為,要加強未老服務的資源投入﹔國家會展中心(上海)董事、總裁助理,東浩蘭生會展集團副總經濟師章偉民代表認為,應當加大非正常企業的清理處置,激發市場活力……
一份份看似抽象的的文件,背后是代表們對社會溫度的感知,對國家發展的思考。就像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市郵區中心局郵件接發員柴閃閃代表所說的,“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我有責任把在基層聽到的聲音表達出來,為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鼓與呼!”
深入基層實地調研,意見建議方能精准有效
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海代表團會前活動。巨雲鵬攝
多年來,在滬全國人大代表保持著深入一線調研重大課題的傳統。
2019年,“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建設”“扶持實體經濟,釋放企業活力”﹔2020年,“保市場主體,為激發市場活力、恢復市場運行注入強勁動能”﹔2021年,課題則是“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的實施情況”。
在天氣悶熱的6、7月份,上海市全國人大代表調研組先后前往老港生態環保基地、寶鋼固廢處置基地、石洞口污水處理廠污泥干化焚燒處理基地、上海市固體廢物處置有限公司、長寧區虹諸小區生活垃圾分類項目、徐匯區田林街道兩網融合中轉站等多處“垃圾站”“垃圾場”實地走訪,全種類覆蓋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危險廢物、醫療廢物、農業固廢等,匯聚成一份全面、詳實的調研報告。
調研報告清晰梳理了上海在固廢處置上卓有成效的做法,全面反映了相關工作成效。
在生活垃圾方面,一系列法律法規出台,讓垃圾全程分類理念深入人心,2020年上海生活垃圾填埋量僅70萬噸,同比2018年下降了317萬噸,下降比例達82%﹔在建筑垃圾全過程管理方面,上海根據建筑垃圾類型,針對工程渣土、工程泥漿、廢棄混凝土、裝修垃圾和拆房垃圾的不同特點明確了具有針對性的利用處置方式﹔在醫療廢物收運處置上,對標國際最高標准、最好水平,上海於2021年初建成投產了240噸一天的醫療廢物焚燒處置設施,各項污染指標排放值遠低於歐盟2010標准。
肯定成績,也提出問題和建議。
這份集中了在滬全國人大代表智慧的報告認為,固廢處置的相關制度和配套政策尚不健全,固廢處置能力面臨結構性壓力,快速完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難度較大,管理部門間監管合力有待增強。
針對四大類主要問題,報告提出了四方面建議,細化政策標准,保障《固廢法》有效落實﹔強化規劃統籌,確保能力建設和產業落地﹔加強制度保障,重點打造資源化利用體系﹔推進協同治理,建立全社會共同守法格局。
深入基層實地調研,提出痛點難點問題,給出精准有效建議——一次調研報告的成型,正是在滬全國人大代表作風、能力的集中體現。
先行先試,善於思考並提出前瞻性建言
作為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上海往往是各類新事物、新趨勢生發的地方,也帶給在滬全國人大代表們更多思考,為各類前瞻性問題提出建議。
“放開第三胎生育后,必須要有配套的政策跟上”,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兆安代表說,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婚育生育養育觀念在發生變化,養育子女的成本在逐年抬升,由於生育帶來的職業不確定性增加。
“生育政策調整確實是提高生育率的重要前提,而生育率提升還需要相關的配套政策來支撐”,在他撰寫的有關建議中,從生育獎勵、減稅力度、給予補貼、優待政策、保障服務等多個方面提出設想,“為年輕人減輕育兒經濟負擔,解決后顧之憂。”
上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潘向黎代表針對大學生適應社會問題,建議高校設置“間隔年”,“12年應試教育和高考沖刺壓力下,許多青少年來不及對自己的天賦才能和興趣愛好形成清晰認識,就必須作出大學專業選擇甚至就業選擇。”
她說,對未成年人或剛剛成年的年輕人來說,明晰自己的天賦和志向,了解社會的情況和需要,為將來的發展選定方向,需要一定的時間、經歷和心理空間。從目前國際上實施的間隔年制度來看,其對於大學生等群體成長具有顯著的正向作用。
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陳靖代表疾呼,要加強電動自行車及鋰離子蓄電池的源頭管理,電動自行車引發的火災數量呈現增長趨勢,背后是電動自行車產品設計源頭存在安全隱患,相關標准約束力不足﹔部分電動自行車生產銷售企業主體責任不落實,未實現認証強制性作用等原因。
他建議,急需制修訂電動自行車及其配件相關國家強制性標准,聚焦生產和認証源頭,開展全國范圍專項整治﹔疏堵結合,鼓勵產品升級迭代和質量提升﹔建立電動自行車全鏈條、全流程、全生命周期閉環管理流程。
3月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就將正式開幕,期待人大代表們不惜力、不回避,繼續將履職的責任與擔當寫在國家發展進程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