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觀照“柔軟”,大城細處聚人心

——上海篤行不怠譜寫人民城市建設新篇章

2022年03月04日08:48 | 來源:解放網
小字號

觀照“柔軟”,大城細處聚人心

——上海篤行不怠譜寫人民城市建設新篇章

■本報記者 顧杰 朱珉迕

開春時節,氣溫回升,這座城市的各個角落也在不斷生發暖意與詩意——

2月最后一天,靜安彭三小區第五期舊住房成套改造項目啟動回搬。原址換新房,一應俱全的獨用廚衛、電梯和公共停車位……對在此住了幾十年的老居民來說,變化堪稱驚喜﹔

黃浦江畔,兩座最高處達48米的雙子山正在上海世博文化公園內拔地而起。未來,這裡將成為上海中心城核心區最大沿江公園的一部分,市民又多了一個休閑好去處﹔

臨港新片區,全國首個片區性人才企業年金計劃啟動,通過資金激勵等吸引更多企業和人才參與,更多來滬發展的“打工人”成了“合伙人”……

從一件件民生實事,到一處處宜居空間,再到一次次高效治理,人的感受度成為城市發展最根本的衡量尺度,凝聚起無處不在的城市“軟實力”。

“硬實力讓城市強大,‘軟實力’讓城市偉大”,近一年間,這樣的觀念在上海深入人心。去年召開的市委全會,明確提出要充分發揮軟實力的“加速器”作用,讓核心價值凝心鑄魂、讓文化魅力競相綻放、讓現代治理引領未來、讓法治名片更加閃亮、讓都市風范充分彰顯、讓天下英才近悅遠來。

這種“軟實力”,還被概括為一組願景:要讓在上海的人引以為豪、來過的人為之傾心、沒來過的人充滿向往——這是一座不斷凝聚人心的城市,人心的密碼,往往就在柔軟的細處。

民生溫度,讓在者舒心

“軟實力”之“軟”,是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也是柔軟可感的城市溫情。如何衡量?民心是一把尺。

過去一年裡,圍繞老百姓最關心、需求最迫切的問題,上海推出的多項民心工程,超額完成目標。

以被稱為“天下第一難”的舊改為例,去年,上海完成成片二級舊裡以下房屋改造90.1萬平方米,涉及4.5萬戶居民,超額完成全年70萬平方米的年度目標。曾生活於逼仄舊裡的市民搬進了新家,他們用發自內心的笑容打了分。

對超大城市來說,解決民生難題的復雜度、所需投入的成本,並不比發展經濟來得更容易,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精力,直面各種復雜考驗。而越是難解決的事,往往越是百姓急難愁盼的事。

老房加梯就是其中之一。去年上海完成加裝電梯1579台,數量是此前10年加梯總數的3倍,多年未下樓的“懸空老人”也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今年,上海還將以更大力度推進,目標完成加裝2000台。這背后有迎難而上的決心,當然更需要條分縷析、精細治理的耐心。 

民心工程,人的需求和感受度始終是重中之重。衣食住行,油鹽醬醋,一件件看似瑣碎的事,卻關乎市民對城市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上海市領導曾多次說,市民最關注的不是GDP數字,而是和生活息息相關的服務,可能是一個停車位,也可能是一頓早餐。去年,上海早餐工程繼續加速,全年新增早餐示范點226家、早餐網點2065家,此前確定的三年目標在兩年內提前實現﹔停車難綜合治理,完成67個先行項目治理,開工建設8300多個公共停車泊位,超額完成年度指標……

關照人的生活,是一座偉大城市必備的能力和素質,更是城市溫度的重要體現,在普惠性的關照之外,對一些特殊群體的尊重和關懷,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聚焦一“老”,去年上海新增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51家、助餐場所201個、養老床位5084張,改建認知障礙照護床位2303張,完成居家環境適老化改造6868戶。

聚焦一“小”,去年上海新增普惠性托育點65個,開設小學生愛心暑托班543個,這兩個數字還將繼續增長。隨著新修訂的《上海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正式施行,今年還將增加200家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

城市的溫度應當如陽光般覆蓋每個角落,不落一人。去年,上海發布行動方案,推動提升公共服務“數字無障礙”水平,啟動“數字伙伴計劃”,改造互聯網應用、建設“一鍵通”場景,不讓老年人在數字化轉型中掉隊。

幫助殘疾人就業,火爆全網的“熊爪咖啡店”走出永康路,在全市開出多家分店﹔幫助自閉症患者、聽障人士就業的連鎖咖啡品牌開進社區,在一次次耐心的交流中,體現著市民對殘疾人的尊重,傳遞著城市的人文關懷。

詩意空間,讓來者傾心

最近,路過復興公園的市民會發現,靠近重慶南路一側的主要圍牆已被遮擋板包裹起來。這裡正在進行新一輪改造,今年年中,這座上海極負盛名的公園將打開圍牆,實現24小時開放,充滿法式浪漫氣息的園內景觀還將延續到街區上,與之融為一體。

都市風范是城市“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上海來說,各類詩意空間的打通、開放,是提升城市公共空間魅力值的重要途徑,更是上海具有的獨特優勢。

一江一河,上海市民最熟悉的城市空間。繼黃浦江45公裡濱江公共岸線貫通后,去年底,蘇州河42公裡公共岸線基本貫通,吸引眾多市民流連。在蘇州河上鳴鑼開戰的首屆上海賽艇公開賽,進一步拉近了市民和母親河的距離。

這一年,蘇州河長寧段的華政濱河步道開放了,浦東濱江的世博文化公園北區開放了,上海展覽中心的圍牆也打開了。這背后,不乏多方反復的努力、協調,也不乏取舍——許多寸土寸金的空間,若是商業開發,市場價值巨大,但上海庄重承諾:最好的資源,應該留給人民。

在土地空間資源有限的前提下,“螺螄殼裡做道場”,也是不小的考驗。“一座令人向往的城市,讓人流連忘返的城市,一定是個細微處特別見精神、特別有味道的城市。”在這樣的觀念之下,城市的許多空間,正在迎來創造性的變革。

高架之下、樓頂天台、地下空間、公園綠地,越來越多“嵌入式”空間、城市邊角料被盤活利用……“空間+”思維正不斷落地在街道、公園、社區,一處處具備復合型功能的空間生態正散點鋪開,點連成線,線連成面。

“道路+”工程,綜合考慮生態、業態、風貌、家具小品等要素,“一街一景”塑造了獨特的城市表情。在毗鄰多所高校的楊浦區大學路,改造中打開園區圍牆,讓校區、園區、居民區相融合,沿街的特色店鋪,已成為創新創業群體及年輕人消費的新去處。

可親可及的公共空間,呈現出特別的城市表情,構筑著特別的城市魅力。去年通過的《上海市城市更新條例》,更傳遞出積極信號:城市空間要向整合性意義的空間轉變,實現“1+1>2”的效果,進一步提升城市魅力。

而城市魅力的獨特性,決定了城市“軟實力”的不可復制性。上海百年風華,留下了豐富的歷史空間資源,亟待進一步挖掘其獨特的詩意與魅力。一年來,上海加大優秀歷史建筑保護力度,完成“一幢一冊”測繪建檔工作,444處、1566幢優秀歷史建筑已安裝智能監測設備。

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還催生了新的城市生活方式——“建筑可閱讀”如今已經成為知名品牌,新近開始流行的則是“海派城市考古”。四面八方的人來到“魔都”體驗、打卡,探究一磚一瓦間的城市故事,感受這座城市的“魔力”與“詩意”。

善治環境,讓未來者動心

軟實力,歸根到底是人的實力。一座能夠源源不斷吸引人氣、聚集人才的城市,才能不斷凝聚人心,獲得持久動力。

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是上海的戰略使命。要吸引各類人才近悅遠來,實現“讓上海因人才更精彩,人才因上海更出彩”,除了提供充分的發展機遇、宜居溫暖的都市空間,更離不開深層次的吸引力。

“深層次”的東西,往往是那些不易被看見、卻體現著“底層邏輯”的事情。比如,具有競爭力的制度環境。

上海明確要打造“對人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且不隻靠物質待遇,更靠獨特的軟環境,靠機會、平台、創新土壤,靠體制機制創新打破“條條框框”、為人才“放權解綁”。

如今,上海人才總量已突破675萬,累計核發外國人才工作許可証超過31萬張,佔全國的四分之一。在歷年《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報告中,上海一直是人才流入的主要首選地。

又比如,城市的治理效能。

去年,上海全面拓展“一網通辦”,接入服務事項3458項,高頻事項基本實現一件事一次辦,建立“幫辦”制度,實名用戶數超6195萬,日均辦件量超28萬﹔“一網統管”“三級平台、五級應用”架構進一步完善,市城運平台匯集應用1150個。基於數字孿生技術建立的城市生命體征指標體系,正為超大城市的精細化治理不斷賦能。

這背后,是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的戰略思路和一整套變革中的治理觀念。小到能否及時發現並清掃一張馬路上的紙片,大到能否在台風、寒潮等極端天氣時作出應急響應,數據資源和數字基礎設施所發揮作用日漸凸顯。為此,上海制定出台數據條例,正式挂牌運營上海數據交易所,並加快推進5G室外基站等數字新基建。隨之而來的,是越來越多由數字賦能的治理應用場景,和持續提升的治理效能。

高效能治理,方能通向善治。共建、共治、共享,方能實現善治。上海是習近平總書記全過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首次提出地,正在努力打造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最佳實踐地,將全過程人民民主融入上海城市發展的全過程,融入人民城市建設的各方面。

虹橋街道基層立法聯系點,是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在上海設立的首個基層立法聯系點,從這裡發軔,上海目前已形成覆蓋全市16個區的25家基層立法聯系點網絡。去年,25家基層立法聯系點共開展各類活動2200余場,對本市法規提出建議3103條,其中354條被採納……

這是中國式民主在上海的生動實踐,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在人民城市的有力彰顯。正是在日復一日的實踐中,越來越多的人參與這座城市的“軟實力”建設,詮釋著“人人都是軟實力,人人展示軟實力”。(來源:解放日報)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