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唯一!長寧區的橋下空間利用開發,入選國家自然資源部的“典型案例”

長寧區橋下空間集約開發節地模式因改造既有橋下空間,無新增佔地,節地率達100%,近日成功入選國家自然資源部辦公廳發布的《節地技術和節地模式推薦目錄(第三批)》節地模式中的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模式,成為上海市唯一入選的案例。
據介紹,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新形勢下做好節約集約用地工作的要求,推廣各地節約集約用地典型經驗,促進資源節約和高效利用,國家自然資源部辦公廳發布了該目錄,目錄包括節地技術和節地模式兩大類,涵蓋工業廠房節地技術、基礎設施建設節地技術、新能源環保產業節地技術、地上地下空間綜合開發模式、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模式、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節約挖潛模式,共6種類型,23 個典型案例。
長寧區橋下空間集約開發節地模式為其他城市高架橋下、建筑邊角地、軌道交通沿線零星用地的改造利用,針對集中城市化地區數量充足的橋下空間、不規則用地等零星用地區域進行微更新提供了良好樣板和示范。通過橋下空間微更新,蘇州河中環橋下空間增加公共開放空間約18100平方米,其中,體育設施約5630平方米,配套設施約1885平方米﹔凱旋路橋下增加1900平方米公共空間,古北路橋下增加790平方米公共空間,使原本利用效率較低的土地轉變成集運動、休閑、科普為一體的多功能公共空間,又滿足了周邊居民對公共開放空間的需求。
案例體現出如下主要做法:
通過對橋下閑散土地的利用和改造,強化復合利用和功能疊加,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蘇州河中環橋下空間更新項目通過土地復合利用,綜合設置運動場地、公共綠地、蘇州河休閑驛站、市政配套設施等,既提高了土地資源配置效率,又為周邊居民提供了適合的公共服務設施和有趣的休憩空間。同時,結合蘇州河貫通工程,提升慢行系統通達性,優化景觀和生態,將該區域打造成蘇州河特色濱水空間節點。此外,基於北翟路和中環線的交叉口分為四個象限,設計方案採用三種動物形象展現城市活力,分別以“火烈鳥”“獵豹”“斑馬”為主題,運用豐富而又清新的配色,推進橋下空間打造,實現了閑散土地從“灰色”到“彩色”的華麗轉身,為這片既被遺忘也被期待的區域賦予新的身份,打破了原本稍顯灰暗的高架橋下地帶。
通過對橋下空間的更新和功能優化,重塑城市、街區關系,提高空間利用效率。
在蘇州河沿線引橋橋洞空間(威寧路橋、古北路橋、內環高架、凱旋路橋)優勝方案中,將蘇州河跨河引橋的橋下空間歸類為市政服務段、橋底體驗段、沿河補給段(由橋起坡為起點至河岸為終點)等三個標准段進行系統化改造,通過景觀設計和設施完善,改變原有的消極環境,並結合蘇州河沿岸的開放空間增加適合的公共功能,促進沿岸整體功能的完善。根據各個橋底不同性格賦予不同的色彩,給每座橋定制專屬的“糖果盒子”。如,古北路橋以紅色三角彩鋼為元素,凱旋路橋以圓形彩鋼與檸檬黃色為設計元素,創造出一個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間。
通過採用政府與市場合作模式,創新土地供應政策,激發市場主體參與的積極性,有力促進高架、河流沿線空間環境改善。
在蘇州河中環橋下空間更新項目中,採用政府與市場合作模式來建設和運營相關設施,既創新了土地供應方式,又激發了市場主體的活力。政府負責實施綠化景觀、慢行步道、燈光、市政配套、道班房、場地基礎等項目建設和后續運維,同時又通過競爭性磋商(邀請)方式引入專業體育公司,負責籃球場、足球場、棒球場、服務中心和蘇河驛站等項目建設和運維,並通過引入智慧球場管理模式,做到降低運營成本,提高使用效率。(來源:上海長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