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美食| 健康

日銷20萬隻,滬老字號湯團“祖傳秘方”大公開

2022年02月25日10:39 | 來源:周到上海
小字號

原標題:排隊上百米,日銷20萬隻,老字號湯團的“祖傳秘方”大公開!

  香、甜、鮮、滑、糯。元宵節店外綿延百米的食客隊伍是人們對“老底子”湯團的最高贊譽。

  老字號傳承至今的秘方是什麼?讓我們跟隨技能大師的節奏,和餡打粉搓湯團,團團圓圓又一年!

  能大師

  徐正留,豫園寧波湯團店店長。

  他從海上來

  “我非常感恩上海這座城市。我做的是寧波湯團,可是我,還有我師傅,都不是寧波人,當年,是百年上海灘接納了我,不但有了立足之地,而且,有了謀生的手藝。”

  徐正留,豫園寧波湯團店店長。祖輩農民,1998年18歲中專畢業,他從江蘇泗陽來上海投奔同鄉,謀一份零工,先是為豫園的鬆運樓送糖藕,后來就留在鬆運樓桂花廳后廚,打荷、配菜、洗碗,下餛飩、做燒麥、蒸小籠。當時的他不會意識到,若干年后,豫園商圈推進“一店一品”,他會成為豫園寧波湯團店的店長。

  “2003年,這裡改建成寧波湯團店,從那時,就跟潘玉英師傅學做寧波湯團,師傅四十來歲,做寧波湯團快三十年了。”

  (圖/上海黃浦)

  寧波湯團的制作與眾不同,就拿經典的豬油黑洋酥餡,皮子一定用水磨糯米粉,黑洋酥一定是芝麻拌剝了皮的生板油,加熱后才會化成餡汁流出來﹔湯團不是下到清水裡就算了,湯裡還要加上酒釀微勾芡……這是其他湯團沒有的做法。

  徐正留聽潘師傅說,最早的寧波湯團,並沒有固定的門店,就是一副攤子,擺在城隍廟裡,直到1945年,才著落了一家小門面。當年,喜劇大師卓別林在上海滑稽明星韓蘭根的陪同下逛豫園,嘗了一碗寧波湯團,又驚又喜,他不解的是,那美味的餡心,是如何藏進湯團之中的。

  安徽的豬板油,江南的咸桂花、福建的金桔,湛江的白糖、山東的黑芝麻,這就是豬油黑洋酥最主要的餡心配方,按照固定的特殊的比例,用手揉捏均勻了,再進行機器攪拌。每一種配料,都極有名堂。

  比如,生豬一定是慢慢成長的﹔咸桂花會經過一道過水工藝,留一點點咸﹔黑芝麻顆粒一定是飽滿的﹔買來的白糖,一定還要加工粉碎細膩成粉,不能有砂礫感﹔金桔或陳皮,是讓你吃不出豬油的膩感。

  (圖/唐曄)

  珍珠落玉盤

  一碗湯團,十幾道工序。

  17年前,徐正留學做寧波湯團,是從第一道工序,撕豬板油學起。

  “選精選的黑毛豬,撕了豬皮,豬皮下的板油有一寸厚,板油不同於普通豬油,是豬肋骨旁特定的2塊脂肪。其表面有一層薄膜,必須靠手工撕去。一個老師傅撕10公斤板油,起碼2個小時。就用這樣的板油,吃口清香。”

  (圖/上海黃浦)

  學會了餡心,接著是打粉。

  “現在用的是三種糯米,分別來自蘇州、常熟、泰國,在水裡浸泡一夜,在石臼裡舂成細末,用石磨磨成米漿,然后裝進細布袋裡陰干成濕粉。加了餡心,手工搓成。一枚湯團,11到12克粉,6到7克餡心,50克粉制成8隻湯團,粉和餡,拿手指頭一揪一個准,通常要練習至少一年才能過關。”

  徐正留說的“揪”,就是手上的功夫,當初他練了半年,就能達到幾乎分毫不差的地步。一個小時,他的速度是600個。

  一盤100個下到滾水裡,看著湯團在沸水裡翻騰,他要不停地續涼水,保持湯水的干淨,五六分鐘就撈上來。此時他總是在想,豈不就是生活呢,大美隱內,不求外露,大苦之下,不墮其形。

  (圖/上海黃浦)

  “手工的,是用心的,是最稀罕的。我們比不過龍鳳這樣的品牌,他們可以大規模機器生產,而我們,一天最多也隻有這些量。一碗八個,現在一天做五六萬,遇上春節元宵,一天得二十萬,一天13個小時工作,區區135個平方店堂面積,一般已經是極限了。”

  徐正留說,寧波湯團店之所以生意好,一個重要原因是至今還堅持手工操作。每個湯團的制作要經過十幾道工序,從傳統水磨、打漿、制餡、拌餡、摘坯、包捏、烹制,到再配以熟練獨特的手工制作。它不添加任何防腐劑,也不在零下5攝氏度的低溫下速凍,香甜的芝麻餡心流進口中,圓、糯、甜、燙,充實了富有民俗意義的幸福內涵,其味道自然非機制速凍湯團可比。

  (圖/上海黃浦)

  傳承與創新

  縱然不是寧波人,也是能說湯團故事的。湯團的故事裡,有傳統,也有創新。

  2010年,徐正留當上了豫園寧波湯團店的店長。

  店員大多數都是四五十歲以上的老師傅,他們的手藝,也不比徐正留差。上任之后,徐正留把店裡的主打食品做了調整,取消了冷面、餛飩等小吃,以糯米食品為核心,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造與創新。

  “糯米食品,中國人都喜歡,四季常有,大吉大利。”

  (圖/唐曄)

  他的調整與創新是——11月到2月:做湯團和八寶飯。3月到5月:做青團,推出咸蛋黃、榴蓮青團這樣的新品種。6月到7月:做肉粽,推咖喱牛肉粽這樣的新品。7月到10月:做鮮蝦月餅、推不同顏色的刨冰酒釀園子。

  在銷售方式上,用上了直播、微店、互聯網+。

  “寧波湯團店賦予了新的元素,但是老字號的傳統不會丟——兩個字,好吃,那是一種精神,是底線,是顧客願意上門,反復購買的依據。而且,創新品種不是喜新厭舊,傳統繼續要保持,比如我們家的湯團,黑洋酥品種的比例還是在50%以上。”

  徐正留說,作為一個手藝人,要讓顧客感受到你是用心在做,用心去做,那一碗湯團就會有靈魂,有感情。不然的話,為什麼整天搓湯團,會不覺得煩呢?

  每到春節,徐正留幾乎不能在家過年,那是一年中湯團銷售的高潮,店裡三班倒都忙不過來,最夸張的是,元宵節來吃一碗湯團的隊伍,可以在店堂外綿延幾百米。徐正留說,那是幸福的味道。

  (圖/上海黃浦)

  來上海二十多年了,徐正留喜歡上海的生活,尤其是上海骨子裡的精致。

  “寧波湯團的尺寸大小,一碗幾個,都是歷史沉澱下的產物,考慮了上海人的飲食習慣、生活方式、胃口大小,經過精心推敲,流傳至今。”

  對徐正留來說,一個江蘇人,能把寧波湯團變成了事業,是一樁意想不到的事。最重要的是,黃浦江的風,讓他感到舒暢、欣慰,在他的身上,也看到了當年創業者的影子。

  一百年前,上海最早開埠的老城廂一帶,蘇南人、浙江人、蘇北人、本地人聚居雜處,三教九流,各種生計。

  用一句念白:百轉千折,機會一閃,細思量,沒有過不去的關。

  來源:周到上海 作者:唐曄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