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代表質疑,政府回應!上海人民城市建設“自我加壓”
與往年相比,囿於疫情等原因,今年的上海兩會時間很短。
上海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六次會議20日開幕,預計23日閉幕。
時間短,沒沖淡代表們的履職熱情。截至1月21日下午1點30分,代表們共向大會提交了57件議案﹔截至1月22日12時,共提交了929件建議,涉及上海落實改革開放重大任務、強化創新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等方方面面。
緊鑼密鼓的議程裡,大會還抽出晚上時間舉辦了6場專題審議會,聚焦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推進上海“無廢城市”建設、加快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法治化水平等題目,讓人大代表和市級領導干部面對面,共同研究城市發展的未來。
6場審議會,幾乎每場都一座難求,代表積極“搶話筒”,指出城市發展的短板、問題,獻計獻策。
公平、良性的競爭環境對人才有持久吸引力
夜晚的專題審議會上,代表們濟濟一堂。巨雲鵬攝
“一定要解決職業教育優質生源的問題!”在“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著力提升城市軟實力”專題審議會現場,當著市領導的面,第一個發言的是上海誠禧投資有限公司副總裁馬瑜代表,“建議招考錄取升學時,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同時開放,學生自主報名,至少在形式上讓兩者平等,選擇權交給學生和家庭。”職業教育出口也很重要,“建議上海率先改革,在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國企招錄員工時,破除唯名校、唯學歷導向”。
“《政府工作報告》提到,上海要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這對集聚人才非常重要”,同濟大學城市風險管理研究院專家委員會專家唐曙建代表說,談人才主要是指科技,但除此之外,還有管理、法律、服務等方面﹔不能隻關注尖端人才,還要重視人才鏈。
“比如一個醫院,除了開刀的主任醫師,還要有麻醉師、護士、實習醫生”,他說,如果只是掐尖,人才體系就不完整,也會影響事業的發展,要創造好環境,培養完整的人才鏈。
關注職業教育的,還有上海城建職業學院院長葉銀忠代表,“上海高技能人才佔比與德國、日本等制造業強國相比,差距明顯。”
他介紹,用人單位對高職畢業生需求旺盛,熱門專業學生提前一年就預定一空,但社會上重學歷、輕技能現象依然普遍,“充分利用舉辦世界技能大賽契機,營造高技能人才發展的強支撐,促進全社會崇尚勞動、技能成才、技能報國的良好風尚。”
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持續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根本靠科技,基礎在教育,關鍵是人才。
“各地提供給人才的待遇和條件相差不大,上海通常不是‘出價’最高的地方”,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於廣輝代表認為,更持久的制度環境,對人才最重要,“今天引進的人才,明天就是既有的人才,公平、良性的競爭環境才是人才高地建設的根本,上海應該作出更大努力,這是有別於其他地區的特殊優勢。”
無廢城市建設要“算細賬”
“生活垃圾分類管理,‘上海模式’已經復制到了全國。作為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上海為什麼沒有率先提出全域創建‘無廢城市’建設?”
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進上海‘無廢城市’建設”專題審議會上,上海勘察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許麗萍代表的提問犀利。
垃圾焚燒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與達成“雙碳目標”背離﹔量大面廣的新能源汽車電池處理,如何考慮﹔按照全社會周期成本分析,該做哪些持續開發工作……代表們直言不諱,拋出一連串“無廢城市”建設的相關問題。
上海市綠化市容局現場回應:自2018年以來,上海正在向“無廢城市”邁進。寶山、奉賢和臨港已在探索經驗﹔浦東作為引領區,也在大力推進,嘗試把“無廢城市”建設從臨港試點擴展到浦東新區全域﹔靜安、閔行等區均積極申報中……條件成熟后,上海將全域推出試點。
代表們的質疑,無疑是城市發展“自我加壓”——2021年,上海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排名全國第一。
“‘無廢城市’理念,與每一個市民息息相關”,上海理工大學環境與建筑學院教授黃晨代表說,推進無廢城市建設,要在生產、收集、轉移、利用、處置每個環節,精准施策,引領社會在每個過程中盡可能做到資源化、無害化。
盡可能,意味著“算細賬”。
上海浦東新區金高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工會主席施政代表曾嘗試把用完的油瓶洗淨,做到可回收等級,“我用了20分鐘,花了5盆水,這樣算就很不合理。”
施政說,污染防治是一個系統概念,不能隻管了固廢就不節約用水,“如果這筆賬算下來不值得,那硬發展就沒道理了。隻有算清楚明白賬,才能夠幫助政府科學決策。”
“上海市一般工業固廢2019年較2018年增長率約為7%﹔從三年連續增幅看,建筑垃圾10%以上,生活垃圾5%以上。” 全國城鎮環境衛生技術標准委員會主任趙愛華代表說,固廢產量增幅居高不下,是上海及其他城市面臨的共性問題。
黃晨說,源頭分類對后續的處置利用率提高有重要意義,要將垃圾量、處置量、回收量等信息盡可能向市民公開,提高建設“無廢城市”建設的責任意識。
“對照2021版‘無廢城市’建設指標,上海還需要站在更高、更系統的層面謀劃和推進。”趙愛華說,加快推進無廢管理數字化,構建“無廢城市”信息化管理平台﹔在機制創新上,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成功經驗,誰產生誰付費,從現在的軟引導向硬約束轉變。
法治城市,把“破壞者”變成“守護者”
法治主題專題審議會。唐小麗攝
“細微之處最見深情,大到城市交通、電網運行,小到老舊小區改造、加裝電梯、電動自行車停放,都離不開安全。”在“貫徹人民城市建設理念,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法治化”專題審議會上,作為基層代表,楊浦區殷行街道開魯新村片黨委書記范偉華說。
殷行街道老齡化程度高,老舊小區有不少獨居老人,“適老化改造給他們帶來福音,但關鍵還是在細”,范偉華細數,評估老人居家危險因素,僅洗澡一項,就要配把手、馬桶扶手、洗澡椅子,“改善淋浴條件,就有效提高老年人自理能力,改善了養老環境。”
上海普世律師事務所黨支部書記、主任李向農代表說的則是風險,“發現風險的最佳時間無疑是在風險形成的初期階段,怎麼預知風險?是不是可以從司法機關案件裡梳理?”
他建議,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各司法機關之間及時共享經濟社會領域風險信息,發揮各自優勢,共同研判分析風險點,“充分發揮各級法院案管大數據平台預警作用,定期將相關行業或某企業涉訴眾多信息推送給政府相關部門及其他司法部門,以便政府為后續風險化解提供支撐。”
執法、司法機關被比喻為社會的“溫度計”,是城市法治水平提升的“大數據池”,在一個個案件中,可以總結更有力、有效的治理方式。
“快遞和外賣引發的案件不少”,上海四維樂馬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厲明代表說,《上海市非機動車安全管理條例》頒布時間不短,但查處的違章數量居高不下,“快遞外賣都是職務行為,有些違章是個人素質問題,有些是道路先天缺陷,要分開看,給這些非機動車提供一定的便利性和通達性。”
崇明區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奚山青講述了受理的一起8人非法打鳥案件。
“如果把8個人全部批捕,建議法院判實刑,未必能取得好的效果。我們將其中6名嫌疑人依法做出不批准逮捕決定,附帶公益訴訟承擔民事責任”,她說,這個創新不意味著能夠逃避懲罰,6名嫌疑人釋放后,要進行貨幣賠償加上勞務代償,每人支付三到五萬生態修復賠償金,半年裡要到所在鄉鎮公益勞動,鏟除河道淤泥清理,把抓鳥的網拆除,還要根據鄉鎮安排,拿自己的例子跟百姓以身說法,不能打鳥。
“效果遠好過於把他們關在大牆之內,把他們從生態破壞者轉化變成生態守護者。要深入落實少捕慎捕,最大限度減少社會對立面。”奚山青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