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鐵站裡邂逅藝術展,通勤路變得輕鬆愉悅

上班途中欣賞提香、魯本斯名畫,下班時通過藝術牆感受回家的溫暖
地鐵站裡邂逅藝術展,通勤路變得輕鬆愉悅
在龍華中路地鐵站裡,一名女觀眾在閱讀《艾瑪利亞·德·亞諾·多特雷斯,畢爾奇斯伯爵夫人》畫旁注釋。 均 吳越 攝
■本報記者 吳越
有人說,剛剛過去的11月,上海是“宇宙藝術中心”。
黃浦江邊,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盛大開幕,吸引來自18個國家、45個城市的百余家優秀畫廊、設計品牌及藝術機構參展﹔延安路高架旁,ART021上海廿一當代藝術博覽會上,眾多名家的現當代藝術精品亮相。還有許多分布在上海各區的知名美術館、博物館均推出當季限定的重磅展覽。
館內熱火朝天,館外同樣驚喜連連。有藝術愛好者發現,雖然疫情阻隔了人們出國看展的腳步,但心儀已久的畫作居然來到了上海,來到了地鐵公共空間。還有人注意到,從這個館前往那個館的地鐵途中,在換乘走廊和候車廳裡也能與藝術邂逅。
地鐵+藝術,能擦出怎樣的火花?地鐵公共空間裡的藝術范兒,如何更好地為城市增色、為市民服務?
地鐵遇見普拉多
由西班牙普拉多國家博物館從眾多館藏珍品中精選的29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以復制品印刷形式在龍華中路地鐵站亮相
工作日上午10時,過了早高峰的上海地鐵龍華中路站站廳逐漸安靜了下來。
在接近1號口的站廳區域,一名穿著西裝、頭勢清爽的爺叔停下腳步,端詳起牆上的油畫《稅吏與他的妻子》。幾米外,一名打扮素雅的年輕女士正閱讀著《艾瑪利亞·德·亞諾·多特雷斯,畢爾奇斯伯爵夫人》畫旁的注釋。
熟悉西方藝術的人或許知道,這兩幅畫都是西班牙普拉多國家博物館的館藏珍品。馬德裡的畫作,怎麼會出現在上海地鐵站?
11月6日,由普拉多國家博物館從眾多館藏珍品中精選的29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以復制品印刷的形式在龍華中路地鐵站內亮相。普拉多國家博物館是西班牙乃至全球范圍內首屈一指的藝術博物館,收藏了眾多繪畫、古典雕塑、裝飾藝術、素描、版畫以及攝影作品。在其館藏的繪畫作品中,不乏委拉斯開茲、戈雅、魯本斯、提香等世界頂級藝術大師的作品。這一次,其中一部分按照真實尺寸復制的大師作品也來到了上海。
爺叔王先生告訴記者,他在微信群中看到“地鐵遇見普拉多”的展覽消息后,特地挑了個工作日上午來參觀。將車子停在旁邊辦公樓,人鑽進地鐵站,篤悠悠賞畫。一開始,他擔心復制品可能觀賞效果不佳,等看到這些大小、尺寸不一的畫作全部是按照原尺寸復制並被精心裝裱挂在牆面上,他放心了。王先生指著一幅畫說,“能看得出這個展還是很用心的,湊近可以看到每一幅畫的色彩運用和人物的面部表情等細節。”
在龍華中路站,近600平方米的地鐵公共空間經過微改造,按照時間順序陳列文藝復興至19世紀末期的藝術作品,成了“博物館外的博物館”。和傳統博物館一樣,畫作旁都有關於作品、作者的詳細介紹。參觀者還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進入微信小程序,聆聽語音導覽,瀏覽相關信息、圖片以及視頻。大廳中央的屏幕上還在播放一系列視頻,可以幫助參觀者了解修復過程中的趣味數據和大師作品背后的故事。
參觀者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是來來往往的地鐵乘客。有的白領下班乘地鐵回家前,先來這裡逛一逛。通勤路上欣賞藝術,在地鐵站感受博物館般的藝術體驗,得到了諸多市民的歡迎。
無獨有偶。近來,經過地鐵交通大學站的部分乘客也會為地鐵走廊上一堵藝術牆停下腳步。藝術牆中心是一塊較為周正的三維空間,通過立體設計將錢學森手稿中的文字符號化,再在中間區域利用這些符號重構錢老的頭像。乘客在經過時,隨著步伐和視線的變換,可以看到幾個層次的畫面。
據錢學森圖書館陳展部部長張珊珊介紹,藝術牆所在的區域為地鐵交通大學站在公共空間內辟出的錢圖專題展區。展區內容由錢圖負責維護,定期更新,確保觀眾常看常新。
如果說三維藝術牆是通過強烈的視覺沖擊吸引眼球,那麼后部的展板通道則通過有力的內容輸出留住人們的視線。被妥善裝裱展出的藏品,包括錢學森的成績大表、本科畢業証書、發表在《空軍》雜志上的論文等,讓人們對人民科學家錢學森的了解更進一步。
如何體現在地性
藝術的介入若是與本地區的歷史文化、生態環境、市民生活方式相勾連,可成為展現大眾審美、體現城市精神的一種途徑
在地鐵裡辦藝術展,並不是什麼新鮮事。
2019年2月,中國新美術運動拓荒者劉海粟的潑墨潑彩代表作復刻品,以及來自波士頓藝術博物館的印象派大師莫奈和雷諾阿的經典作品復刻品,一同出現在地鐵10號線陝西南路站內的中西名畫藝術長廊。
今年1月,“非遺生活之路”展覽登陸地鐵1號線徐家匯站,通過插畫和海派旗袍、絲巾、盤扣等實物展出,展現上海非遺文化成果。
今年2月,地鐵人民廣場站內出現一扇格外亮眼的泰迪熊主題櫥窗。藝術家以上海地鐵路線圖為元素進行再創作,用大膽多變的色彩和線條,打破紀念品櫥窗的沉悶。
……
大大小小的文化藝術展出為何紛紛瞄准地鐵公共空間,其實不難理解。
目前,上海軌道交通線路已有19條,運營總裡程772公裡,車站460座,其中換乘車站69座,地下換乘車站58座,路網規模已達世界第一。地鐵日均客流量達1000萬余人次。而在這千萬余人次的通勤路上,似乎除了燈箱和牆體廣告外,並沒有太多內容供給。
在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副院長、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執行主任金江波看來,地鐵公共空間是城市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空間功能價值,非常適合作為公共藝術的展覽展示和創作場所。“地鐵裡人流密集、流動性大,文化藝術的介入能夠讓大量通勤者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獲得一些心靈和情感上的放鬆和愉悅,啟發精神性的思考和享受。”
千年古城雅典因豐富而珍貴的考古文物而聞名。修建地鐵線路時,雅典沒有忘記城市的這項優勢,將地鐵站和博物館功能相連,打造“地鐵裡的博物館”。市民和游客可以在通勤路上觀摩當地發掘的古代生活用品,如雙耳瓶、陶瓶、黃金首飾等。感興趣者還可以停留一會兒,閱讀一旁介紹古代希臘的經濟、政治、宗教及日常生活的詳細說明。
在香港特別行政區,今年走紅的“文物館”也坐落在地鐵站內。港鐵宋皇台站坐落於九龍城區馬頭涌,臨近宋王台公園,公園內有一塊刻有“宋王台”的紀念石碑。今夏宋皇台站開通運營后,許多人注意到站內一排嵌入牆中的展櫃。展櫃裡擺放著青白及淺青釉瓷、龍泉窯系青瓷、粗陶等宋元時期文物400多件,引來很多人駐足觀賞。
金江波指出,這兩個地鐵站內的文物展有一個共同點——體現在地性。不同的地鐵站點和線路分布在城市的不同區域,而每個區域又有獨特的人文地理特征。藝術的介入若是與本地區的歷史文化、生態環境、市民生活方式相勾連,不僅能夠啟迪人們的心靈,也是展現大眾審美情趣、體現城市品格與城市精神的一種途徑。
注重安全和順暢
地鐵空間的設計要簡潔,不能影響乘客的視覺感受。設計是為了讓大家感受到一種氛圍,而不是讓人人都停下來琢磨
在地性是一種通用的設計語言。細心者會發現,它不光體現在地鐵站內的文化藝術展覽主題上,而且早已被運用在地鐵空間的整體設計和藝術化呈現上。
來到地鐵15號線顧村公園站,仿佛走入一片粉色天地。為什麼是粉色?因為一說到顧村公園,很多人會想到櫻花粉。
寶山區建管委副主任鄭東旭告訴記者,在地鐵15號線線路方案研究階段,就確定要結合站點體現寶山元素,而顧村公園的櫻花正好是一大亮點。“15號線的標志色本來是香檳金色,但為了讓站內整體更協調,顧村公園站特地把標志色彩換成櫻花粉。”
萬點櫻花引飛燕,一行白鷺報春來。天真爛漫的孩童,守望著美麗的家園,一列地鐵從遠方呼嘯而至……這幅美麗場景不是發生在站外,而是在站內。自15號線開通以來,顧村公園站內這個名為《綻放春天》的大型藝術裝飾引來市民、游客駐足打卡。
鄭東旭告訴記者,此前,區建交委與申通公司經過調研后發現,市民對地鐵站內的藝術裝飾普遍有所期待。《綻放春天》藝術牆的設置,就是為了回應這些期待。“藝術牆上的圖景,一方面是作為公園內景觀的延伸,讓大家在入園之前、在軌交站內就能感受到櫻花之美。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藝術牆能夠給人以心靈上的關懷,讓周邊數萬居民在下班時看到櫻花圖景就感受到回家的溫暖。”
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的邵鈞在很多年前就參與了上海軌交公共空間的設計。他回憶,在上海軌交建設初期,藝術與站點的結合還不是很緊密。比如上海第一條通車的地鐵1號線,藝術的呈現往往在於廊道兩邊的燈箱噴繪和風景壁畫。后來,地鐵2號線、3號線陸續建成通車,站內藝術氛圍漸漸濃起來,除繪畫外,還出現金屬、陶瓷、玻璃等材料制成的藝術作品,在空間內呈點狀擺放。
“近幾年,隨著軌交建設的成熟,站點對藝術品質的追求也越來越高,開始注重整體設計。”邵鈞介紹說,地鐵13號線沿線的站點在設計時進行全面嘗試,將藝術語言與空間結合得更加緊密。比如,自然博物館站主打自然童趣風,用了大量陶土板和石頭材質作為內部裝飾,在站廳內打造“溶洞”,在站牌上體現恐龍、花鳥、植物等自然元素。
作為地鐵13號線淮海中路站的設計團隊負責人,邵鈞講起淮海中路站內的藝術化呈現如數家珍。他說,在上海,淮海中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是充滿歷史底蘊的黃金區域,團隊因此決定將老上海的傳統語言融入地鐵空間。和點狀公共藝術的融入方式不同,在淮海中路站,紅磚牆、鵝卵石牆面、銅制站牌等藝術語言呈空間化穿插。
“要注意的是,地鐵空間的設計要簡潔,必須注重安全性和流通的順暢性,不能做得太復雜,尤其不能影響乘客的視覺感受。設計是為了讓大家感受到一種氛圍,而不是讓人人都停下來琢磨。”邵鈞強調。
近年來,上海軌交站點裡的藝術范兒越來越濃,網上搜索“上海最美軌交站點”,能夠彈出好多市民游客自發上傳的圖片和文字。美的程度提升了,大家有目共睹,金江波提出,接下來可以思考的是,如何通過公共藝術進一步提升人們對軌交站點及其所在地區的文化認同和自豪感。此外,還可以通過設計力量的介入,讓站點內的導視系統更加美觀、清晰、便民。
說到底,城市公共空間的藝術范兒,關乎城市審美,也關乎人民的幸福感。(來源:解放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