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個“滬版高線公園”出爐,帶來哪些“化學反應”

那些過去大家“看不上”的城市邊角料、閑置工業遺存,如今逐漸進入公眾視野
一個個“滬版高線公園”出爐,帶來哪些“化學反應”
大創智綠軸穿越五角場北側的學校、社區和園區。
■本報記者 黃尖尖
一段綿延1.3公裡的雨污合流線,一個承載市井生活的鐵路菜場,一群矗立在老碼頭上閑置多年的龍門塔吊,上海城市中有許多被遺忘的線性空間,經過改造后變成了市民休閑打卡的立體公園。這樣的案例不禁讓人想起位於美國紐約的世界上第一座高線公園。
21世紀初,紐約市中心有條荒廢的鐵路貨運專用線,一度面臨被拆除的命運,后來在民間力量的推動下,改造修復成了貫穿曼哈頓的空中花園走廊。高線公園(High Line Park)是世界城市公共空間再設計中的經典之作。眾多“滬版高線公園”的出現,將為上海城市更新帶來哪些“化學反應”?
不只是一座公園
日前,橫跨楊浦五角場北側的“大創智綠軸”項目迎來全線貫通。從大學路出發,沿綠軸往北可依次經過五角場創新創業學院、創智坊、創智農園、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新院區、大創智服務中心、數字公園,最后抵達新江灣鑽石連廊。
從形態來看,大創智綠軸和高線公園很像,但它的功能又不只是一座公園。“綠軸串聯起了沿線的居住區、商務辦公樓、創業園、學校、咖啡館、餐館等多種業態。”負責設計綠軸的設計師張易文說,它以慢行交通為主,讓白領、居民和學生等人群在步行可達的范圍內穿梭於不同的公共空間。
綠軸南段以居民區為主,北段多為商辦樓宇。“過去這裡沒有共享空間,年輕人都在自己的樓裡不出來。”位於綠軸北段入口的尚浦領世園區相關負責人夏冠東說,“綠軸建成后,園區白領可以在公共空間討論項目,或者到劇院、商場等消費,實現流動共享”。
“綠軸”核心有一個佔地1萬平方米的“數字公園”,這是全國首個數字化戶外孵化器。公園外觀像一顆種子,中央是“城市舞台”,周邊一圈環繞著的“數字盒子”,作為數字化企業展示其應用場景、與市民面對面交流的平台。
綠軸還有連接商業和經濟生態的功能。最近到大學路上B站官方授權店打卡的動漫粉絲,逛店以后會沿著綠軸到北段的B站總部參觀。而在B站旁邊,還有疊紙科技、字節跳動等在線新經濟企業,他們通過綠軸實現交流碰撞,白領們戲稱:“這裡將成為楊浦互聯網企業最‘內卷’的地方。”
與大創智綠軸的科創氛圍不同,今年9月作為2021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示范項目亮相的普陀曹楊新村百禧公園,是一個升級版的高線公園——它在立體空間上分出上、中、下三層,下層是一個半地下的藝術展廊,中層是開放的休閑活動廊,上層是雲上廊,能夠讓人俯瞰整個曹楊新村。“百禧公園最大的功能是縫合社區。”該公園設計師劉宇揚說,這片線性用地的兩邊分布著曹楊新村11個小區,它過去的功能是農貿市場。伴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未來這裡將成為集聚藝術展陳、休憩娛樂、咖啡驛站、市集、運動等多種功能的復合體。
定格的城市印記
“滬版高線公園”同樣有著城市歷史遺存的基因。百禧公園的前身是上海“最長”菜市場——曹楊鐵路農貿市場﹔大創智綠軸的所在地是一段長約1.3公裡的合流污水干管,由於污水管線上方區域不可建設建筑物,因此成了沒有開發價值的城市“邊角料”﹔而最近在寶山新開出的星空高線公園,原來則是一處閑置的老碼頭。
位於共和新路5899號,蕰藻浜南岸的交運智慧灣前身是上海市裝卸儲運總公司碼頭,隨著產業結構調整,老碼頭閑置,老倉庫關閉,七個高達15米的巨大龍門塔吊矗立岸邊。如今,龍門塔吊和蜿蜒的挑空高架廊橋,構成了星空公園的主體。
從空中俯瞰,七個龍門塔吊分布位置酷似北斗七星形狀。大提琴觀景台、古琴湖、3D打印折疊橋、音樂噴泉廣場等富有藝術氣息的景觀錯落融於其中,而長度恰好520米的挑空高架廊橋又將塔吊及各景點巧妙連接在一起,不僅很好地活化了原有的工業遺存,也定格住了昔日的城市印記。
“紐約版高線公園是在原有鐵路基礎上修復的,把原來場地內自然生長的植被、鏽跡斑斑的鐵路設施原樣保留了下來。”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李翔寧說。“原生態的改造,賦予了城市‘邊角料’以新的價值。”
劉宇揚還記得第一次走進百禧公園現場的情景。“市場被拆除以后,現場就是一片狹長的空地,周邊居民當作臨時停車場,出入口無人管理。”在一系列負面的場地元素中,劉宇揚團隊發現農貿市場商鋪和居民區之間的“牆垛子”還在。“這些牆垛子保留了市場的歷史肌理,於是我們盡可能地保留了下來,並進行了加固。”來自中國美院藝術系的老師在抹灰的牆面上,以黃銅做成梧桐葉,鑲嵌在玻璃磚內,讓老牆變成了一個藝術裝置。
激活串聯多元主體
“紐約高線公園的核心價值是其背后的公眾參與。”同濟大學景觀系教授劉悅來說。大創智綠軸途經數個居民區和10多個樓宇開發商,如何激發和串聯這些多元主體的參與成了最大難點。
綠軸周邊分布著很多園區,這些開發商平時在引進企業的過程中是相互競爭的關系,但在綠軸這件事情上,卻從對手變成了伙伴。大創智綠軸成立了一個“綠軸聯盟”,由沿線的企業、高校、社會組織、樓宇組成,每兩周開一次會議,交流創意,分擔責任。“共同參與開發大創智綠軸,能讓資產增值,這已經成為沿線樓宇企業的共識。”
前期,沿線開發商通過共建賬戶,對綠軸建設提供資金支持。“數字公園是沿線企業戶外展陳的天然空間,企業參與的積極性很高,但如何確保后續共同運營是很大的挑戰。”創智天地園區招商服務部經理李忞予說。
在大創智綠軸的運營上,創智農園或許是一個樣本。兒童沙坑、一米菜園、集裝箱改造的游戲區……創智農園是居民家門口的“一畝三分地”,為居民搭建了交往和自治的平台。而近年來,它也通過各種工作坊、團隊參訪等活動自負盈虧,經營收費用於場地建設,同時也為農園招募了越來越多社區志願者。
“上海的高線公園前期大多由政府牽頭建設,在后期運營中能否發動深度的公眾參與和自治,是其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劉悅來指出,這需要充分激發沿線多元主體的積極性,放棄競爭,開展合作,建立一個共享的生態。
打破看不見的心牆
“線性空間就像城市裡的‘膠帶’,更具有連接周邊人群的黏性。”劉悅來指出,目前上海有很多新老交替的空間,以及被基礎設施分割的消極空間,都可以通過城市更新進行激活。
近年來,上海的“城市微更新”和“美麗家園”項目在居民社區裡遍地開花,但在小區圍牆外、圍牆與圍牆之間,還有許多小縫隙沒有得到關注。劉悅來認為,從圍牆內到圍牆外,體現了城市更新的溢出效應。“目前上海城市更新進入存量時代,過去大家‘看不上’的空間,反而會逐漸進入公眾視野,許多微更新發生在城市邊緣地帶。”
“上海版高線公園”的出現,看得見的是城市微更新進一步溢出“圍牆”,看不見的是人與人之間“心牆”的打破、邊界的消失。
大創智綠軸讓沿線10多個樓宇開發商打破了“各自為政”的狀態,而百禧公園也讓11個小區打開了“后院”。劉宇揚坦言:“項目剛落地時,讓這11個小區開放家門並不容易,如今這些小區裡,有一半的后門直接與百禧公園連通,還有一個小區在公園開放以后主動申請‘開門’。”
變化在逐步發生。高線公園不僅是景觀改造,更帶動了周邊的土地開發、商業和文化的新連接,不斷產生新的“化學反應”。李翔寧說:“高線公園是紐約城市更新中的首創模式,它給上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價值觀,比如城市更新中如何化劣勢為優勢的設計智慧,對城市工業遺跡如何保護和再利用,將景觀和城市開發運營相結合等。但城市更新永遠不止一種方式,未來上海也應探索出自己的更新模式。”(來源:解放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