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改革涉深水區,看上海國企“膽”與“實”、“時”與“勢

黃浦江畔,江南造船原址2號船塢,遠望1號測量船述說著我國第一代綜合性航天遠洋技術攻堅克難的過程﹔南京東路上,光明食品集團旗下的新新公司玻璃電台舊址,百聯集團永安百貨綺雲閣上的紅旗,講述著上海解放的盛況﹔上海城投集團楊樹浦水廠、隧道股份國產盾構研發制造基地映照著上海“百年工業之光”……
綺雲閣 百聯集團供圖
上海是黨的初心始發地,也是國資國企重鎮,隨處可見上海國企的紅色印記。
2016年10月10日至11日,全國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工作會議召開。上海國企人念茲在茲: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是我國國有企業的光榮傳統,是國有企業的“根”和“魂”。
5年裡,上海國資國企對照會議精神,落實《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推動國資國企改革發展與黨的建設同頻共振。
截至目前,上海國資系統有6家企業進入2021年《財富》雜志世界500強,5家進入全球行業排名前三。今年1-8月,上海市地方國企實現營業收入2.51萬億元,利潤總額2507.3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7.8%和27.9%﹔歸母淨利潤1684.6億元,同比增長23.4%。上海國企逐漸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在激烈市場競爭中充滿活力、發展壯大,成為檢驗改革成效的一把標尺。
國計民生的“根”與“魂”
以色列海法新港 上港集團供圖
9月1日,地中海南岸,以色列海法新港碼頭一聲鳴笛,第一箱集裝箱通過自動化控制系統緩緩升起,被裝入指定船舶。這是由上港集團建設並擁有運營權的自動化集裝箱港口,也是我國企業首次向發達國家輸出“智慧港口”先進科技和管理經驗,為“一帶一路”合作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視線拉回國內,第四屆國際進口博覽會前夕,首列“上海號”中歐班列滿載著50個集裝箱的中國好物,由東方國際集團牽頭運營,從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始發,一路向西,經阿拉山口出境,最終抵達德國漢堡。未來,這一班列還將成為德國乃至歐洲商品前往中國的新動脈。
距離虹橋80多公裡的臨港新片區,滴水湖畔,4座高樓環抱一輪金色圓環。這裡擁有臨港新片區001號營業執照——上海臨港新片區經濟發展有限公司全力打造的“滴水湖金融灣”工程。未來,這片土地將騰起一座比肩陸家嘴和外灘的金融城。上海國資系統深度參與臨港新片區、浦東引領區建設,正在實施和未來五年計劃實施的項目超過400個。
在參與國際競爭,服務、融入國家戰略方面,上海國企相當活躍。截至目前,上海市國資委系統累計新增投資7000多億元,用於三大先導產業、五個新城、長三角一體化等領域、區域的戰略布局任務。
今年3月,臨港集團總部遷入南匯新城。上海正在推動國資國企從中心城區向五個新城聚集。已有25家市屬企業與五個新城所在區政府(管委會)簽定了總部落戶、項目落戶以及金融服務合作協議。上海市屬國企在五個新城在建、擬建項目近800個,涉及金額1萬億元。到2025年,將有100家市屬國企的總部型機構落地五個新城,推動“嘉青鬆奉南”形成百萬人口聚集、擁有獨立功能的“長三角城市網絡中的綜合性節點城市”。
社區中隨處可見的光明“送奶車” 光明食品集團供圖
上海人從小就有訂購鮮奶的記憶。這一習慣和老字號——光明食品集團深度綁定。
國企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光明集團守護著菜籃子、米缸子和奶瓶子,提供了上海市場80%鮮奶供應、50%的豬肉供應,面向上海170萬中小學生,提供優質安全健康的學生午餐,培養面向未來的終身客戶,把“光明”記憶代代傳承。
國際化大都市,仍存在許多老舊居民區,面臨房屋結構老化、廚衛合用、小區公共配套設施不足等問題。今年初,上海市政府下定決心,完成70萬平方米中心城區成片二級舊裡以下房屋改造,實施1000萬平方米舊住房更新改造,上海地產集團承擔了全市60%的工作量,克服了資金籌措、經濟平衡、征收收尾等難題,參與舊改地塊70個,涉及動遷居民6萬多戶。
上海地產參與建設的世博文化公園相當於8個延中綠地,建成后將成為上海中心城區最大的公園綠地,今年底將局部開園。
建設中的世博文化公園。 上海地產供圖
刀刃向內的“膽”與“實”
2020年1月,始創於1848年,主營業務為黃金珠寶首飾的“老鳳祥”在公司網站發布公告——公司下屬3家不同類型企業招募職業經理人。一時攪動一池春水,公司下屬各企業領導班子及在職中層以上干部(含助理)中,共有39名員工報名,錄取率達13:1。“選聘的干部要重新簽訂聘用合同。三年以后,沒有完成考核目標的話會重新聘用,能上能下。”老鳳祥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副董事長楊奕說,“制度設計中,未來甚至對職業經理人的國籍也有所突破。”
經歷了筆試、面試,甚至專業的“領導者職業特質”測試,最終3位職業經理人脫穎而出,打破了國企負責人的行政級別限制,採用市場化激勵機制,激發企業發展的內生動力。
東方國際創業股份有限公司也在穩步推進員工與企業利益共享、風險共擔,9家下屬企業實施了核心骨干持股。推進股權多元化改革,先后引進上實集團、蘇州高新、江西大成等多家戰略投資者,優化完善股權治理結構。
主動引進“鯰魚”的,還有申能集團下屬的上海燃氣。去年10月,上海燃氣和港華燃氣簽訂協議,港華燃氣出資47億元,持有上海燃氣25%股權。雙方將在資源上強化協同、產業鏈延伸上強化合作、人才上強化交流,進一步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燃氣服務水平。
久事集團與交運集團等13組24家監管企業實現聯合重組。組建上海新集體經濟合作聯社建立,實現集資集企集約化監管。上海農商銀行完成IPO。截至目前,90%的市場競爭類和全部金融服務類監管企業實現整體上市或核心業務資產上市,地方國有控股境內外上市公司有90家、總市值2.5萬億元、國有股市值超過1萬億元。
上海國資國企蹄疾步穩,推動《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在上海落地,改革難點在於推進混合所有制和股權多元化改革。上海承擔了多項國家層面試點工作,又快又穩交出答卷:截至目前,混合所有制企業約佔企業總戶數77%、資產總額88%、營業收入90%、淨利潤96%。
創新升級的“時”與“勢”
粗粝的鋼筋混凝土上,能否開出人工智能的智慧之花?上海建工將“建筑模型信息化(BIM)”建筑理念賦能醫院等公共建筑,運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手段,將建造階段的知識轉化成后期運維知識,實現建筑內大型設備和空間布局的有機結合,筑牢建筑后勤保障的生命線。除此以外,三維激光掃描、無人機航拍、近景測量等前沿技術,也在上海建工承接的城市更新領域廣泛應用。
城市數字化轉型是上海“十四五”發展的重要戰略部署。在交通出行、機場港口樞紐、社會公共服務、商貿消費、醫藥健康、科技農業等國資國企的傳統優勢領域,數字化轉型的藍海動能十足。今年5月,上海國資系統面向全國開放合作資源和項目,20家集團80余家企業面向全社會開放100多個場景,征集優秀數字化轉型解決方案,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這項活動旨在打造開放創新平台,挖掘一批高水平、創新型、復合型的數字化創新企業和人才團隊,鼓勵上海的國企形成創新機制。”上海市國資委黨委副書記董勤說。
核心技術領域的科技創新,離不開長期大量的投入。“十三五”期間,上海國資系統的企業研發投入1617億元,近五年有效發明專利數年均增幅20%。2020年科技經費支出佔全市企業研發總支出58%,中央研究院、國家級實驗室等高科技研發和轉化平台增加300多家,吸引兩院院士、國家萬人計劃、市領軍人才等850多人。
上汽集團的新能源車“三電”系統自主核心能力,引領汽車產業“電動化、智能網聯化、共享化、國際化”轉型﹔和輝光電第6代AMOLED生產線已突破技術瓶頸成功實現量產……
科學技術是企業的血液,管理制度則是骨骼。制度層面的創新升級更考驗改革者的勇氣和決心。
目前,上海國資系統已經形成“直接監管+委托監管+指導監管”,以“管資本”為主的監管方式。對實體、金融和體育等一般經營性領域的國資,上海市國資委直接監管,加快推進政企分開、事企分開、經營類事業單位改制轉企。宣傳文化、科教文衛、司法公安等特定領域的國資,上海市國資委實行委托監管,與委托監管單位簽訂協議書,日常監管中,統一執行制度規則,運營績效實現統一評價。區屬國資國企,上海市國資委主要進行指導監管。
當前,國企改革進入深水區,中國正式提出申請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隨著中國開放大門越開越大,立足上海,面向太平洋的上海國企,將直面更多競爭與挑戰,改革,始終進行時……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