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七日談︱南京疫情擴散,長三角如何經受壓力測試
“昨天本市無新增本地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每天早上按慣例聽聽本地衛生健康部門發布的新冠疫情情況通報,感覺這樣的“無新增”是多麼美好、多麼不容易!
7月的最后一周,誰也沒有想到,始於南京祿口國際機場的這一波德爾塔變異毒株感染,迅速波及湖南、四川、遼寧、廣東、北京等14省市。據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7月31日的數據,全國累計報告新增本土確認病例已增至328例,接近此前5個月總和,且“短期內仍然還會有繼續向其他地區擴散的風險”。
7月29日,《新華日報》一版,疫情防控已是“首要任務”
防疫形勢嚴峻起來。
每一例確診病例身后,有成千上萬的人需要核酸檢測,更多的人生活受影響。每個人又一次深深體會到,什麼叫疫情突如其來,什麼叫“蝴蝶效應”和“針大的窟窿斗大的風”。
“南京疫情促使全國經受壓力測試,為未來疫情防控提供更多思考。”7月29日凌晨,張文宏醫生在微博上給出判斷:南京疫情遵循“點狀-線狀-彌散”規律,尚在可控之中。
南京檢出本土病例當天,長三角地區各地民間輿情就開始焦慮。上海也有各種傳說,小道流傳,大抵不確,印証了市民百姓的擔心。與南京高鐵一小時車程,人員往來密集,上海能不緊張?
長三角交通網密布,斷頭路打通,經濟依存度高,跨省異地辦理的很多事項門檻都已拆除,一體化同城效應正在逐漸顯示。今天的江浙滬皖,不可能關門發展、獨善其身。
7月30日,《解放日報》疫情防控報道
這些天,上海盯緊入城口、落腳點、流動中、就業崗、學校門、監測哨等關鍵點關節點,強化機場口岸、碼頭車站防控閉環管理和分區分級管控,“加碼”收緊發熱門診和發熱哨點監測……媒體一遍遍提醒市民堅持防疫“三件套”“五還要”,提倡“非必要,不出滬”,細致到高溫天怎麼算戴好了口罩:“悶,才是戴好的正常表現﹔不悶,大概率是沒戴好。”
“全市要繃緊疫情防控這根弦,堅決杜絕僥幸心理和麻痺思想,‘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各項工作要突出一個“嚴”字。”市委書記李強在最近一次市委常委會上這樣說。
考驗一個地方建設管理水平,體現一座城市軟實力的,不只是狂風暴雨、災禍意外,更多還是日常。要做到每一天標准規范不走樣、不輕慢、不粗疏,才能抵得住無孔不入無時不在的微小侵蝕,做得好周到妥貼、潤物細無聲的建設。
疫情與台風“煙花”前后腳到來,對上海、對長三角區域,何嘗不是一次重要的壓力測試?它促使我們思考,在區域一體化不斷加快的背景下,如何真正做好公共衛生安全防御的無縫銜接,不讓病毒便捷通關。
也是這一周,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龔正在向人大代表們報告上半年工作時指出,上海要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實現高效能治理,持續鞏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果。他提到上海正在全面推進的城市數字化轉型,稱之為上海面向未來塑造城市核心競爭力、以“數字蝶變”引發“城市蝶變”的關鍵之舉。
數字化時代,也許不會再有銅牆鐵壁,但要打造一個既“薄”又“軟”、肉眼不可見卻又無時無處不在、不透漏危險的風險防護體系,大有可為。
“未來哪怕我們每個人都打了疫苗,新冠仍然會流行”,張文宏預言說。我們大概率要學會與新冠病毒共存了,立足長遠,利用新技術,建設完善數字化時代的長三角一體化防控網,也已是題中之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