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定海路街道第一睦鄰中心
有這樣一家工作室,
每周三上午9—11點開門“營業”,
有專業律師、法官、調解員
現場提供法律咨詢服務,
前來咨詢的社區居民
直呼“現實版金牌調解”。
原來是因為這裡有位“金牌調解員”,
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
這家工作室名叫“婆婆媽媽工作室”,成立於2012年,總部設在定海路街道黨建服務中心,2016年起在街道第一睦鄰中心設立分部。幾年來,工作室為社區群眾提供了數以千計的法律服務,內容涉及婚姻家庭、養老監護、債權債務、人身損害賠償等。
曾任楊浦區法院四級高級法官的倪文秀,已退休十多年,每周三准時上任“婆婆媽媽工作室”,已成為他的新“工作”。“我們家距離工作室比較遠,但是每周三我都會雷打不動准時到達我們工作室。比起在家裡看電視、窩在沙發裡,我更喜歡在工作室繼續發揮著自己的余熱。”倪文秀說道。
作為志願服務者,倪文秀已經在“婆婆媽媽工作室”進行志願服務兩年有余。問及為何選擇參加志願服務,他向記者介紹起自己曾經的工作,那段珍貴的工作時光。“我以前主要負責楊浦區法律文書的審核、案件重審工作,我與‘法’有熱愛、也有擁護。如今,在社區法律咨詢類工作室工作,工作任務可能是‘遺產分配’‘鄰裡矛盾’‘家庭問題調解’等,但是我又找到了服務人民的工作動力。”
倪文秀不僅對工作認真負責,對生活也持有積極青春的態度,問及年紀,他甚至會搖搖頭說自己還是一位年輕人。第一睦鄰中心社工崔曉慶說,倪文秀老師雖然七十多歲了,但是每次聊起娛樂生活、社會熱點,即使是“跨服”聊天,他和年輕人溝通起來也毫無障礙。
3月24日上午,倪文秀接待的三位法律咨詢人均來自第一睦鄰中心附近小區。針對他們“遺產分配”“勞動合同”的法律咨詢,倪文秀按照工作流程,一步步填寫咨詢問題單、咨詢意見單,不厭其煩地重復著涉及問題的相關法律條例。和潤苑居委會的工作人員表示,從2016年到2021年的五年間,每次咨詢的問題單、建議單、處理單都按照嚴格的工作流程進行填寫,並封存留檔,一方面是為了保存經驗,一方面也體現社區居民對“婆婆媽媽工作室”的信任,對接下來的工作起到激勵作用。
在“婆婆媽媽工作室”,倪文秀不是在“孤軍奮戰”,他還有一整個團隊在為社區居民的法律咨詢做好服務。從事工會工作多年的葛老師、從事法院調解工作多年的王老師,他們在退休后,也投入到工作室的“工作一線”。還有兼顧律師職業、志願者“雙重身份”的鄧老師,作為一名仍然在崗的職業律師,她成為了整個團隊的帶頭人,積極策劃法律咨詢的社區活動。
據了解,為充分滿足居民的法律咨詢需求,“婆婆媽媽工作室”也創新咨詢服務模式,將“公開性”的咨詢接待打造成“私密性”的咨詢服務模式,充分保障每一個咨詢人的隱私。 “其實很多人來到婆婆媽媽工作室,他們不僅是想要通過法律渠道解決現實問題,更是找到了一個心靈釋放的出口,倪老師會細細傾聽他們的苦楚、難處,並給予相應的心理安撫,私密的空間讓他們充分展示自我。” 社工崔曉慶說。同時,工作室也增加“上門巡診”的服務方式,對於年事已高、腿腳不便等確有法律需求的居民,上門開展法律咨詢、家庭幫助等法律服務。
(來源:上海楊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