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創新路上創業者(決勝全面小康·小家看小康(36))

本報記者  季覺蘇
2021年03月21日08:3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盧煜旻(左)在工作。
  李華成攝(人民視覺)

“老盧,你們這個產品,三個月就能進入市場?”面對投資人的詢問,盧煜旻笑了笑,抿了一口咖啡,“對待創新,還是要有長線思維。”

有些發白的牛仔褲,略微褶皺的格子衫,產業園裡,公司創始人盧煜旻看起來和別的工程師沒有太大的區別,可話語中,卻透露著有點不一樣的強大自信。

從1991年進入復旦大學半導體材料專業求學,到2016年成立微波芯片公司,盧煜旻認為,自己的步點,踏得還比較對。

四十創業

2014年,盧煜旻39歲。技術過硬的盧煜旻已經成為所在公司部門的主任工程師,管理著十幾人的團隊,負責產品研發的核心業務。

已經是公司團隊核心成員的盧煜旻,事業有成,生活也安穩,但他卻偏偏在這一年決定辭職創業。為啥?

“我們眼中的老盧,大學那會兒就不像個‘理工男’,他愛參加學校的社團活動。學術之余,還喜歡看歷史、文化類書籍,我們覺得他出去創業是遲早的事兒。”盧煜旻的大學同學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被朋友們稱為“非典型性工程師”的盧煜旻,卻有自己的想法:“一項新技術,如果順利的話,公司要半年以上才會批復下來,可我的技術創新等不了這麼久。”

“那會兒,我所在的芯片行業,從人才端看,國內相關領域的工程師較少﹔在產業端,廠家也普遍使用進口產品。”盧煜旻說,“我當時想掌握主動權。有技術,有政策支持,為什麼不可以自主創業?”

就這樣,在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之時,盧煜旻選擇入駐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和上海嘉定區政府合作成立的上海微技術工業研究院,一邊做碩士生導師,培養創業需要的人才,一邊孵化項目。“四十而已,我的創業正當時。”盧煜旻笑著說。

初次碰壁

“盧博士,新設計的芯片,信號源頻率有偏差呀。”早上一到辦公室,公司測試員就拿著最新數據“咚咚咚”地來敲盧煜旻的門。

盧煜旻時而拿著手中的筆對著屏幕指點,時而用筆戳戳腦袋,對身旁的測試員說:“記錄下這個數據點,等會兒再模擬一次。”

當工程師接到客戶反饋的問題后,會及時到實驗室裡尋求解決方法。往往這些時候,盧煜旻都會在場,“在一線才能更好感知客戶需求,把握公司發展方向”。

2018年,盧煜旻的公司將研發方向確定為汽車領域的毫米波雷達業務。因為研發周期長,技術積累相對成熟,對自家技術頗為自信的盧煜旻便主動向各大汽車公司推銷自己的芯片。

沒想到,已經管理公司兩年的盧煜旻卻碰了壁。“我們不買芯片,我們採購的是整套輔助駕駛方案。”各大汽車公司都用相似的理由拒絕了他。

原來在汽車輔助駕駛系統領域,除了毫米波雷達技術,還包括攝像頭、控制設備等,這是一個完整的生態鏈。“那會兒我們有技術實力,可沒有整體設計,公司發展成了大問題。”盧煜旻說。

有過這次經歷,盧煜旻發現,創業上的問題不比研發芯片簡單。研發芯片,一個數據錯了,找到問題進行修復即可,但在創業過程中,一個判斷錯了,想轉換賽道可沒那麼容易。

轉型發展

怎麼辦?機遇藏在轉型發展裡。

2018年,國家智能傳感器創新中心在嘉定區落戶,實驗室就在盧煜旻公司樓下。

當時,國內一家大型家電廠商想開發一款智能化熱水器,將紅外傳感技術替換成毫米波雷達技術,這正是盧煜旻公司的核心技術。

有了平台對接,商機紛至沓來。廠商負責人找到了盧煜旻,想購買他公司的芯片,開發智能熱水器。

“去做熱水器?”面對未曾設想過的領域,團隊成員心裡犯起了嘀咕。

不過盧煜旻倒是挺樂於接受這個嘗試,為什麼不能從接地氣的項目做起?“拿汽車領域的技術規格去做家用電器,我們可以成為行業領頭羊。”盧煜旻說。

有了之前的經驗,加上專業、務實、高效的團隊素養,盧煜旻的創業團隊,做起了家用電器消費品開發。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轉型帶來的是爆款。在盧煜旻公司的毫米波雷達技術支持下,熱水器銷量很好。有了成功經驗,盧煜旻將目光投到了智能物聯網領域,他自信地說:“未來這個領域也會用上我們造的芯片。”

回望自己的創業之路,盧煜旻笑著說:“在上海,實現小康不是終點,創新一直在繼續。”

《 人民日報 》( 2021年03月21日 04 版)

(責編:唐小麗、韓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