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老故事,帶來新啟迪。
1月25日下午,上海市十五屆人大五次會議的一場專題審議會,聚焦“大力弘揚城市精神品格,持續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現場,世紀出版集團總編輯、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長王為鬆代表從一個老故事談起:“父親考驗三個兒子如何填滿房間,大兒子搬了一屋子柴火,老二用棉花填滿,小兒子隻點了一根火柴,輕鬆照亮房間。”
如他所言,城市建設需要一根火柴,點亮城市,帶來溫度……“一根火柴”,看似微光,卻是城市精神的凝聚。1月,上海這座超大城市,一手忙抗疫,一手論開局,雙線並舉,忙而不亂。無數溫暖的細節,如無數微光,構成一座城市的光芒。
上海陸家嘴區域 資料圖片
市民自律“拎得清”:為“陶瓷店裡捉老鼠”提供可能
“我是這屆人大代表,不能參加今天的開幕儀式了”,1月24日凌晨,上海市人大代表、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發了個微博。
之前,上海在主動篩查中發現幾例本土病例,引發社會關注。張醫生得忙抗疫。
“一切都在有條不紊地展開。”張文宏介紹,防疫隊伍目標是盡快跑到病毒前面,終止這波疫情。他形容為“陶瓷店裡抓老鼠”,表示“希望既抓住老鼠,又不要打破瓷器,不要因為防疫對社會生活產生大的影響。”
張文宏 資料圖片
1月20日深夜,上海通報在一家醫院例行新冠肺炎核酸檢測中發現一例檢測結果可疑。截至1月26日24時,上海累計排查到密切接觸者380人,密接的密接1021人,相關人員41038人次﹔累計排查相關場所的物品和環境樣本4949件……
有市民感慨,“不得不說,上海流調真的牛!”有網友留言:“上海,不愧為大都市,工作做得真細。”一個個“硬核”操作的背后,是上海這座城市的專業精神、務實態度,更是一個個上海市民,對城市安全的看重、對公共利益的維護、對規則制度的遵循。
被列為中風險地區的黃浦區昭通路居民區(福州路以南區域),屬於老城廂,較長時間小區封閉管理對居民生活會造成極大不便,區委區政府決定組織居民入住賓館集中封閉管理,由志願者逐戶上門,分批閉環轉運居民至賓館。有位90多歲的老母親不舍離家,同樣上了年紀的兒子趕來站在圍欄外苦勸,“儂去住賓館,就是幫我最大的忙。”
“拎得清”,是上海人的自律。
2020年疫情期間,一組大數據截圖顯示,上海在全國市級口罩買家排名第一。有網友調侃:“上海人怕死第一名!”最熱的一條跟評說:“很喜歡一個城市這樣的兩面。一點的事就如履薄冰。天大的事不怕死,舍生取義。越文明的城市越有機會有這樣的兩面性。”
還是1月,有網友自發進行疫情前后南京路步行街人流對比,對著空空的步行街感慨:“這就能反映出一個城市的整體素質,無需政府干預。”有人拍下空蕩蕩的外灘景象,寫道:“今天,這是自律的上海!”有人評論:“這麼大的國際入境口每天開著,仍能做到嚴控確診數量,遇到小爆發不慌亂,上海人民自覺配合,拎得清。”
這場抗疫硬仗,仿佛是全體上海市民集體合作的一段“快閃”,快到病毒根本追不上。千千萬萬上海市民的思路清爽,才讓“陶瓷店裡抓老鼠”成為可能。
治理“搞得掂”:管理細致到帶上寵物隔離
疫情期間,上海出了個“網紅”——黃浦區昭通路居民區的一隻狗。
主人要去賓館隔離,自家的狗也被允許一同前往。居民轉運現場偶然被拍到的這個畫面,立刻引起全國人民的極度舒適,且不無羨慕,“上海人隔離時帶上了他們的寵物,為人性化的政府點贊!”不少網友直呼“好暖心,上海有愛。”“這種時刻,更能體現出上海的溫度!”
有人說:疫情就是一面鏡子,映射出各地的社會治理水平。
昭通路居民區封閉管理,馬上進行全社區人員核酸檢測。有臥床或行動不便的老人,當地很快組織上門檢測。“我媽媽年紀大了,又有哮喘。跟社區說了一下,就上門了!”有居民感激道。
昭通路居民區轉運現場 圖片由上海黃浦提供
1月22日晚,小雨,在昭通路居民區隔離線旁,乘坐17號車的近30位居民攜帶行李,准備轉運。工作人員用推車運來幾百隻包子,給居民帶在路上。許多一線工作人員連軸轉超過36個小時,困得不行,就在椅子上坐著打個盹。
帶領17號車居民登車的,是昭通居民區的居委干部楊潔。她最熟悉小區情況,1月20日晚10點多接到上崗通知后,基本沒合過眼。楊潔說,有的同事累得說不出話來,自己喉嚨啞掉算是輕的。
近2000位居民,包括不少行動不便的老人、殘障人士。如果不是“努力再努力,人性化再人性化”的工作方式,轉運不會如此順暢完成。
疫情期間,上海另一個備受矚目的操作,是一項改變。
疫情以來,似乎形成了一個慣例:隻要感染新冠,你的個人信息都毫厘畢現。一些病患不得不承受網絡群嘲甚至網絡暴力。
1月23日,上海率先改變,“打了個樣”。在發布新增3例本土確診病例流調信息時,隻公布3人所到場所,性別、年齡、家庭住址,一律消失不見。“隻提地點不提人”,最大限度降低了個人隱私和公眾利益的沖突。
霓虹閃爍,萬家燈火。不斷打磨提升的社會治理水平,讓這座人民城市的“底色”更溫暖。
令人安心的是,在1月27日上午舉行的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衛健委主任鄔驚雷介紹,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排查出的16例確診病例之間的流行病學關聯性比較明確。
“祝福您和您的家人,擁有一個平平安安神奇的新年。”1月,上海迪士尼樂園在常規煙花秀后,再次點亮夜空,為來客燃放新年特別版煙花。美麗的夜空、耀眼的焰火,送上特別的新年祝福——“平平安安”。
發展“想得遠”:助力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
抗疫,將是發展中的一段插曲。在“十四五”開局之年召開的上海兩會,將眼光投向更遠方。
上海市長龔正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到,聚焦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加快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數字之都。特別指出,要提高智能技術無障礙服務水平,助力老年人、殘疾人跨越“數字鴻溝”。
上海正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資料圖片
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是上海塑造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關鍵之舉,也是超大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新技術帶來方便,也讓不少老年人有了落伍的心酸。高科技時代,要等一等“走得慢的人”,幫一幫需要幫助的人。報告寥寥數語,城市溫度盡顯。
上海現代服務業聯合會會長鄭惠強代表講了一件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奶奶,冒著冷雨,獨自一人去交醫保。當她拿出現金時,得到不耐煩的回答‘我們不收現金,你要麼讓你親戚幫你,要麼自己在手機上支付’。老人沒說話,一個人呆坐在櫃台前,駝著背茫然無助地弄著手套,仿佛自己做錯了事。這個畫面,讓我有種說不出來的心疼。”
他說,在年輕人眼裡是最簡單不過的事情,對老年人就像是另一個世界,一條跨越不了的鴻溝。如果沒人停下來、伸出手去幫一下,他們很可能永遠無法逾越。
對此,上海市人大代表、閔行區華漕鎮黨委書記吉玉萍建議,要深化兼容並包的服務模式。對不會上網、掃碼或不方便操作的老年人,現場服務、引導、幫助工作還要做好。專屬老年人綠色通道還需打通,擴大身份証件、社保卡、老年卡、醫保電子憑証等証件通用范圍,“兩條腿走路”,體現人民城市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
“要開發具有適老化特點的智能產品。”上海段和段律師事務所主任吳堅代表建議,針對老年人推出更多具有大字體、大圖標、高對比度文字等功能特點的產品﹔提升方言識別能力,方便不會說普通話的老年人使用設備。針對互聯網應用強制廣告較多等問題,網站和手機APP完成改造后的適老版、關懷版、無障礙版本,應不再設有廣告插件,特別是付款類操作應無任何誘導式按鍵。
上海一直在行動。此前,《2020聯合國電子政務調查報告》將上海“一網通辦”經驗作為經典案例寫入報告。作為上海首創的政務服務品牌,“一網通辦”最打動聯合國專家組的,是它考慮到了不同群體對政務服務的需求。為與線上服務相融合,上海設有200多個線下服務點和2萬多名工作人員,來滿足市民群眾線下服務需求。這對年長者、失業者和孕婦等有特殊需要的群體來說尤為方便。這也是上海“一網通辦”相比部分發達國家“全程線上服務”模式的最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