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如一日,他为老洋房“看诊” | 沸腾的生活

区文明办、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
《沸腾的生活·百姓故事汇》
聚焦虹口百业百态
邀你围观虹口人的日常
了解他们“沸腾的生活”
今天,我们为你讲述“马师傅便民服务队”领衔人马家乐的故事……
从复式结构的老洋房、独立小花园,到名人故居、历史保护建筑,东西交融的老建筑星罗棋布地散落在虹口,它们既是住宅,更承载着历史文化价值。建筑“修旧如旧”的背后,是老洋房“守房人”——川北物业“马师傅便民服务队”领衔人马家乐40余年的匠心坚守。
惜“材”如金,他化腐朽为神奇
1979年那年,马家乐18岁,他进入了川北物业工作,成为一名木工。从那时起,马家乐便一直跟老建筑打交道,居民们都亲切地喊他“马师傅”,溧阳路老洋房,山阴路、四川北路地区21万平方米的历保建筑都是他的“包干区”。
“维修老洋房很有意思,有时就像品鉴古董一样。”马师傅从抽屉中取出一把量尺,仔细量起一扇残破的木窗,“要复原老物件不是件简单的事。一边要当心极其脆弱的老物件,一边要注意更换的配件也要与之风格匹配。”一扇木窗,马师傅花了大半天的时间才将它复原。
“别看这扇窗破旧,‘含金量’可高着呢!”原来,这扇木窗出自溧阳路48幢花园洋房,经历几十年的风吹雨打已经不能用了,所以居民们拜托马师傅为它“看诊”。
这些花园洋房基本上都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建造的,一样的灰砖红瓦,一式的英国建筑风格。马师傅说,老建筑的用材、工艺,放在如今来看是“有价无市”的。居民住在房子里,只觉破旧,一定程度上会忽视它们的价值,通常抱着“修不好就扔了”的心态请他查看,结果总能找到宝。
除了老建筑的木窗,马师傅还是修复木地板、木质家具的专家,谈起工作室里陈列的各种木头和工具,马师傅神采奕奕,眼里满是对工作的热情。
为民服务,40年如一日
四川北路街道区域内百年建筑众多,许多老年人在此独居,一旦遇上房屋维修问题,不知如何求助,只能干着急。2015年,马师傅萌发出开设便民服务箱的念头。
在川北物业公司的支持下,“马师傅便民服务箱”在山阴路山一居委会门口和溧阳路长春居委会门口启用,马师傅公开亮出自己的手机报修电话,“全年无休”地为社区居民提供帮助,每一天都有居民将诉求投入箱内。
同时,“马师傅便民服务队”也正式成立了,水电工、泥水匠……还有马师傅这位木工,组成了一支有口皆碑的维修队,专为老年居民服务。
日日骑着26寸自行车,穿行于老洋房之间,打开信箱查看居民投递的诉求,成了他始终不变的习惯。即便周末休息,马家乐也会忍不住去邮箱看看是否有人需要帮助。周围的居民都熟悉马师傅,认准这位做事踏实、热心助人的老师傅,时而一阵寒暄,时而一句感谢,这样的日子,一晃43年过去了。
2021年,马师傅退休了。同年,马师傅便民服务队获得了“上海市模范集体”的优秀称号。虽然退休了,但居民们仍能在街上看到马师傅奔波的身影。“培养年轻的工匠传人,是老师傅的职责,他们会继续当好‘守房人’,让老建筑即便历经时光沉淀,依旧散发出动人的历史光彩。”马师傅说。
(来源:上海虹口)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