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大江东 | 首届顶科大奖揭晓!鼓励做更多“难而正确”的事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黄晓慧
2022年09月30日15:54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9月29日,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简称“顶科协奖”)在上海揭晓,美国科学家迈克尔·I·乔丹因其“对机器学习的理论基础及其应用作出了根本性贡献”获得“智能科学或数学奖”;德国科学家迪尔克·格尔利希因其“对蛋白质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之间运输的机理及其选择性的关键发现”获得“生命科学或医学奖”。

自2021年11月在第四届顶尖科学家论坛上宣布创设,这项诞生在科创中心上海、面向全球科学家的大奖,就格外引人瞩目。不仅因为其单项奖金高达1000万元人民币,跻身全球奖励金额最高的科学奖项,更因为该奖脱胎于连办四届、颇具国际影响力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以下简称顶科论坛),从提名、遴选规则,到评审、颁奖流程,全部对标诺贝尔奖等国际科学大奖,评委更是清一色的诺奖、图灵奖级别科学家,实打实的内行评内行、顶尖选顶尖。

大奖背后的故事耐人寻味,且听大奖主办方及多位科学家向大江东工作室娓娓道来。

顶科论坛永久会址效果图。来源:浦东发布

上海,缘何设立全球科学大奖

“鼓励更多人在科学领域做更多‘难而正确’的事情”,这句话从顶科协奖宣布创设起,就被反复提起。红杉中国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在第四届顶科论坛开幕式宣布出资5亿元独家捐赠顶科协奖时说,这是对人类科技一笔永久性“公益投资”。这是一个以上海为起点、中国为基地的全球性大奖。

彼时,中科院院士、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杨卫在场,他看出此举意义非凡:“基础科学是科技创新基石。顶科协奖鼓励更多的人在科学领域内静下心做更多‘难而正确’的事情,这是科技进步希望所在、人类发展动力所在。”

在顶尖科学家眼中,“难而正确”的事,是在塑造人类未来的关键领域作出基础性贡献。奖励这些知难而上的科研人员,才能更好地应对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推动人类社会的长期进步。顶科协主席、顶科协奖管理委员会主席、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表示,顶科协奖侧重支持原创性基础研究,鼓励科研人员更好投身和服务于全人类的共同福祉。

每年的顶科论坛,全球最聪明的大脑汇集上海。上海除了尽地主之谊,也期待借“力”,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这也是一种“知难而上” 。上海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创新策源功能、强化制度供给,海纳全球科技创新人才与资源,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上海在“全球最佳科技集群”的排名,从2017年第19位跃升至2021年第8位,科技创新综合水平迈入全球主要创新型城市前列。截至2021年,上海持永久居留证外籍人才数量约占全国1/3,核发外国人工作许可证约占全国1/4,连续11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科学大奖拥有肥沃的土壤和基础。

放眼全球科技强国,几乎都设立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大奖,瑞典的诺贝尔奖,美国的图灵奖、拉斯克奖、麦克阿瑟天才奖,日本的京都奖,加拿大的菲尔兹奖,以色列的沃尔夫奖等,这反映出一个国家对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前沿科技和基础科研的重视,既是科技大国、强国的责任担当,也是地位象征。

中国科协副主席、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院士认为,创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大奖,是一个国家真正迈入科技强国行列、进入世界主流科学界的标志和必由之路。“顶科协奖办好了有望成为中国首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大奖”。

顶科协奖“生命科学或医学奖”遴选委员会主席、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兰迪·谢克曼说,我参与过其他奖项的委员会,也是很多大奖获奖人,很多重要大奖总是重复颁给那些已得到认可的人。至少应该有一些奖项,努力去寻找那些做出真正重大的成果但却未得到认可的人。

“计算机科学是相对新兴的领域,还没有得到国际最高奖项的认可,那些大奖的历史比计算机科技要久远得多。”顶科协奖“智能科学或数学奖”遴选委员会主席、2017年图灵奖得主约翰·轩尼诗表示,设这个项目奖,就是为了宣传一系列对人类未来至关重要但可能还没有得到国际科学大奖认可的科技领域,促进相关技术发展。

杨卫认为,顶科协奖这样的高水平科学大奖,具有极强的示范引领作用,既可以昭示学科发展新方向,也为青年科学家成长树立了灯塔。无论是量子科学、粒子物理学,还是人工智能、免疫化学、细胞生物学,一批批年轻科学家既跟随前辈脚步,又不断实现新跨越,科学的传承与创新相伴而生,有力推动人类科学事业不断蓬勃发展。

首届顶科协奖两位获奖者。主办方供图

为什么是这两位科学家拔得头筹

以寻找科学家遗珠为使命的顶科大奖,辅一开设,就得到全球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和科学家们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响应。今年4月6日至7月15日的提名期内,共收到来自17个国家及地区的有效提名。约翰·轩尼诗教授原本担心首届大奖能否吸引到全球最优秀的科学家关注,但提名候选人的数量和质量远超预期,他十分欣慰。

在经过由国际科学界杰出科学家组成的顶科协奖评审及遴选委员会数月严谨细致的评选,首届顶科协奖花落两位做出奠基性成果的“基石”科学家。

迈克尔·I·乔丹被称为国际人工智能泰斗、机器学习奠基人,他在机器学习领域工作近30年,是真正将机器学习用于特定主题模型,如文本分析、图像分析的开创者之一。十年里,机器学习在诸多领域应用得到爆炸式发展,如自动驾驶汽车、X光片分析、蛋白质折叠预测等,都离不开基于乔丹教授研究所塑造的理论框架。

66岁的乔丹教授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担教,在计算机科学教育方面同样硕果累累。他指导了80多名博士生和60多名博士后研究人员,这一群体目前活跃在世界领先的学术机构,带领行业向前发展。

56岁的迪尔克·格尔利希任职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多学科科学研究所,是蛋白质研究领域公认的执牛耳者。近8年来,格尔利希教授的论文被广大科学家持续高引用,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证明其研究领域的重要性及其研究成果的影响力均不断提升。

兰迪·谢克曼教授在解读格尔利希成果时说,染色体是细胞核的基因图谱,负责编码催化生命活动的蛋白质的所有信息。要想制造出这些蛋白质分子,染色体就要在细胞核内外进行一定的交流。此前学界公认,质膜和细胞核之间的蛋白质运输存在选择性,但对于其选择机制与通过机制尚不明确。格尔利希第一个发现了负责识别核蛋白信号并产生相互作用的输入蛋白,并在开启独立研究后,持续获得多项基础性发现,从而彻底改变该领域的研究。更重要的是,他发现了可形成凝胶状的核孔复合体胶状相态。

“正是这种胶状质实现了RNA分子和小蛋白分子在细胞质内的选择性运输与通过(核孔)。如今蛋白质在胶状质结构内转运机制的研究已深刻影响相关基础研究并拓展至临床应用,例如,了解并控制诊疗过程中分子递送机制及与细胞核的产生的相互作用,对疾病治疗的临床评估是非常重要的。”谢克曼表示。

倡导开放科学,首奖获得者和中国科研有哪些缘分

科技进步离不开国际合作,开放性是科学本质属性之一。第四届顶科论坛,顶科协发布了面向开放科学的倡议书。中国科协今年3月成立了“开放科学与全球伙伴关系”专委会,杨卫担任专委会主席。借助顶科协奖评选,中国科学家与全世界最优秀的科学家们“同台竞技、互相切磋”,促进全球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有助于构建更加开放的科学共同体。

迈克尔·I·乔丹多次到中国讲学,先后受聘为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名誉教授。获悉获奖消息,他表示,将充分利用顶科协平台,在信息技术领域及其对社会和文化影响力方面,为基础研究、通识教育和国际合作发声,并希望进一步密切与中国同行的关系。

顶科协执行理事长、顶科协奖管理委员会主席吴向东透露,两位获奖者除了将在今年11月初来沪参加颁奖典礼,还将出席论坛举办的系列学术交流活动。

“获奖者选出后增强了和中国学术界的纽带关系,能够进一步加强其与中国科学界的交流与合作。”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饶子和认为,顶科协奖创设的长远意义在于,以科学大奖为磁芯建立学术强磁场,吸纳培养更多优秀科学家,建立我国的国际人才梯队。

以近代物理学为例,英国卡文迪许实验室的汤姆逊和卢瑟福两位诺奖得主培养了6位诺奖,其中包括创办哥本哈根学派的玻尔。玻尔让丹麦这一小国成为量子物理学殿堂,培养了海森堡、波恩、泡利、狄拉克等一大批诺奖得主。而这些人的学生如费米、小玻尔等也都是诺奖得主,李政道先生的导师正是费米——诺贝尔奖和其获奖者互相成就,引领了二十世纪物理学的发展。

杨卫认为,交流合作能催生出新的学科前沿。乔丹教授的研究领域就是通过将各种模型、算法相融合,从而奠定机器学习的理论与应用框架;格尔利希教授最新的研究进展是从羊驼体内得到新冠抗体,比现有纳米抗体效力高1000倍。当代科学的外延正是通过多学科、跨学科的融合拓展所实现,新发现、新技术、新方案应运而生。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责编:沐一帆、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