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收官
黄浦区攻下最后一片“硬骨头”,建国东路68街坊及67街坊东块旧改生效
上海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收官
7月24日,建国东路68街坊、67街坊东块旧改生效。 本报记者 海沙尔 摄
■本报记者 唐烨
7月24日,是黄浦区建国东路68街坊及67街坊东块旧改二轮签约首日。位于顺昌路上的旧改基地,一大早就有居民赶来现场签约。
基地办公室的一墙之隔就是68街坊、67街坊东块。百年老弄堂,简屋陋室低矮逼仄,很多人家还在“拎马桶”;今年疫情期间这里是“重灾区”之一,封控了80多天。昨天,这里喜气洋洋,旧改生效了,居民终于圆了“新居梦”。“我在建国东路地块住了70多年,没见过邻居们像今天这么开心!”84岁的居民郑忠宪说。截至记者24日晚11时发稿时,有1800多户居民的建国东路68街坊及67街坊东块二轮签约首日签约率已达97.60%,签约数字还在继续攀升。
建国东路68街坊及67街坊东块旧改的生效,标志着黄浦区已完成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也标志着上海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收官。
黄浦区承担着全市一半的旧改体量。过去30年来,黄浦区超过41万户居民通过旧改,改善了居住环境。特别是过去三年,黄浦区创新旧改机制,攻坚克难、换挡提速,旧改征收总量超5.8万户,让居民们告别旧里、住上新居。
“水塔人家”再不用担惊受怕
84岁的孤老郑忠宪独自住在地块内的建国东路143弄。一套20多平方米的底楼房,终年不见阳光。
70多年前,他与兄弟姐妹跟着父母搬进了这里,最多时家中挤了9个人。屋子中间隔一下,隔出了前屋和后屋;后屋在半空中又隔了一下,隔出了一个阁楼。“半夜想上厕所,一不小心会踩到睡在地上的人。”
父母过世后,兄弟姐妹成家后陆续搬走了。7年前,老宅里只剩下郑忠宪一个人了。居住空间似乎“宽敞”了,但简陋的环境实在不适合养老。
洗澡,就是郑忠宪的一个“心病”。上海的二级旧里以下房屋,当年大都为一户人家居住而设计,后来住进了“72家房客”。厨房、卫生间不够用,连烧饭的亭子间都改成了房间住人,洗澡更是没有地方。夏天时,郑忠宪还好将就,趁着夜色在厨房冲个凉水澡,冬天只能去公共浴室。“我一直盼望能在家里洗上一个热水澡!”
七八年前,在政府推进的马桶改造中,郑忠宪家装上了抽水马桶。他想请人在马桶旁边装个热水器,但安装时发现,排气管接不到室外,不符合热水器安装的安全条件。郑忠宪一直失望到现在。
旧改征收了,郑忠宪很早就表态:愿意签约。他选择货币补偿,为自己选了位于长宁区的一个老小区。“一室户,40多平方米,有独用卫生间、厨房和阳台。离最小的弟弟也近,有个照应,买菜、看病也方便。洗澡,更是想洗就洗。”他从补偿款中为自己留下了一笔养老钱,其他的分给了生活拮据的兄弟姐妹,让大家一起改善生活。
同样高兴的还有居民王德强。听说旧改生效后,王德强赶紧给妻女打去电话报喜。王德强的家很好找,紧邻着一个巨型的废弃水塔。
水塔是建国东路68街坊及67街坊东块的地标,有20多米高,建造于七八十年前。当年为解决住房难,人们“见缝插针”地造房子,水塔之下与周边都建了房子。王德强的房子包裹着水塔的立柱而建。
从一间四户人家合用的厨房旁,爬上一段陡峭的楼梯,再低头进入一扇门,就到了王德强的家。10多平方米,一张双人床、一个小饭桌、一个衣柜、一个冰箱,已将他家塞得满满的,一个脏兮兮的抽水马桶就装在饭桌旁。电风扇在脚边呼呼地吹着,但房间依旧闷热不堪。王德强指着饭桌下一只空调对记者说:“一下雨,屋顶漏水、墙壁渗水,搞得老房子到处都是‘酥’的,空调机装过,又掉下来了。”
不过,让王德强最难受的还是头顶上的水塔,五根立柱之上便是三层楼高的巨型容器。“前几年,水塔掉下过大块墙皮,不知道哪天会不会再掉东西下来。旧改生效了,这下好了,以后不用再担惊受怕了。”王德强说。
居委干部与居民相互鼓励打气
旧改签约持续到25日凌晨,而这一夜,注定会是很多旧改人家的难忘之夜,在这背后有着征收人员与街道居委干部无数个不眠之夜。
建国东路68街坊及67街坊东块旧改一轮征询早在今年1月底就生效了,首日征询同意率达到98.5%,可见居民盼旧改心切。
但正在旧改二轮签约准备工作如火如荼地推进时,疫情突如其来。“地块内很多老房子在3月初就开始封控了。旧改不得不按下了暂停键。”负责征收工作的黄浦区第五征收所副经理曹晓冬说。
因为房屋质量差、密度高、厨卫合用,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是此轮疫情的重灾区。“当时,我们从早到晚忙着社区防疫,但头脑一空下来时,我就会想起旧改,真盼望着疫情早点结束,居民能早点搬离这里。”跟着居民封控在小区里的建三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陈瑜说,居委干部去送物资时,会和老居民们相互打气:“等到旧改生效了,一切就好了”。
6月,在上海恢复如常后,黄浦区迅速启动了旧改工作。顶着连日40℃的高温,征收所工作人员与街道居委干部组成的征收组,奔走在地块内,走进居民家,一户户了解情况与难处,讲清政策、进行宣传动员。
经历此轮疫情,很多居民都意识到:旧改不仅关乎着生活环境的改善,还关乎着个人的健康与安全。“他们的旧改意愿度更高了。”陈瑜说,旧改不是要居民搬家,而是要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我们要帮助他们解决难处,让他们开开心心地搬出旧居。
有户独居老人,家里也就30来平方米,但有兄弟姐妹等人15个户口。老人很想旧改,但不知道怎么分配补偿款:担心给大家分得少了,亲情没有了;又担心分得多了,自己没有安身立命之所。征收组将老人亲属请到一起,给大家讲政策、讲亲情。后来,众人达成了共识——旧改不能伤了亲情,他们商量好分配方案,还一起帮助老人选购了让她满意的新居,老人如愿签约。
一对六七十岁的姐妹,从小相依为命住在地块内。姐姐身体残疾,妹妹一直在照顾她。两人的父母留下了上下两层的房子。姐妹两人住在楼上,楼下出租,两人因此有了一份稳定的租金收入。要旧改了,妹妹最初不同意。她始终记得父母临终时的话:“再怎么样,也不能动这套房子,要为姐姐守好。”征收组多次上门为她解开心结:“老人不让动房子,是希望能让姐姐有个依靠。但再过几年,你年纪也大了,照顾不了姐姐了。趁着这次旧改,换个好点的环境,再请个保姆,不是能更好地照顾姐姐吗?”在签约的头一晚,妹妹就给居委干部发来了短信,同意签约。
迎难而上,留下的都是最难啃“硬骨头”
建国东路68街坊及67街坊东块旧改的生效具有历史性意义:黄浦区完成了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
黄浦区是“二元结构”特征最为明显的中心城区之一:一边是高楼大厦,一边是简屋陋室。高楼大厦越高,简屋陋室就越扎眼。
旧改被黄浦历届区委区政府视为最大的民生,上海旧改历史上多个“第一”都诞生在黄浦区。1992年,斜三地块探索运用了“土地批租”形式改造旧区,解决了当时旧改资金难的问题;2009年,建国东路390地块在全市率先探索了“征询制、数砖头、套型保底、解困纳保”的旧改新机制,“阳光旧改”从此在全市推广……
创新与探索都指向破解旧改中的难点,为了让旧改的速度快一些、再快一些,为了“不让老百姓拎着马桶奔小康”。
旧改一路推进,留下的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黄浦区迎难而上,过去三年,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与支持下,一次次大胆创新,推动旧改“换挡加速”,想尽一切办法加快民生改善。
乔家路地块是黄浦区老城厢居住环境最差的区域,近6000户居民的旧改呼声由来已久;但该地块旧改征收多年都推进缓慢,原因不少:建筑密度大、拆迁成本高;保护建筑多、规划落地难;自建私房多,产权人多,家庭矛盾多……2019年,乔家路地块探索了“市区联手、政企合作、以区为主”的旧改新模式。“由市属国有企业上海地产集团与区属国企金外滩集团,共同组建以城市更新旧区改造为核心内容的平台公司,全方位参与乔家路等地块的旧区改造工作。新模式一是解决了旧改资金难题,二是解决了风貌保护难题。”区旧改办负责人说。
旧改被称为“天下第一难”,难就难在做群众工作。居民迫切想改善生活,但安置方案可能与心理预期存在落差;家庭成员间的矛盾,导致意见不统一……能否凝聚人心、形成共识,成为旧改生效的关键性钥匙。2019年,黄浦区在金陵东路(宝兴里)项目探索了群众工作“十法”,打开群众心结,走进群众内心。
旧改的根本目的是要让老百姓获益,提升获得感与满意度。过去三年,黄浦区旧改征收总量超过了5.8万户,签约生效比例更是屡创新高。去年,黄浦区22个项目中有16个项目二轮征询首日签约率超过99%,其中6个项目超过99.5%、3个项目实现100%。
这几天,建国东路68街坊及67街坊东块,已有很多居民在收拾家当了,早点搬离,入住新家,开启新生活是当下每个旧改居民的心愿。
在完成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后,黄浦区即将启动零星地块旧改,上海高楼大厦下的“蜗居”终将成历史……
(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