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驱车37公里来浦东,就为参训北京冬奥中国获得“首金”的这个项目……
过去7年来,每周至少有一个上午,家住美兰湖的王汐芮总会在妈妈陪伴下,驱车37公里、耗时一个半小时,抵达位于三林体育中心的飞扬冰上运动中心,参与短道速滑训练。“因为找遍整个上海,同时拥有短道速滑专业冰场和俱乐部的地方,就只有这里!”妈妈说:“最近看了冬奥会比赛,女儿参与训练的热情更高了!”
在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混合团体接力比赛中,短道速滑运动员曲春雨、范可新、张雨婷、武大靖、任子威,为中国摘得本届冬奥会的首枚金牌(详戳→燃!中国队首金,惊心动魄!)。很快,春节后刚恢复营业的飞扬冰上运动中心,就出现了大众冰场一票难求的情况。甚至冰雪运动中的“冷门”——短道速滑项目,俱乐部每天都会接到报名电话咨询。
穿着红白相间的“战袍”,戴着头盔,脚踩冰刀,俯下身子,在冰面上你追我赶,一圈又是一圈。昨天上午,短道速滑俱乐部开展训练。位于圆周中点的教练不停呼喊,提示技术动作。这时,一名晚到的小学员希望加入“圆圈”,被教练大声“喝止”:“速度太快了,其他人停下后再进来,注意安全。”
王汐芮今年13岁,长期处于滑冰队伍的“头部”位置。“大约6岁的时候,我看了一场短道速滑比赛,觉得运动员们的滑冰速度好快,就喜欢上这项运动,自己也想上冰试试。”因为想用专业冰场的队伍很多,所以短道速滑俱乐部的上冰时间不固定。昨天,王汐芮在8点上冰。最夸张一次,上冰时间是凌晨5点,她和母亲只得3点起床洗漱。7年下来,母女俩挺过来了。王汐芮说,滑冰时,她感觉全身放松,获得一种自由自在的感觉:“此外,我的身体更健康了,无论做什么事都更加坚持,更有毅力了。”
另一名短道速滑学员岳博尔是高一学生,他老家在哈尔滨,很小就接触过短道速滑,到上海后中断了一段时间,直到知道了飞扬冰上运动中心。“在上海能找到练短道速滑的地方,真的不容易。”他说,“看到冬奥会中国‘首金’的新闻后,我练得更有劲了。”
现场教练米清赐介绍,飞扬冰上运动中心的短道速滑俱乐部分小班、中班、大班,以阶梯式,半专业教学训练为主。如学员达到一定标准后,有机会向国家青年队推送。俱乐部开办8年来,目前有40多名长期训练的学员,最小的5岁、最大的18岁。此前飞扬输送的运动员中,最好的成绩是亚洲挑战赛、亚洲公开赛冠军。
在冬季项目中,短道速滑地位既特殊又有些尴尬。它虽是中国队的夺金热门,但对老百姓,尤其是对上海等南方城市的老百姓来说则是“小众”项目。米清赐坦言,造成这种情况,既因为专业场地的稀缺性,还因为训练周期长,此外其观赏性长期不被老百姓认可。“比起冰球、花样滑冰,有些人就觉得短道速滑很枯燥,一圈一圈绕,没意思。”米清赐介绍,因为有了北京冬奥会以及中国“首金”的影响力,很多人这才发现短道速滑竟然这么好看,“它就像赛车一样刺激,让人热血澎湃。”他也相信,随着“北冰南展”等政策的不断推进,将有越来越多人了解短道速滑的魅力,让“冷运动”真正“热起来”。
(来源:浦东发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