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长宁在全国首创的这项制度,已在上海全面实施!

2022年02月09日10:11 |
小字号

长宁在全国首创的“社区救助顾问”制度,已在上海全面实施。而为了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上海市民政局提出在全市推广社会救助领域“政策找人”工作机制。作为上海市唯一的全国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区,长宁的“政策找人”机制已颇有亮点和成效,创新三大举措,实现了政策到人、服务到人、关爱到人。

“线上+线下”主动发现

新泾镇的韩老伯单身无子女,因罹患严重糖尿病截肢,导致身体残疾。本享受低保的他,办理残疾证后,通过残联找到工作正常缴金并退出低保。2021年,60岁的韩老伯面临退休,但经过大数据分析,韩老伯因社保缴费不足,可能无法退休。

于是,新泾镇救助团队积极介入、实施救助方案,帮助韩老伯办理了特困供养待遇,解决了这一难题。

据悉,线上方面,长宁区开发了“精准帮扶信息系统”,对接市民政局“数据海”平台,打通多项跨部门的数据,构建了涵盖低保、低收入、支出型贫困和特殊困难家庭的“四圈”管理体系。目前,已汇聚困难家庭成员数据信息约3.2万人。

同时,长宁在全市率先推出“社区云+精准帮扶”的救助模式,建立区-街(镇)-居委会三级“社区云”标签,形成可标签索引、可自动匹配的数据库,通过信息全覆盖,主动排摸发现困难群体中“沉默的少数”。

有了大数据的助力,“政策找人”事半功倍,但线下“社区救助顾问”仍是社会救助工作的“主力军”。

全区300余名专业“社区救助顾问”,定期走访调研、入户调查,不仅将可视化的救助政策带到居民身边,还实地发现和了解困难群众并持续性追踪,为其提供一揽子社会救助的政策申请和资源对接服务。

此外,新泾镇、华阳路街道和虹桥街道先后设立了实体化的社区救助顾问服务站,集救助帮扶、教育培训、案例分析、心理疏导等服务为一体,成为困难群众咨询、求助的场所和枢纽,为有需要的群众提供综合性服务。

“分层+分类”精准助困

仙霞新村街道的小郭年仅15岁,幼时丧父的他一直和母亲相依为命。外地户籍的母亲打临工,艰难维持两人的生活。经过综合评估,专项的救助方案送到了小郭家里,低保为其解决了基本的生活保障,教育、心理健康等一系列救助资源也让小郭的学习、生活情况越来越好,露出青少年应有的笑容。

记者了解到,为了向困难群众实现社会救助“靶向施策”,长宁区创新研发“困难群众救助需求综合评估系统”,覆盖物质、健康、教育等6大维度10个指标的“致困因子”,分层识别家庭困境的程度并评估其救助需求。截至目前,已完成线上困难群众数据分析6210人次,筛选全区高度困境763人、中度困境4230人、低度困境877人。

按照救助缺失对象、救助不充分对象、救助预警对象三类,构建起阶梯式的救助服务体系:

综合救助服务:对于救助缺失对象和救助不充分对象,由社区救助顾问及时告知并协助当事人申办相关救助政策,确保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转介服务:对于家庭困难程度严重、性质复杂、享受救助后仍存在其他较高风险可能性的家庭,引入专业社会组织或社工机构力量,及时转介并开展深度个案管理服务。

跟踪联系服务:针对亚困难等预警对象建立长期跟踪与预警机制,通过不定期探访等方式及时获取对象反馈,便于第一时间跟进调整服务类型。

截至目前,共开展陪伴式服务386户2770次、陪伴式小组活动约470人次。

“多维+多元”服务集成

天山路街道58岁的徐先生患有尿毒症,需经常住院,而其妻子也患有肢体和视力残疾,一家人生活举步维艰,更无法“腾出手”来申请社会救助。

为让徐先生得到及时的救助,社区救助顾问主动联系并上门为其申办“社会救助一件事”。“方便又贴心,不仅让我们享受到了政策的福利,也享受到了好的服务。”

据悉,申请人办理“社会救助一件事”只需填写一次个人信息,就能根据自身情况获得相应的救助服务,避免了多次受理、重复录入等问题,提高了救助效率。

长宁区通过整合各类救助服务资源,在区级层面形成了“社会救助资源地图”,汇集11个部门的22类项目72个政策文件,并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统筹协调各帮扶项目、积极对接救助资源,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社会救助的良好局面;在家庭层面,形成困难群众需求清单和“一户一策”救助方案,有效推动供需匹配,满足困难群体多元化救助需求。

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长宁区将继续积极探索“政策找人”的创新路径,不断强化精准帮扶,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进社会救助数字化转型,为服务全市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贡献“长宁智慧”。(来源:上海长宁)

(责编:唐小丽、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