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文化| 体育

上海城市业余联赛三轮驱动 打造市民健身新生活

2021年12月24日16:10 | 来源:解放网
小字号

城市业余联赛线上线下齐头并进

一起上赛场,打造上海市民健身新生活

气排球比赛

以“一起上赛场,人人享健康”为主题,2021年上海城市业余联赛自1月1日“蒸蒸日上迎新跑”拉开序幕,至11月30日结束,全部赛事活动历时11个月。全年共有247家企业和社会组织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成为本届城市业余联赛合作伙伴,经审核通过非中标X项目27家,共举办赛事活动6121余场,共有870万人次参与,其中包括:线下赛事活动5814场,参与人次481万;线上赛事活动307场,参与人次399万。本届城市业余联赛安排了政府引导资金3500万元,实际吸引社会办赛资金1.3亿元。

上海城市业余联赛自2017年创办以来,真正实现了“政府、社会、市场”三轮驱动办赛,让体育成为更多市民的生活方式。在不断探索大众体育改革新做法后,上海体育职能部门转变角色,市场的潜能被激发,市民的参与感、获得感与日俱增。作为上海本土原创的全民健身赛事,上海城市业余联赛已经在全国产生一定的影响力。

科技赋能百年红色主题

重温红色革命历史,感受城市发展变迁。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上海城市业余联赛开展了一系列红色主题的赛事活动。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回望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历程,《解放日报》始终是这段伟大历史的参与者、亲历者和见证者,《解放日报》的不少作品如今成了可资查阅的历史材料,甚至成为难能可贵的历史见证。由解放日报社参与主办的“百年·燎原”2021年上海城市业余联赛·解放日报红色印迹定向赛,又记录下一段新的历史。

红色定向赛创新办赛形式,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开展。线上活动通过线上积步进行虚拟红色寻踪之旅,路线设计以具有建党重大历史意义的线上打卡点为主轴,辅以相应文化展示。市民通过线上打卡、隔空对弈等多种方式即可参与,打破传统线下比赛时间和地域限制,开拓全民健身网络互动新模式。自6月开赛后,线上和线下共计开展16期赛事活动,累计参与近16万人次。

黄浦区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健康跑活动历时100天。个人可参加“百年之光”,从一大会址出发,通过绘制“百年”运动轨迹图庆祝建党百年,最终以百日内完成“百年图”的次数排名。历经14周,集各党支部全体党员之力,点亮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伟大历程中一个个值得铭记的瞬间,在建党100周年这一特殊时刻,增添一份特殊的纪念。

线上项目充分利用运动轨迹捕捉、云定向打卡等人工智能新技术,系统程序可以对参赛者运动情况进行定位捕捉。正是科技赋能体育,构建线上办赛新体系,使得上海城市业余联赛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人群不聚集但人气反而更旺,同时大大提升参赛体验。

洛克篮球开发了进球捕捉系统,该系统具有人脸智能识别、自动剪辑、慢动作复盘,并配有360°进球捕捉能力,完美记录进球精彩瞬间,配上BGM与酷炫特效就可以在朋友圈“秀”一把。上海科技体育嘉年华更是集科技模型制作、无人机足球、RFT机器人格斗等体育科技项目于一体,通过线上线下的模式燃动城市活力。

上海市智能体育大赛则以“智享运动 云领未来”为愿景,首次采用5G云控线上运动赛事新平台,通过5G技术、云服务平台的数字体系构建,让赛事更加轻量化、便捷化、安全化、碎片化、数据化,为职工日常锻炼、团体活动提供了“云联动”“云PK”,打破时空界限,以更方便、更有趣、更创新的运动方式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开启了智能体育赛事的新时代。

构建长三角体育朋友圈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背景下,长三角地区的体育交流日益密切。今年,第一届长三角体育节正式亮相,搭建了跨区域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平台。

长三角体育节是“十四五”时期长三角三省一市体育部门共同举办的一项全新的全民健身品牌赛事。第一届长三角体育节由上海担任主办城市,设置篮球、路跑、轮滑、自行车4个正式项目,橄榄球、武术、飞镖、跳绳、城市定向、电子竞技、冰雪8个推广项目。据统计,本届体育节共举办各类赛事47场,其中正式项目28场,推广项目19场,赛事覆盖上海、苏州、杭州、合肥等长三角地区的10个城市,参赛总人数超过8000人。

上海夜鹰美式橄榄球俱乐部成立已经10年,队员沈锡正在国外留学时接触了橄榄球,回国后跟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组建了俱乐部,从刚开始的几个人,到现在的几十个人,队伍越来越壮大。他们中有律师、公务员、学生等,还有外国友人。沈锡正告诉笔者:“长三角体育节平台规格高,今后三省一市的橄榄球项目可以多交流,玩在一起很开心。”

上海市橄榄球协会秘书长丁晔告诉笔者,安徽省为了参加这次体育节的比赛首次组队。“上海橄榄球项目无论从参与人数还是实力,在长三角地区都处于领先位置,协会多年来举办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班,像安徽队的教练、运动员都是从我们的培训班走出来的。”

浙江棋类协会秘书长朱叶光这次“跨界”,参加了城市定向比赛。“体育节的举办可以增强长三角地区的体育交流,互相取长补短。”从2019年开始,长三角三省一市的棋院和棋类协会就探讨长三角智力运动一体化发展,并发起举办长三角联盟的交流比赛。

政府搭台,社会组织唱戏。上海市轮滑协会会长顾卫峰介绍,为了筹备好轮滑项目赛事,三省一市的轮滑协会此前多次进行“头脑风暴”,就是希望展现长三角体育节办赛标准高、辐射带动能力强、产业融合度高。“我们创新办赛融入体育+旅游元素,比如上海站比赛在黄浦滨江的滑板极限公园举行,苏州站比赛在运河体育公园举行,现场效果很好。”

开车几个小时就能到上海,众多苏浙皖居民在体育节嘉年华、运动集市玩得不亦乐乎。智能交互、障碍三项、电子竞技赛车、团体速滑等项目极具挑战性,而以三省一市标志性建筑、景点为背景设置任务点标的定向赛,则带领参与者领略了三省一市城市文化风采。

市体育局群体处处长桂劲松表示,通过举办长三角体育节,将搭建起跨区域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平台,是上海积极营造“处处可健身、天天想健身、人人会健身”城市环境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加强三省一市体育部门和群众之间的体育文化交流,也有助于推进长三角全民健身一体化融合发展。上海将携手兄弟省份致力将长三角体育节办成高水平、有特色的综合性群众体育赛事。

特色赛事活动增添文化内涵

近年来,上海城市业余联赛的特色品牌赛事活动内容不断丰富,体育文化氛围越来越浓。

从2016年开始,围绕篮球运动发展,邀请国内外篮球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策划举办有影响力的论坛活动,是上海市民篮球节的重头戏。往届论坛曾共议业余篮球、竞技篮球、财富篮球、文化篮球这4个篮球维度;曾探讨篮球世界杯的举办,能给上海带来什么;也曾聚焦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篮球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今年,市民篮球节论坛以“新突破、新起点”为主题,聚焦三人女篮项目在东京奥运会取得铜牌的历史性突破,请来三人女篮国家队主教练许佳敏和队员张芷婷,以及上海篮球领域的专家学者、沪上青少年篮球赛事办赛主体等,为上海篮球人才培养、篮球青训建设等方面贡献“干货”。

市民篮球节为推动上海篮球发展,推广、传播篮球文化,让广大市民感受篮球的乐趣和魅力,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主办单位之一的解放日报社依靠自身资源,以及被广泛认可的权威性和专业性,挖掘赛事活动的内涵和故事,进一步做大做强这一品牌赛事活动的社会影响力。

作为品牌特色赛事项目,上海市民网球节已连续举办三届。今年,以“Shine on court!(闪耀球场!)”为主题的市民网球节以“国际化、专业化、数字化”为核心理念,通过“赛、学、论、看”四种形式向市民传播网球文化,普及推广网球运动。

在上海,网球已经成为参与感和凝聚力极强的体育项目。21年前,“上海网球123”在社会、高校、青少年3个层面推动网球运动的普及发展,与“上海网球123”同步的城开网球公开赛,也是国内最早的业余网球赛事之一,凝聚了七代网球人的情缘,将健康向上的网球文化扎根于这座城市。

俱乐部是网球市场发展的核心基础,没有俱乐部的形式,网球爱好者犹如一盘散沙。目前在上海活跃的网球俱乐部至少有100支。今年的市民网球节在市区俱乐部三级联赛的基础上,着重加强社会俱乐部间的交流以及场馆联动服务,为广大网球爱好者搭建互通互融的交流平台,不断扩大网球人口。

每个网球爱好者都有自己的故事,市民网球节给他们提供了分享交流的平台。已过不惑之年的诸旻灏从大学时期开始打球,工作后有段时间球拍被束之高阁,后来因为公司同事喜欢打网球,于是又把网球拾了起来。诸旻灏告诉笔者,自己生活在静安,而静安也是上海中心城区室内网球场集中的“黄金地段”。“不管是日常打球,还是组织比赛,都需要场地。现在青少年参与网球培训的人多起来了,以后业余网球圈子还会越来越大。”

上海“民”星闪耀全运赛场

33岁的李晓辰有“上海业余球王”之称、35岁的臧应璐是有个1岁宝宝的“轮滑妈妈”、73岁的沃霞芬从小就痴迷打乒乓球……他们都是喜爱体育的上海市民,今年第十四届全运会设置的群众体育项目,让他们成了闪耀全运赛场的运动“民”星。与上届全运会成绩相比,上海的传统优势项目轮滑、棋牌类、舞龙、太极拳和健身气功等依然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近年来,上海体育重点打造“市民运动会”和“城市业余联赛”两大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活动,从中不断涌现各运动项目的健身达人。为突出重点项目、好中选优,自今年5月起,依托上海城市业余联赛平台,“我要上全运”选拔赛引发了一波运动热潮。

数据显示,“我要上全运”选拔赛共覆盖17个项目,开展38场,约3500名市民群众参与。其中年龄最大的74岁,最小的25岁,平均年龄31岁。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公务员、医生、教师、律师等;除汉族外,还有畲族、达斡尔族、回族等少数民族选手共同参与。这些“民间高手”通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最终共有658名运动员和教练员参加本届全运会群众体育19个大项185个小项的预决赛。

将体育融入生活,是让体育回归本真的最佳诠释。上海业余选手的全运经历,也起到引领作用,带动身边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本届全运会群众体育乒乓球项目,上海选手以1金1银2铜的成绩全面赶超上届天津全运会。备战期间,市乒协特别请来上海专业队的高级教练樊天健执教,还组织队员到崇明体育训练基地集训。乒乓球25—39岁组别铜牌得主申力尘告诉笔者,这次备战让他受益匪浅。“每天在崇明集训,教练给我们讲战术,一些我很多年没有想通的问题想通了,对技战术的理解也提升了。”

参加本届全运会的草根体育达人来自各行各业,反映出日趋丰富的人才培养途径。以竞技体育带动群众体育,再以群众体育支持竞技体育,全运会的舞台很好地激发了社会各界参与全民健身的积极性,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让整个城市更具朝气和活力。

市体育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赵光圣表示,从全运会群众项目设置来看,19个项目中有17个项目(除中国式摔跤、地掷球)已纳入上海城市业余联赛体系。通过两届全运会与城市业余联赛的对接和磨合,全运会所带来的辐射效应,将带动上海开展更丰富多元的体育赛事活动。

激发活力 优化办赛环境

办人民满意的城市业余联赛,一方面要进一步丰富赛事项目的设置,让不同年龄、不同行业的市民都能够参与进来;另一方面要不断提升赛事活动的品质,更好地满足老百姓的需求。

在市级城市业余联赛的“公转”下,各区体育局积极“自转”办赛,进一步通过区级城市业余联赛平台整合资源、释放市场活力,从市级平台顶层设计带动区级平台协同发展。目前16个区“一区一品”的区域化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格局已初步形成。普陀区的“约战普陀”系列挑战赛、黄浦区的“黄浦·我来赛”全民健身活动品牌、宝山区的“战FUN宝山”全民健身赛事系列、杨浦区的“韵动杨浦·秀出来”全民健身系列赛事、静安区的“国际静安城区精英挑战赛”、奉贤区的“悦动贤城”全民健身运动“荟”等应运而生。

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年年办,整天“老面孔”那老百姓也是不买账的。“侬来赛伐?”“来‘黄浦·我来赛’试一试!”2019年,黄浦全民健身活动品牌——“黄浦·我来赛”正式发布。“黄浦·我来赛”面向社区居民、楼宇白领、国际友人,全面升级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培训,将其纳入一个新的体系实施整体运作。“黄浦·我来赛”推出至今,年均举办200场次赛事,推动近30万人次参与。

早在去年年底,奉贤区体育局就考虑要把运动“荟”的蛋糕做大,覆盖更广泛的人群。今年3月初,奉贤区体育局召开了多场恳谈会,与体育单项协会、民非办赛组织、体育赛事公司、国有企业等多方座谈,征求各方意见。有办赛主体表示,恳谈会让他们与体育行政部门之间有了充分的沟通,有助于设计适销对路的“体育产品”。而在充分听取各方建议后,运动“荟”设计框架也得到不断优化。

上海城市业余联赛的最大亮点,在于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丰富全民健身办赛主体。在消除市场开放壁垒,海纳百川开门办赛;建立评估指导体系,完善赛事管理能力;改革创新办赛方式,精准服务办赛主体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并取得显著的成效。

市区各级体育行政部门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主动做好服务办赛主体的“店小二”,提供更全面的办赛指导,充分调动社会和市场的积极性。市体育局通过深入调研,了解体育企业需求,制定政策、扶持经费、引导培训,帮助体育企业更好地参与上海全民健身赛事。

推进“政府、社会、市场”三轮驱动,体育部门在精准服务办赛单位方面下足功夫。众多体育产业相关企业、赛事公司、装备公司、体育文化传播类的机构和组织,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群众体育赛事的营商环境得到不断优化。

“十四五”时期,上海将努力营造“处处可健身、天天想健身、人人会健身”的全民健身城市环境,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全民健身活力城市。(来源:解放日报)

(责编:严远、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