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弘扬科学家精神:

林其谁:甘心蜗居“老破小”的大所长

王文娟 实习生顾博深
2021年12月17日08:07 |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小字号

“林其谁当了所长之后,提出看绩效发奖金,那是‘大锅饭’时代,必然引来所里人议论纷纷。”回想起1984年林其谁刚上任所长的改革,王恩多院士对他依然充满了敬佩。

中国科学院院士 林其谁

林其谁,中国科学院院士,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担任了11年所长,30多年前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为何至今被一代代生化人津津乐道?

国家需要,从头学起崭露头角挑大梁

林其谁的父亲林兆耆是上海第一届庚款去英国的留学生,是我国著名的内科学家。受父亲的影响,林其谁与姐姐,考大学时都报了医学专业,立志要成为一名悬壶济世的医生。

1954年,林其谁顺利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也相当优秀,不出意料他会成为一名医生。然而,当时毕业生都是服从国家分配,他被分配到了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

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照合影。

就这样,林其谁与成为一代名医的梦想失之交臂,开始了“专业不对口”的生化人生。“一开始很不习惯,而且感觉到不从头学起的话不行,所以我就从头学起,好在我英文的基础好一些,所以看文献比较快一些。”林其谁说道。

1960年5月,林其谁参与到一项前所未有的“百团科学大战” ——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当时,这是一个相当困难的科研项目:没有多肽合成的经验,很多原材料还被国外禁运,国内连有些氨基酸都无法正常进口。”林其谁在老所长王应睐院士的带领下,胰岛素项目被分成了3个小组,林其谁所在的小组负责牛胰岛素多肽B链的合成。

1965年9月17日,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全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正当林其谁打算全身心投入生化研究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他的科学研究工作被搁置了。直到1978年,中国科学界迎来了久违的春天。中国选派青年学者去国外进修学习,林其谁加入德国慕尼黑大学Martin Klingenberg 教授的实验室。这位国际知名教授,在与林其谁深入交流后,决定让他解决一个非常棘手的科学难题——提取解偶联蛋白。让这位国际上第一个发现细胞色素P450的科学家万万没想到的是,原本只是试试看,不想竟被眼前这位中国年轻人找到了答案。

林其谁与学生在实验室。

一封厚厚的亲笔回信,点燃一位普通大学生的科研梦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科研人才出现断层。林其谁深知要赶上世界步伐,必须要加快年轻人的培养。所以林其谁对待年轻人特别用心。

“我们第一次见面不是面对面的。”作为林其谁的学生,葛高翔回忆道:“那是大四下学期,我正要考研,对生物膜课题感兴趣,我就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给林老师写了一封信,寄去了一张纸,有点像现在的‘套词信’。由于自己当时是一名十分普通的大学生,而林老师已是中国生化界赫赫有名的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的一把手,科研任务和行政工作十分繁忙,根本没指望这样的大咖能给自己亲笔回信。”

“意外的是大概过了一个多星期,我收到了一封很厚的信封。” 葛高翔很激动地说:“因为是所里的信封,我知道是林老师的,他亲手写了一封信,并且还附上了所里的介绍,还有最近研究项目的一篇综述,很厚很厚,感觉到了林老师对年轻学子的殷殷期待。”

这封沉甸甸的回信坚定了葛高翔追随林其谁院士搞科研的决心。1996年葛高翔大学毕业如愿以偿来到了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如今,葛高翔已成长为所里的研究组长,博士生导师,自己也要经常带学生,他说:“现在学生的信,我再忙再累,哪怕到凌晨一二点钟,我也都会认真回复,这是老一辈科学家教给我的。”

雪中送炭,谁有困难总是千方百计撑一把

今年已经86岁高龄的张永莲院士是我国分子内分泌科的专家,虽然比林其谁年长两岁,但在张永莲心中林其谁永远是她的伯乐。

在上世纪80年代,张永莲从事的基因转录调控研究还属于十分前沿的研究,放眼整个中国从事该领域研究的科研人员数量也是屈指可数。正因如此,张永莲很难申请到科研经费,研究计划举步维艰。这一切林其谁都看在眼里,他毫不犹豫的从35万元所长基金中挤出7万元支持张永莲开展工作,却没有提任何要求。

正是得益于林其谁的“雪中送炭”,使当时非常冷门的基因调控研究,慢慢充满生机,长成如今我国生物化学领域的参天大树。

“他很有远见,没有半点私心。”半个多世纪的同事朋友,王恩多院士说起他,既觉得不容易,而话语里更多的是敬重。她说林其谁曾经说:“锦上添花不是我想做的,我希望我是那个雪中送炭的人。”

为大批人才解决住房难,自己甘心蜗居“老破小”

作为一名连任三届的所长,经林其谁手的福利房源有100多套,但他自己没有享受过一平方米,而是将这些新房分给年轻人才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自己则一直住在安顺路上的那一间“老破小”里。

现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党委书记倪福弟回忆:“林先生非常关爱人才,当时的住房问题也比较突出,所里通过筹资建房解决所里职工住房问题,前后做了三批上百套房源,林先生自己没拿一套,但是他为引进人才留了房源,这是很有前瞻性的,优先解决了青年人才的住房问题。”

“正是林老先生胸怀祖国,一身正气,着眼未来,爱才聚才,为中心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中心在生化领域的研究全面开花结果,走在世界的前列。”倪福弟感慨道。

(图片由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提供) 

(责编:严远、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