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幅提速 上海首个“跨街道组团打包”旧改生效
虹口区把分属两个街道的5个街坊打包推进,大幅提高旧改速度
全市首个“跨街道组团打包”旧改生效
■本报记者 周楠
楼梯下方大约4平方米的小空间,是属于88岁曾宪伦的“小天地”。20世纪60年代,曾老分到了这套18平方米的房子,最多时住过7个人。由于地方不够,他将楼梯下方的空间又隔出一个4平方米大小的房间,放了一张单人床和一张小书桌。
曾老的家,位于北海宁路,属于55街坊。昨天,虹口区20、55、180、162、163街坊旧改项目以98.66%的签约比例提前生效。20、55、180、162、163街坊房屋大多建造于20世纪20、30年代,房龄近百年。该旧改项目涉及两个街道,其中20、55和180街坊隶属四川北路街道,162、163街坊隶属嘉兴路街道。虹口区旧改指挥部负责人说,为了让旧改提速,虹口区在全市首创“跨街道组团打包”的方式,把分属两个街道的5个街坊打包推进,大幅压缩工作时间。
即将迎来全新生活
初到曾老家,如果不经过他的指引,未必能找到他的“小天地”。在这幢近百年的老房子里,他和老伴近半个世纪都守着这间老宅。房屋很简陋,仅有一张书桌、一把椅子、一张床,烧饭和卫生间都在公共区域。每天,刚退休的儿子会中午赶来给老两口烧饭。等到饭菜飘香时,曾老就会从他的“小天地”里上来。
这是楼梯下方的一块区域,一般都是闲置或堆放杂物的地方。下去时,要小心翼翼地下几级台阶。然而,下去之后看到的景象,却让人惊诧——整整三面墙,以及小书桌上,目力所及之处,都贴着曾老20多年来书写的毛笔字。每天,昏黄的灯光下,老人就在这4平方米的“小天地”里,就着发黄的宣纸,一笔笔书写。有人走动时,能听到上方楼梯吱呀作响。
曾老说,自己是退休后开始练字的,每天差不多都会写上两个小时。在和记者聊天的过程中,曾老始终笑眯眯的。他说:“人活着,无论处在怎样的境地,心态都要好。每天能写写字、看看报,就是我最大的乐趣。以后搬家了,日子更好过了,一定还会坚持这样的习惯。”他还从床头摸出一块绿色铁皮,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英文字。“我们搬进来时,在楼梯角落发现了这块铁皮,看着像店招,可能和这幢房子历史有关。如果铁皮有价值,我准备将它捐给政府。”
83岁的老伴张玉英因为膝盖不能弯曲,出行不便。张玉英说:“原本以为这辈子只能在这里待下去了,没想到能等到阳光征收。希望快点搬进新家。”
衡水居民区书记齐虹对老两口印象深刻,“虽然房屋朝北,照不到阳光,他们却很少抱怨。曾老还一直做平安志愿者,这几年岁数大了,我们考虑到他的身体不让他做了。”在曾老的带动下,楼内四五户老人都成了书法爱好者,有空时,大家会一起切磋书法。今年居委会举行书法展,老人们都拿出了各自的作品踊跃参加。
曾老所住的楼房有百年历史,不过“72家房客”的实际生活需求,令老宅的格局早已变了模样。此次旧改,这一区域和周边4个街坊“组团”同时启动征收,让更多居民早日改善居住环境。如今,曾老一家选择了货币补偿,不久后即将迎来全新的生活。
比当年分到房子还要高兴
离曾老家不远的乍浦路439号,是一处日式风格小院,由西本愿寺、副楼和边楼组成,靠乍浦路围墙处有一个老式公厕,供院内27户人家共用。副楼二层被分隔成5家,陈扣娣一家住在其中一间,面积只有11平方米。20世纪80年代,厂里作为奖励分配了这间房子给她。
刚搬进来时,陈扣娣的儿子已读小学,一家人高兴坏了,吃好晚饭就到外滩兜兜。可房间毕竟太小,除了一张双人床,环墙四壁全部高效利用,橱柜、桌子、冰箱,杂七杂八塞得满满当当,陈扣娣只得在屋子中间布置榻榻米,儿子夜里睡地板,白天收起来。门口一条小小的过道是二楼5户人家的公共厨房,走道里搭着高低不平的灶台,地方太小转不开身,大家只能轮流做饭,油烟熏得墙壁黑乎乎的。
小院不足200平方米的空地,更是大家争抢的宝地。抬头望去,除了密如蛛网的电线,居民拉出的铁丝、绳子如盖子一样罩在半空。早上6时多,居住在边楼的韩梅芳就把被子晒了出去。她说周边建了高楼,院子上午10时多才能照到太阳,谁家想要晾晒衣服被子,都要早早去抢地方。
1961年,6岁的韩梅芳随父母搬到乍浦路439号边楼。这栋房子原是一家印刷厂,工厂搬迁后每个楼层分隔出5个房间作职工宿舍。韩家5兄妹加上父母7人就挤在18平方米的小屋里。半个世纪过去了,周边长出一排排高楼,由于房屋贴得太近,家里常年不见阳光,白天也要开灯照明。她说自己此生最大的心愿是能住楼房,能在自己家的阳台晒太阳、看风景。
和陈扣娣、韩梅芳一样,小院居民都盼旧改盼了多年,大家普遍反映:“这次能赶上征收,比当年分到房子还要高兴。总算盼到了!”
对细致程度要求更高
11月11日,20、55、180、162、163街坊举行房屋征收与补偿方案听证会,并提前半个月开通居民代表报名通道推选代表。孙志宝第一时间报名,让他没想到的是,6个代表名额竟有27人报名。为当选居民代表,孙志宝经过充分准备,通过演讲、推选等程序最终当选。“我和其他几名代表花了一周时间,认真听取居民意见和建议,仔细梳理,逐条分工,一人讲一部分,避免重复或遗漏,争取把所有意见、建议全部带到。”为了在听证会上准确表达广大群众的心声,代表们还进行了预演,让居民“挑毛病找不足”。
78岁的邵存娣独居在哈尔滨路206号二楼,因患类风湿性关节炎,行动十分不便。征收工作开始后,经办人殷勤胜便不停往她家跑,解读政策、介绍情况。开圆桌会那天,邵存娣提出想到现场去听听,殷勤胜就背她下楼,用轮椅推她到会场,然后再背她回家。
对于旧改,邵存娣喜忧参半,喜的是终于能改善居住条件了,忧的是自己身体不好,很多事无法亲力亲为。有了经办人和志愿者的帮助,面对随之而来的租借临时过渡房、搬家等烦琐杂事,邵存娣心定了不少,因为“经办人、群众工作组、志愿者都做了承诺,只要有需要,他们会一帮到底”。
此次征收,邵存娣选择了货币补偿,殷勤胜再次来到她家,送服务上门。“邵阿姨,我们把正式合同打印出来了,今天来签合同,上面的信息你要核对一下。”仔细核对后,邵存娣郑重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旧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马虎不得。该项目因地域、地段跨度更大,房屋类型、建造年代、人均面积等情况更复杂,对开展群众工作细致程度要求更高。”虹口区旧改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杨叶盛说,“两个街道、两个事务所在以往工作中都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此次互相协作,齐头并进,证明了我们的旧改队伍是特别有战斗力的。”(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