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一间长者食堂,智慧,细心,守护舌尖幸福
【“人民城市 上海实践”系列报道之四】
酸菜黄花鱼、茭白炒肉丝、红枣银耳羹,一碗白米饭——12月9日上午,当79岁的刘秀英把餐盘放在收银台结算区时,屏幕上自动列出单价、算好价钱,还算出这餐饭摄入的热量,更精确到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膳食纤维各多少克。对着屏幕扫脸,31元餐费打8.5折,老人秒付了26.35元。
“这里吃饭干净卫生还便宜,最重要的是离家近,过条马路就到了。”刘奶奶家住上海市闵行区莘庄镇莘庄一村,老伴过世后一直独居,为了不麻烦孩子,她常年吃食堂,吃隔夜菜也是常事。可离家最近的社区食堂,也得坐2、3站公交车。几年前的冬天,一次午餐回来的路上,她被自行车撞倒,骨折动了手术,躺了近一年。“哎,要是家门口有长者食堂就好了!”
刘秀英老人看着电子菜牌上标准的营养成分,选择午餐菜品
9月17日,老人盼了多年的莘松社区长者食堂在莘庄三村开张了!走进这间380多平方米的新食堂,让刘奶奶惊喜的,除了优雅温馨的环境,是无处不在的智能设备藏着许多健康小密码。看似普通的餐盘下面都装着芯片,每天十几样菜品,样样都标识清楚营养成分,口感酥软,低糖少盐少油,一周不带重样。忘了带卡,刷脸即可支付;聪明的机器还贴心提示摄入多少热量。
莘松社区长者食堂服务员为老人递上筷子
刘奶奶和邻居边吃边聊,开心!
“这里像家,我交了很多老年朋友。”像刘奶奶这样的独居老人,仅莘庄一村就有30位,每天上午10点,食堂还未开餐,他们就聚到这里,谈天说地,再不孤单了。
莘松社区长者食堂负责人鲁小锋从2008年就开始经营。“开始没经验,只想让老人有口热饭吃,除了饭菜价格低,和其他食堂没什么区别。这几年,上海越来越重视公共设施适老性改造,食堂越来越‘暖’了!”比如增设了无障碍设施,一进门的洗手台装了两副水龙头,方便老人左右手都能拧动。还专为行动不便老人设的半圆旋转座椅、餐桌旁的拐杖夹。
上海各个社区食堂的适老性提升,还体现在一套套智能助餐软件及设备的入驻。这些食堂还和科研院所合作分析老人饮食习惯,研发适老健康食谱。“老人味觉不如年轻人灵敏,更喜欢油重盐多,而健康膳食口味清淡,不受欢迎。我们要在菜品上下功夫,引导他们吃得更加健康。”鲁小锋说,常和老人沟通,他们对老人越来越了解:“他们要求真的不高,只要细心、贴心,他们就非常感激和满足。”
眼下,上海已有近300家社区长者食堂以及助餐点1000余家,日均供餐近15万客。很多行动不便的低收入老人,还能享受送餐上门服务。
上海,本市户籍老年人口占比高达36.1%,为老助老是城市标配。根据规划,每个街镇要建设一到两个供餐能力150客以上的社区长者食堂,并将加强老年助餐场所保障措施,推广“智慧餐厅”服务,提升助餐服务的多样性、便利性、安全性。
“长者食堂人气聚拢后,还会开展一些公益项目,希望营造家的氛围,也吸引子女抽空陪同就餐,‘有你陪伴才美味’嘛!”鲁小锋说。
(图片均由黄晓慧摄)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