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一心一意抓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
口述人:
顾兰英,曹杨第一代居委干部—曹杨三村第五居委会(现为杏杨园居委会)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今年91岁。1983年出面组织曹杨三村第五居委会筹建工作,1984年居委会成立,担任党支部书记负责相关工作。
杨惠芳,曹杨第一代居委干部—曹杨三村第五居委会(现为杏杨园居委会)第一任居委会主任,今年86岁。1984年曹杨三村第五居委会成立后,当选第一任居委会主任,负责发展第三产业抓经济工作。
口述实录:
“一心一意抓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
顾兰英:我是曹杨本地人,今年91岁,是曹杨三村第五居委会的第一任党支部书记。
在13岁那年,我去棉纺厂当童工,那时候上海是全国的纺织中心,开了许多的纺织厂,特别是曹家渡这一块。那时工作条件是非常苦的,每星期要上7个夜班,每班12个小时。
后来,日本人投降,共产党领导我们工人和资本家做斗争,争取权利。通过谈判我们的工作时间减到了10个小时,虽然每天10小时的工作也很辛苦,但感觉生活比以前好,有奔头。
再后来由于工人罢工,我们的工作时间改到8个小时,6个中班6个早班,后来又是4班3运转。党帮我们改善劳动条件以后,我们更加努力地工作,也肯吃苦,因为大家都苦惯了。
人的思想是进步的,24岁我光荣入党,之后做了20几年车间主任。到1979年,也就是我52岁那年,因为客观条件,我提前退休。退休以后,正赶上广西要建纺织厂需要技术骨干,就聘请我过去。那时候厂里有技术研究会,因此我就带着技术工、流水线上人员、厂里干部等28人就去了,也是一样为祖国的建设发展出力。
后来曹杨新村要筹建曹杨三村第五居委会,街道有人比较了解我,就找我希望我出面负责居委会的组建工作。
我真正进入居委会工作是1983年,那时就是想一心一意地建设里弄。1983年3月份,曹杨三村陆陆续续有人家搬进来,到1984年基本搬齐了,同一年居委会成立。刚开始只有我一个党支部书记,工作很忙,规定8点上班,其实我大多7点到岗。每天的时候都花在走家串户上,要一家家地去敲门,了解居民的情况,登记相关的信息。后来,我慢慢挖掘了一批人,组建了完整的居委会,包括居委会干事、卫生员、管理计划生育的干部,还为每个楼确定了楼组长。
那时居委会有7个干部,我们居委会的主任是小我5岁的棉纺厂老同事杨惠芳,其他居委干部中有八村的,也有三村的。我们要求8点上班,但很多人7点就到了,那时候居委会也穷,我们起初连凳子都没有,我们就去向小区里的那些在厂里担任经理或干部的家里,去“化缘”破旧的凳子。虽然设施不好,但我们非常注重环境卫生,每天都要清扫办公室,保持干净整洁,让居民也愿意来。
居委会是为人民服务,我们不谈钱也不谈荣誉,每个月就是18元的津贴,基本是义务的。我们的主任是负责三产抓经济,搞得挺不错。后来三产中有10%的钱归居委会,我们就去买凳子、买桌子,慢慢的设施齐全了。居委会后来还买了两台电视机,但后来居民有需要,就商量后决定送给居民用了。
我作为书记,具体负责抓精神文明这一块。当时爱国卫生运动的热潮掀起,每周四铃一响,居民就会放下手中的事出来大扫除,主要是捡垃圾。那个时候,居民都很勤俭节约,也有环保的意识,垃圾并不多,小区里一共5个垃圾桶,环卫所每周来清倒一次。
卫生方面最困难的是楼道内不准摆放东西,为此我们还用三产的收入专门买了间旧房子做自行车摆放的场所。有几户人家始终不肯听劝告,一直把东西放在楼道里,我们反复进行教育,想了很多办法还是没有用。后来,我们就改变了方法,在小区建立起了表扬和批评的机制,还贴出来让大家都知道。居民还是要面子的,大家乡里乡亲,都很熟悉的,被看到列在批评榜里不光荣。然后,他们就自己偷偷地把楼道的东西拿走了。
卫生方面我们一直没出过大问题,在区里评级第一,后来上海市有评比的时候,我们又是上海市第一,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小区,有很多别的社区居委会到我们这里来参观,我心里是很自豪的。
当时我在居委会就是想着做好每件事,能帮居民的尽量帮居民,帮助他们解决了困难,他们都很感激,我也感到很开心。
在1997年的时候,我把接班人全部找好,刚开始华萍主任还不是党员,我就帮助她入党,教她居委会的各项工作。我和杨阿姨,生活委员等一起退休,居委会还给我们开了庆功会,我也拿到了终生文明奖,每年都有补贴,每个月能拿退休金3000左右,足够生活的开销了。
虽然我年纪大了,但挺开心的。我有3个女儿1个儿子,会轮流来看我,现在这么好的生活条件,应该好好珍惜啊!
杨惠芳:我是土生土长的曹杨人。原来这个地方(现在的杏杨园社区)叫“桂巷”,因为一条小河浜穿越而过(现在的曹杨环浜)又分为前桂巷和后桂巷。在当时,前后桂巷基本上大多都是同宗的亲戚。后桂巷也就是现在杏杨园的曹杨三村部分,前桂巷就是现在的曹杨四村。
17岁,我进入了当时名为“申新九厂”的纺织厂做工,50年代解放以后,这家纺织厂随着社会主义改造而改名为“国营第二十二棉纺织”。当时我们这里是农村改造成了人民公社,村里的许多人还都属于农民,参加生产队,耕地劳作,主要以种蔬菜为主。
1981年起,曹杨地区动迁工作开始进行,在相关部门的安排下,我们村里的人逐步搬迁到临时房屋暂时居住。1983年造好后,我们就陆陆续续迁回。农田被征收了,不再种蔬菜了,其中有部分人被介绍到附近的单位工作,还有一部分自谋生路。
1984年,曹杨三村第五居委会组建成立,我当选为曹杨三村第五居委会的第一任居委会主任。当时三村五委的职务主要分为书记、主任、调解主任、卫生主任等。
当时城市的经济改革起步不久,无论是国家,政府、还是居民,都不像现在那么富裕,除了新工房是崭新的,其他几乎是一片空白,连煤气一开始都没有安装。我们居委会干部都是由退休党员组成,有点类似现在的社区志愿者,没有工资,只有很少的津贴。而且许多社区基本建设的资金都没有,要靠大家自己自力更生获得。
我们就想法设法到外面承接加工活,这在那个时候叫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我们从嘉定南翔拉来加工大蒜和山芋的活。把农产品原料运来三村后,我们组织居民参加劳动,按照工作量提取劳务费。愿意参加的居民每人都会分配到一定数量的大蒜和山芋,领取任务,加工的活还有人验收,不符合要求的要返工。其中,大蒜是作为罐头产品,山芋洗涤、削皮、切片后出口至日本。除了农产品加工,我们还联系了帆布加工活。
然后我们居委会从所有这些劳动的劳务费中提取10%作为社区建设经费,依靠这些有限的经费开始了新村建设之路。因为经费有限,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精打细算。
我们建设自行车停车棚的时候,资金缺口很大,正好当时那些安置村民的临时住房要拆除,我们就发动大家去拆房子,将拆下的的砖头运回来,再购买了水泥和黄沙,请原先村里的泥水匠帮忙,然后再到建材市场上买了几根钢筋作为车棚的支架,一个小型的自行车棚就基本成型了。这个车棚在此之后又进行了多次扩建,才建成了现在的模样。车棚建造完后,由于年轻人上班时车棚里自行车几乎清空,一月一次的居民大会便常常在车棚或小区门口展开。
那个时候电讯事业并不像现在那么发达,许多居民家里不要说手机了,连固定座机电话都没有。我们就在居委会外面修建了一处公共电话亭,每天有两个人来值班,传呼电话。
后来,各种会议和活动增多,社区居民都住进来以后,我们又选了一块空地建设老年人活动室。在修建老年活动室的时候,住在二楼的居民开始怎么也不同意,甚至与前去做思想工作的居委会干部发生口角,好在在居委会的不懈努力之下,二楼终于同意了老年活动室的建设。
为了建设这些公共设施,我们花了很大的功夫到各个相关部门东奔西走办手续办审批。在此基础上,我们还挖掘潜力,找了一些门面房子出租,租金用来开展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我们由于各项工作开展的好,整个小区也比较新,因此也经常有外宾前来参观。当时的曹杨一村属于样板新村,曹杨新村街道的外事接待集中在一村。我们曹杨三村五委是文明小区,有许多文明楼、样板楼,也承担了接待外宾的任务。
转眼曹杨新村就快70岁了,作为这里曾经的居委干部,很高兴参与了一段新村建设发展的历史,而且又见证了几十年的变化,真的对新村很有感情。我也希望自己身体能够健康一点,再看到曹杨80岁、90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