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金山构建稻米产业化联合 牵起一个稻香产业链
金山构建稻米产业化联合体,新泾村品牌大米及米昔、米糕等稻米衍生品亮相
以“一粒米”牵起一个稻香产业链
■本报记者 黄勇娣 通讯员 殷洁如
不久前,金山区朱泾镇新泾村1000亩标准化农田开镰,清白透亮、香味浓郁的“稻花湾”品牌大米首次对外亮相,同时亮相的还有米昔、米糕、米茶等一系列稻米衍生品。
据悉,在新泾村的带头实践下,金山区正沿着亭枫发展轴,稳步构建“稻米产业化联合体”,通过订单农业模式,第一批将带动朱泾镇域内稻米种植面积近3000亩,同时拓展“生产+加工+营销”的全产业链,以“一粒稻米”点燃乡村产业兴旺的新引擎。
产业“从无到有”
新泾村因农而生,农用地占总用地的78.95%。良好的耕地质量为打造绿色生态大米品牌提供了优越的产地条件。但农民种粮收益低、稻米优质不优价、产销分散等问题,制约了粮食产业发展。同时,村里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也一直存在缺乏特色产业的困惑。
有关专家指出,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办法,首先在于观念转变。本地优质大米打不开市场,而上海老百姓吃不上本地好米,如果能创出一个受市民认可的优质稻米品牌,这两个问题就可以同时迎刃而解。
实际上,按照“打造一个品牌、带活一个产业、富裕一方农民”的思路,朱泾镇近年来在区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一直在努力统筹相关资源、积极推进农业品牌创建。去年初,新泾村委以“打响上海本土大米品牌”为课题,携手村域内的龙头企业开始了对“稻米产业链”的延伸研究。没有拳头产品,何谈品牌创建、产业链延伸?探索之初,一个问题就被抛了出来。在镇、村、企的积极努力下,市农科院派专家入驻新泾村开展合作种植,选定了“沪软1212”这一获全国金奖的水稻品种,为稻米品质打下基础。经过近一年的精心培育,这块试验田里长出的“稻花湾”大米经多方鉴定,品质受到好评。村里的龙头企业——上海盛致农副产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岳桂元说:“‘稻花湾’品牌大米采取严格的内控标准,严把品种、肥料、农药、加工、服务多个关键控制点,确保每一粒大米都能吃出老底子的味道。”
稻米“七十二变”
“我是来学习的,都说这个米好,收购价也高,等这季结束,我也要种这个品种。”最近,在“稻花湾”大米种植基地,与新泾村富强7组村民李惠林一样前来取经的农户不少。
如今,在金山亭枫发展轴沿线,金山稻米产业化联合体正在稳步构建,通过订单农业模式,第一批将带动朱泾镇域内稻米种植面积近3000亩。同时,水稻收购新标准也随之出炉,以一亩地为例,联合体内的农户种植有机水稻每亩可增收300元,种植绿色水稻每亩可增收120元。收购价格有提高、可保底,是激励农户种植的因素之一,可预见的产业前景则是另一因素。朱泾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统一选种、育苗、种植、收购、烘干、加工、包装、销售,稻米品质得到保证,“稻花湾”的品牌影响力也将持续提升。
在“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保险公司”的收购金融双保险模式牵引下,新泾村的稻米产业已向着“生产+加工+营销”的全产业链迈进。目前,在主打大米、胚芽米、糙米、粥米的同时,“稻花湾”还开发了米昔、米糕、米茶等稻米衍生品,其中,仅米昔一个产品就有8种口味可供选择。这款米昔产品除了在新泾村本土电商平台“来金山白相”上架外,已与花开海上生态园、木守、西溪等“芳香”小镇中的企业合作销售,让“稻香”自然而然融入“芳香”产业链。
田里长出“五金”
“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的地里也能像隔壁待泾村一样生出‘五金(租金+股金+薪金+现金+保障金)’。”随着新泾村启动创建第四轮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类似的话成了村干部们宣传时打动人心的“利器”。“要向人家看齐,不能光眼红,还得学别人做得好的地方。”新泾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朱元峰认为,创建示范村,就要有比学赶超的劲头。
人居环境与产业兴旺相辅相成。有了“待泾经验”引路,除了土地作价入股模式可循,乡村治理转型也需同步推进。眼下,新泾村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六个一”建设,村民们自发组建了“稻香新泾”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根据规划,新泾村完成人居环境整治后将马上推进水系建设、农田改造、道路优化等一系列工程,完善公共设施,新建文化阵地。加上现有的康养民宿、餐饮等配套,未来,集稻米产销、稻田文化、休闲漫游、民俗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将在新泾村出现,驱动农商文旅融合。
近日,金山区“青联服务千村计划”落地新泾村,将合力为“稻香”产业发展提供种源、科技、人才等重要保障。“我们希望,通过释放一滴芳香精油的魅力、一粒优质稻米的魔力,让特色产业成为持续推动三产融合,拓展农民增收空间的有效途径。”朱泾镇党委书记夏红梅说,目前,该镇正在由点带片推进乡村振兴,塑造芳香镇,育好稻香湾,激活落照湾,稳步建设“花海待泾、稻香新泾、幸福大茫”的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助力金山打响“上海湾区”城市品牌。(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