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探寻“信仰的力量” “10”后中学生演绎红色剧目《追问》

2021年12月01日14:45 |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小字号

“ 1940年冬,北风呼啸,大雪纷飞,枪声零星响起。在东北白山黑水间,一群抗联战士正在与凶残的日本鬼子进行迂回战斗……”是什么力量,让年轻的战士一步也不退让脚下的土地?是什么力量,让那面红旗在冰天雪地分外鲜红?

近日,第三届上海市中小学生戏剧节隆重开幕。上海康健外国语实验中学的话剧《追问》亮相,让台下的观众时而热血澎湃、时而神情紧张、时而感动落泪。

扣人心弦的情节、对信仰的理解、对真理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全部都融在了孩子们专注、默契、一气呵成的演绎中。

《追问》这幕话剧讲述了1940年隆冬,杨靖宇等抗联战士在东北濛江城外的密林中,与敌酋岸谷隆一郎及其讨伐队周旋的故事。两位主人公就信仰的力量、人性的追求展开一系列追问,本剧剧名由此而来。

据介绍,这幕剧是由上海康健外国语实验中学副校长张威校长原创,在该校李海荣老师与田浩辰老师近两个半月精心编排指导下,学校戏剧社的同学们准确把握剧情,一次次排练台词和动作,11月24日终以最好状态登上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舞台。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各族人民和东北军部分爱国官兵,在中国共产党抗日号召的影响和推动下,纷纷组成救国军、自卫军、大刀会、红枪会等抗日武装。杨靖宇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紧急情况下,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壮烈牺牲。

演绎这样具有厚重历史感的剧目,对一群孩子来说,容易吗?

“10”后孩子如何演绎红色剧目?

八(5)班许铭润同学被老师选中饰演杨靖宇,兴奋、惊喜,还有那么一点点骄傲。

但压力随之而来,厚厚的一沓剧本,需要一字不差地背出来。台词实时在修改删减、演出时间紧迫,学习任务繁重,这要求“演员”利用好每一个时间。

“我把自己关在密不透风的房间里练习,睡前躺在床上盯着漆黑的屋顶感悟角色,在空无一人的房间里游走有如穿越至角色所在的场景。”一看到剧本中英雄人物,许铭润决定坚持下去,花了整整两周把剧本背熟,最终自信地走到舞台中央,抬起头,完成了一场精彩的表演。

“戏剧让我自信,让我更加外向,丰富充实了我的学习生活。我热爱戏剧,忠于戏剧,也愿意继续在舞台上发光发热。”许铭润说。

“这部戏中,岸谷隆一郎是反派角色一号。作为一个日本人,法西斯主义让他问心无愧地侵略中国,对中国军民轻蔑鄙视。作为一个军人,岸谷对杨靖宇和中国人抗争到底的行为虽不能理解他们的信仰,但对他们的精神十分敬重。”一次次揣摩台词,让饰演岸谷隆一郎是八(5)班王子轩同学对人物理解越来越深刻,“他在与杨靖宇一次次交锋中渐渐为之感叹,产生了矛盾心理。我深刻了解了这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更为伟大的抗日精神而感动。”

平常在校排练,大部分同学都准时或提早到教室,同学们都不想拖团体的后腿。在王子轩看来,“当团队的魂凝聚在一起,每个人都能真正融入这部戏中。总而言之,戏剧是一项团队活动,只有齐心协力才能博得精彩。”

一开始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理进入戏剧社的六(5)班左梓鸣没想到,自己会坚持下来。“短短两个月内排出一部完整的剧,给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不可能’,可我们做到了。”

11月中上旬,左梓鸣临危受命,要去准备程斌这个角色,“当时的我既兴奋又紧张,每节下课都念叨着词,每天中午都放弃了去操场上打篮球的时间,去排练。它让我明白了严谨,明白了一出戏的前世今生,让我知道了付出与努力是可以画上等号的。”

六(5)班孙诗韵同学扮演的是程母,剧中一个农村妇女。“也许她没有什么文化,也没有什么太高的素养。但她深明大义,在面对叛变投降的儿子时,她作为一个母亲,对儿子当头怒斥。她深知国难当前,任何人都必须舍去私情。当然,她从心底里依旧有着对儿子深深的爱。因此,这个人物的心情是非常矛盾的。她对程斌除了有怨愤,还有无尽的悲哀。”

“杨靖宇和岸谷隆一郎的目的从本质上就是不一样的。杨靖宇的目的是保家卫国,是捍卫民族的尊严。他知道,如果他退了一步,他身后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就退无可退了。而岸谷的目的是侵略,他们的铁蹄踏上中国时,换来的是无边的痛苦与哀嚎。”这部剧给孙诗韵带来了对家国情怀的理解。

“一个木桶的载水量并不由最长的那块木板体现,而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团队成员不需要去争着做最长的木板,而要想办法去帮助团队的那块短板。这样,团队的综合素质才会提高。”在张威校长眼中,通过这幕剧,孩子们很好的理解了“木桶原理”,互帮互助,成就了一个优秀的团队。

每一个孩子都是舞台上最亮的星。而在精彩演出的背后,实际还有一群老师的辛苦付出。

红色文化如何才能进校园?

缘何,针对中学生会打造戏剧项目?

“红色文化、传统文化进校园是强根固本、铸魂魄的重要举措,同时戏剧教育的灵活性和趣味性也活跃了校园文化,成为了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实施路径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体现了学校的校风、校貌和价值取向。”张威校长解释,因此便想到了成立戏剧社打造孩子们可以演绎的红色剧目。

据介绍,这个设想被以PBL项目化学习的形式开展,以“主题阅读”和“整书阅读”为课程内容,筹备了戏剧中心教室,努力开发戏剧课程,将其纳入了以“阅读”为内容的课程体系中。

其中,语文学科为主,以6、7年级阅读课与各年级拓展课、学科活动等为主要课程形式,充分挖掘、梳理、整合多种学科、多个学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等课程资源,设计出与“各学段”学生学习水平要求相适应的“阅读、朗诵、演讲、戏剧”及更高层次的“语用”内容课程并进行实施。

除了诵读、古诗文鉴赏、国学经典、演讲、沪语、古今中外、新闻热点等拓展课程外,还植入中华传统戏曲皮影戏、曲艺、西方戏剧(话剧)、英语戏剧、音乐剧、剧本写作、电影赏析等艺术实践形式,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学习经历。

通过拓展课程、学生社团以及社会实践等载体反应健康的校园生活、了解中华文明,以达到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塑造其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全其人格修养的课程目的。同时,有力提高了学生的双语文本理解能力、语言口头运用能力、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读、学、品、演”加强体验度提高文学艺术欣赏和表现能力、提升学生想象力、创造力、沟通能力等多元智能水平和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提升学生的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和文化自觉能力。促进学生了解自我、了解他人、了解世界以及人格的全面发展。

“信念为旗,戏剧为马”实践进行时

几年来,学校陆续打磨出了《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寻梦花木兰》、《年关》、《追问》(曾用名《杨靖宇》)、《武松打虎》、《三打白骨精》、《永不消逝的电波》、《钱学森》、《我跟爷爷学非遗》等话剧、皮影戏等作品。引导孩子们了解“四史”历程、感触奋斗的艰辛,学习革命先辈不畏牺牲的奋斗精神,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为了庆祝建党100周年,年初两位康健桂林皮影传承人带着康外皮影戏剧团的同学们圆满地完成了皮影戏《永不消逝的电波》的首次公开演出,现场引起热烈反响。同时,学校也是康健桂林皮影的传习基地。

话剧《年关》是学校党支部根据茅盾1932年7月创作的短篇小说《林家铺子》节选、改编。在老师们的精心编排、指导下,戏剧社的同学们经过一个多月的排练,克服了台词与表演上的种种困难,也最终登上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舞台。

同时,孩子们也积极参与尝试剧本的写作。学校写作社团的学生陆续创作了系列作品红色主题剧《狼牙山五壮士》、爱国题材剧《最后一课》,以抗击新冠病毒为题材的《选择》、《居家的日子》等剧本创作。

近三年中学校在学生升旗仪式中用戏剧形式表现主题的就有40多个作品,用戏剧表演的方式在学科活动、仪式教育、英语节、艺术节等平台上表演的更是屡见不鲜。

与此同时,上海康健外国语中学还借助社会课程资源和专家资源,开展“戏剧进校园”和“名家名师进校园”的活动。通过名家名师到学校进行戏剧艺术课程、科学技术课程、体育健身课程等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与名家零距离接触,领悟大师风采,感悟人生真谛,更好的促进课程的实施。

传承红色基因,提升党建水平;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引领文化自信;传承美学观点,实现自主发展。“信念为旗,戏剧为马”上海康健外国语中学正不断实践。

(责编:严远、韩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