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专题>>上海大学皖南行

墨遇良才:走近徽墨工匠冯良才

2021年10月21日15:38 |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小字号

引言

诞生于清荣峻茂、溪水回环的徽州,徽墨以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代表着中国制墨工艺的极高造诣,也作为徽州特色产业而闻名遐迩。而一位国家级别的杰出匠人,正隐于这座绩溪小城,他就是徽墨工匠——冯良才。

痴心做墨

“我就喜欢这个东西。” 1955年出生于上海,冯良才受墨业熏陶长大。他的外公是清代制墨大师曹素功的墨坊工人,父亲亦从事这个行业。从小在墨厂耳濡目染,对制墨这一传统工艺的喜爱埋进了冯良才的心里。

1972年,17岁的冯良才作为家中长子插队下乡,回到了其祖籍安徽绩溪,开始为期六年的插队生活。

1978年,墨厂招工,冯良才选择留在这块土地,投身制墨工艺,同当地的墨匠们一样磨练手艺。1986年,他创立“良才墨业”,成为安徽众多墨业品牌之一。在他的努力下,这座坐落于曹渡桥的墨厂渐渐建立了不错的声誉。

良才墨业创立19年之际,董其昌诞辰纪念墨的成功制作,令冯良才首次名声大噪。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证书

“御制铭园图”套墨巴黎金奖证书

同年,冯良才开始了另一件作品的制作,这一做,就是10年。64锭“御制铭园图”套墨于2015年制成,在巴黎首届国际艺术博览会上斩获金奖,这是继1905年胡开文“地球墨”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后,百年来中国墨第二次在国际上获奖。

“喜欢,就一直做。没那么多条条框框的想法。”

2018年,冯良才被评为全国34位轻工“大国工匠”之一。

精益求精

任何与冯良才接触的人,对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制墨做人的精益求精。

且不说制作董其昌诞辰纪念墨时,他不惜花费时间和精力带技术人员七次前往大师的故乡上海,揣摩上海博物馆馆藏的书画真迹、研究明代松烟墨的风格特色,这种对完美和极致的追求,就是他一贯的态度。

“我一定要把明代的东西研究出来,把它的配方解密。”古人制墨循规蹈矩,配方一旦确定便不会轻易更改。为了还原古时最真实的墨色,冯良才制墨喜“考古”。从翻阅古籍资料开始,他研究古法配比,几十年如一日。“烟灰放多少、胶放多少,这个比例都有讲究,多一点少一点这个墨色就不一样了。”

冯良才的办公桌,除了墨便是书

徽墨从设计到成品多达数十道工序,每一道都是一门单独的技艺。

“(墨身图案)也不是乱设计的,都有故事。”谈起作品“报恩墨”,冯良才还道出朱元璋建庙报恩蜘蛛的故事,“现在人对于感恩、报恩很淡漠了,所以我心想做块墨。”冯良才设计蜘蛛和蛛丝为墨身雕刻,也有知足常乐的意思。

冯良才的精雕细琢也可见于一草一木。良才墨业园区内小桥流水,一条曲径连接起徽墨展示大厅和制墨工坊。这座极富江南园林气质的墨厂,由冯良才亲自操刀设计,“包括花草全都是我自己设计的,传统的东西我喜欢。”

对墨厂环境尚且如此,冯良才对这里制出的墨更是一以贯之的严格要求。

贾而好儒

“我一辈子没假货的,所以我这个企业三十多年没有推销员。”良才墨业靠品质和口碑赢得消费者的信赖。诚信为本,以义取利,是冯良才自己的行商方式。

虽为墨厂,胡开文、汪近圣、曹素功、汪节庵四位制墨大家的塑像立在园区显眼之处,“徽墨”宗师李廷圭的立像居中,后书“照古腾今”四个大字,是尊师重道的传统。

园区内制的墨大师塑像

2015年获奖后,冯良才名声大噪,多有媒体或业界拜访,他也曾多次受邀前往全国各高校,向青年学生弘扬墨文化。

以行业为本,因此严苛于己,而也正是数十年的潜心钻研,他深谙制墨生涯之枯燥,“每天都一样的。”但冯良才通达现代社会发展之迅速,明白年青一代成长面临的巨大挑战。他的女儿在上海工作发展,他亦拒绝了两位年轻人的拜师请求,“两个小孩真的非常好,但年轻人不能陷太深,”

事关传承,“有精力的话还是要发展一下理论。”在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冯良才还想做理论研究,系统地记录制墨工艺,以更稳定的形式将这一脉文化瑰宝传承下去。

回归初心

2018年至今,冯良才鲜少接受讲课邀约、媒体采访和名誉颁奖,“电视台采访我都不接待了。”在闭关的日子里,冯良才仍在研究着制墨工艺。

今年67岁的冯良才,制墨生涯已有50年。这50年里有三分之二的时间,他沉心制墨,默默无闻。曾喧嚣过,门庭若市;如今,这座墨厂回归平静,冯老也继续沉淀自身。

“我觉得我是回归初心。”当年轻时萌生的喜爱成为一生的事业,冯良才潜心钻研,不断创新。

墨遇良才,是才之幸,更是墨之幸。

一个人,一座城,一群人。冯良才就如绩溪从古至今千百个制墨大家一样,也如祖国各行各业的“匠人”,将这份工匠精神植根于人民血脉,服务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张宇涵 张舒艺 朱佳程 指导教师:尤游 王虎)

(责编:严远、韩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