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大江东|一年收到两万多条,人民建议助力提升城市软实力

巨云鹏
2021年07月19日14:49 |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小字号

7月17日,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迎来了自己的一周岁“生日”。

去年这天,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挂牌成立,在信访工作原本的人民建议职能基础上,集收集梳理、办理反馈和宣传引导于一体的工作机制愈发完备。

今年7月1日起,《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若干规定》正式施行。上海的这部地方法规,规范了人民建议征集工作流程,对建议的落实转化的具体方式和机制作了明确,系全国省级行政区首创。上海的人民建议工作进一步有了保障。

人民城市人民建,群众的“好声音”转化落地见实效,正成为上海城市治理的“金点子”和城市发展的“金钥匙”,助力提升城市软实力。

好建议完善工作成为常态

远望1号测量船。巨云鹏摄

夏日上海,黄浦滨江,泊位上的“远望1号”测量船,彩旗满挂,迎风飘扬。甲板上,是绿意盎然的黄浦江风光;船舱里,有航海科学文化的丰富知识。不少市民登船参观,拍照“打卡”,流连忘返。

就在一年多前,这还是一艘“废船”。自2011年退役后,“远望1号”在黄浦江畔一停就是9年。因不再执行任务,曾44次远征大洋的“功勋船”锈迹斑斑,逐渐衰败。

“能上去参观一下吗?”2019年5月,上海闵行三中的高中生单哲非散步时从船边路过,作为航天爱好者,曾在万顷碧波中追箭逐星的“远望1号”是他心中的传奇,但现场却被告知,这艘船年久失修,不对外开放。

“太可惜了”,单哲非说,不少同学听说这艘船停在黄浦江上,都想实地看看,在征询了父母和同学的意见后,他把大家的想法整理成文,通过“上海市委领导信箱”提交了把“远望1号”改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社会开放的建议。

“这个建议进来之后,我们觉得很有意义”,上海市信访办人民建议征集处处长张俐蓉说,早年间就有市民提过类似建议,但当时囿于客观原因,无法实现,此次在论证了可行性后,建议被转递给市、区有关职能部门。

多个部门单位共同研究后,“远望1号”所属的江南造船集团出资,修缮工作正式启动,甲板翻新、驾驶舱改造、油漆喷涂……近一年时间整修,这艘“废船”恢复本来面貌,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民学习基地,还是工业旅游项目,接受市民预约参观。

“市民的建议让我们意识到这艘船深厚的文化价值,是推动船舶修缮的重要动力”,负责“远望1号”修缮开放的上海中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咏梅感慨。走上‘远望1号’的甲板,亲身体验中国航天史的传奇,单哲非觉得,自己为城市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

自2011年上海市信访办正式成立人民建议征集处以来,上海市民群众参政议政热情不断高涨,接收办理的人民建议事项占信访总量比例从6.5%上升到约30%,一大批具体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还推动相关职能部门制定规范性文件150余件。一条好的建议、完善一项政策、改进一项工作,在上海已经成为常态。

“被动”变“主动”,建议征集更精准

市民扫码提建议。资料图片

去年7月,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挂牌成立。“这不是简单的多块牌子,而是要加强人民建议征集工作,进一步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上海市信访办主任、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主任王剑华说。

上海市人民建议办挂牌后,整合资源、打通渠道、扩宽平台成为首要工作,依托信访办原有的群众来信、走访反映等形式,集纳“人民建议征集信箱”“市委领导信箱”“市政府领导信箱”以及对12345市民热线大数据分析,一个信息来源丰富、覆盖群体广泛的人民建议征集体系全面建立起来。

“核酸检测结果和健康码不联动,给市民带来不便”,去年10月,徐汇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许东在工作中发现这个问题后,通过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提出建议,把核酸检测结果信息共享到“随申码”数据库里,方便使用。建议很快被采纳,实现市民手机即可查询核酸检测结果。到今年2月,查询量超过1000万次,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拓宽市民提建议的渠道外,上海还将“被动征集”转向“主动征集”,就城市发展的重大话题,组织市政部门与市民群众面对面,当面听取意见建议。

“高手在民间,市民最智慧!”去年8月,一场“十四五”规划市民大家谈主题活动举行,基层干部、外籍高管、中学生、退休教师……20多位身份各异的市民对未来5年上海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十多个与规划制定相关的职能部门负责人惊叹于市民建议的精准有力。包括这次征集在内,2.3万条市民建言为城市蓝图助力,“建立老专家智库”“全方位提升城市整体形象”等一系列建议最终在上海“十四五”规划中得以体现。

包括“十四五”规划在内,去年,上海针对2021年市政府实事项目等,开展主题征集10余次;围绕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与职能部门开展联合征集17次。今年3月,随着苏州河42公里按需基本贯通,主题征集活动在滨水空间举行,市民们围绕公共空间建设、厕所布设、环境保护等多个话题,你一言、我一语,向绿化市容部门和属地党委政府建言献策……

立法推进,保障公民参与权

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成立一周年座谈会。资料图片

“开展人民建议征集工作,不仅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制度化设计,更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时代的具体运用和生动实践。”在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杨俊看来,人民建议征集的过程,就是一个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策于民、问效于民的过程,是以“民心”为标尺,衡量一切工作的具体举措。

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成立以来,共收到群众建议2万余件,向市、区两级党委、政府报送重要建议100余条。2万多条建议中,涉及城乡建设、教育、交通运输类的建议占比较大。一年来,各级征集办共摘报报送重要建议171件,建议质量相比往年稳步提升,报送的建议采纳率达到了98.3%。

为进一步促进和规范人民建议工作,今年7月1日起,《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若干规定》开始施行。

《规定》明确,上海各级国家机关制定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和作出重大决策,涉及社会公共利益和重大民生问题的,以及就人民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等主动征求、收集人民建议的,可以根据需要开展专项征集,并逐步实施目录管理。

在城市全面数字化转型的当下,《规定》也对人民建议信息化建设专列条款,要求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建立完善人民建议征集信息系统,接入“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平台,依托大数据资源平台实现工作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共享。

针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建议征集也是亮点之一。在去年疫情防控最紧张的2月,相关群众建议“直线增长”。为此,上海专门创设了建议快速处理平台,成效卓著。这一成功做法如今上升至立法层面予以固化。《规定》特别提及,“及时、快速收集、转送、汇总、分析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期间的人民建议,提高人民建议处理的时效性。”

王剑华表示,要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广泛开展征集活动,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加强党务政务作风建设,推动政策供给,提高问题分析研究能力,发挥征集工作“政策破题、批量化解矛盾”的放大效应,“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工作的唯一标准,不断提升群众对建议征集工作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责编:陈晨、韩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