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之声》亮相上海夏季音乐节 101件陶石乐器登场
①谭盾指挥排练。
今晚,音乐家谭盾创作的《大地之声》将在上海夏季音乐节上演。他说:“我有很多作品都是在上海写的,这座城市开拓了我的事业,给了我很多新的灵感,我对上海心存感恩。”
《大地之声》是2011年谭盾受维也纳格拉芬内格音乐节委约,为纪念奥地利作曲家马勒逝世100周年而创作的。马勒曾以中国唐诗为灵感,创作出《大地之歌》。两部相距一个世纪的作品,将在舞台上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记者走进《大地之声》排练厅,这里除了交响乐团的常规乐器,还有101件陶石乐器。那些看起来像花盆、鱼缸、石凳的物件,竟然都被谭盾变成乐器,传递大地的声音和力量。排练间隙,谭盾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讲述创作背后的故事。
借大地之声展心灵想象
“如果地球是一件乐器,它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站在指挥台上,谭盾对上海交响乐团的演奏家们说。
30多年前,在创作《九歌》时,谭盾就开始做陶石乐器。“我发现,中国不同地域的泥土颜色不一样,声音也不一样,因为松软度不一样。在《大地之声》里,有我用陕西黑土、香港红土、台湾白土做出的乐器,它们有不同的声音。”
《大地之声》是谭盾“有机音乐·大自然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这部作品又名《垚乐:大地之声》,前两部是《水乐》和《纸乐》。他以水、纸、陶为乐器,为交响乐注入来自东方的色彩、来自自然的色彩。“音乐有很多流派很多风格,但在我来看,离生活和灵魂最近的,是大自然的声音,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感悟。那是最美丽的节奏、最动人的旋律。我这次希望借助大地的声音,呈现心灵的想象。”谭盾说。
为和一百年前的马勒对话,谭盾像医生一样细细解剖马勒的音乐语言,看他如何用西方音乐结构和声音发展来呈现东方诗意、情怀和梦想。“其中有一段是关于‘醉意’的,马勒将李白的诗歌里人生如梦的感叹,用音乐谱写得淋漓尽致。最感动我的是最后一个乐章《送别》,他的音乐对生命的起源和终止有着非常深邃的探索。这一次《大地之声》和《大地之歌》的对话,有文化、历史、未来的不同层次。”
除了《大地之声》,今年的上海夏季音乐节还演了谭盾1995年创作的《傩戏》(又名《鬼戏》),灵感来自谭盾的家乡湘西的傩文化。谭盾说:“所谓‘傩’就是跟灵魂歌唱的方式,傩文化认为自然界所有的东西都有生命。人可以和空气对话,花可以和水聊天。《傩戏》是中国古老文化和当代艺术的对话,也是我在全世界演得最多的作品。”
上海给了他视野和胆量
湖南人谭盾,在上海留下许多难忘的时刻。仅在上海夏季音乐节,就曾演过他的《敦煌·慈悲颂》、和杭盖乐队合作的“交响摇滚”等作品。去年疫情发生后,他创作的《武汉十二锣》在比利时安特卫普首演后,第一次回到中国,也是在上海“云演出”,面向全球直播。这一次《大地之声》的演出将通过网络直播,让全世界观众听见。
沈从文、齐白石、田汉、贺绿汀,湖南出了许多文学家和艺术家。“湖南的艺术家可能因为辣椒吃多了,都很大胆。艺术比的就是胆量,要勇敢面对自己的感受,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湖南艺术家都在上海。在这里,我有了国际视野,变得更大胆,让我可以执着地追求创作灵感。”
最近,谭盾去浦东美术馆看了艺术家蔡国强的展览《远行与归来》。在谭盾看来,艺术的探索都是一场远行。“我们要走很远的路,要用脱离自我的角度去看世界。当你体会到远行的孤独,捕捉到内心深处的欲望,就会写出来、画出来、拍出来。艺术家的远行是孤独的,要能忍受这种孤独才会有真正的创作。即便远行,艺术家和他的生命、故土、家乡、朋友之间的联系,是不可割舍的。”
谭盾目前担任巴德音乐学院院长,除了创作,他还在为全世界的年轻音乐学子撰写教材。他一直希望能将中国音乐传统演化成便于教学的音乐技术、有系统的教学大纲,通过音乐人类学和音乐史学的论证,便于在全世界传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