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一对聋哑人母子沟通政策? 北外滩最难旧改在攻坚中突破

2021年06月24日14:42  来源:上观新闻
 

进入6月的上海,闷热与梅雨交织。此刻,北外滩昆明路以南地块旧改也进入了关键的攻坚期。

这个地块涉及居民约5900户,房屋类型相当多样,还有一部分属于提篮桥历史风貌保护区,被称为虹口北外滩“最难”旧改。6月2日,地块征收决定和补偿方案公布。6月17日,将正式启动签约。

这些天,北外滩旧改群众工作组组长徐仁祯和他带领的118位组员,已和征收事务所的工作人员一起,开启了每天超过12小时、假日无休的工作模式。118位组员,是由现任和退休居委干部组成的,和居民有着天然的亲近感。

一连数日在旧改基地进进出出,记者发现,在基地表面的喧嚣和热闹之下,暗中的“较劲”其实更扣人心弦。抵触与接纳,试探与劝解,纠结与说服……每天,都在居民和群众工作组之间悄悄上演。

艰难的交流

尽管是老相识,退休居委干部傅文菁上门做刘阿婆母子的工作,还是特别难。

仅仅为了说明能拿到多少奖励费的问题,傅文菁连比带画,在纸上不停书写,花了近3个小时。写到最后,所有人都精疲力尽了。

82岁的刘阿婆和她52岁的儿子都是聋哑人,过着蜗居在十几平方米的阁楼里,每天拎马桶的日子。由于和外界交流困难,加上经济条件差,难免心烦气躁。

面对旧改,母子二人道听途说了各种消息,总怕会吃亏。有一天,有熟人来帮忙沟通,无意间的一句话,就让儿子当场发火。为此,群众工作组成员和他们讲话始终小心翼翼。

在北外滩街道的帮助下,傅文菁想办法请来了一位手语翻译。经办人讲完一段政策,就翻译一遍,刘阿婆“说”完后再翻译过来。来来回回几次,刘阿婆母子逐渐明白了政策。

除了上门做工作,刘阿婆母子会时不时来旧改基地,经办人小朱和傅文菁则不厌其烦地接待,每次都要花一小时以上。然后,再抓紧时间接待排队等候的其他居民。

在这样的不断铺垫之下,刘阿婆家顺利进行了房屋评估,价格也完全达到了他们的预期。

接着,旧改工作人员抓紧按照评估价,帮助刘阿婆母子分别按照拿房子和拿货币各做了一套方案。刘阿婆母子算了算,觉得都是可行的,现在正考虑选哪套方案。

正值端午节,居委干部又拎着粽子上门拜访,告诉他们:“你们在过渡期间租房子,只要有需要,我们会随时帮忙的。”刘阿婆点点头,用手比画了一会儿,表达了这个意思:“谢谢你们!”

反转的力量

“嘶”地一下,评估单被一位爷叔当场撕毁了。这是近日,评估人员在临潼路一户居民家中评估时,突发的情况。

“凭什么走廊面积没纳入房屋总面积?我们不是天天在用走廊吗?”原本,这位爷叔的妻子已经签字同意了。可是爷叔对走廊没有纳入面积耿耿于怀,无法接受。

一时间,争执的声音引来了围观的邻居。这让在场的征收工作人员无不暗中捏了把汗。要知道,当时正是评估关键期,如果有这样的“示范”,对后面一些人家的评估势必产生不好的影响。

正当大家都有点懵的时候,群众工作组成员、退休居委干部陈慧芬站了出来:“爷叔,你的心情我理解。我自己也是这次旧改的居民,也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我家有个公用阳台,平时基本都是自己用的,但是这次也不算进面积里。”

“那你怎么办?”爷叔问。“我开始也觉得可惜。”陈慧芬说,“但是后来一想,这个政策对大家都一样,没法搞特殊。不接受旧改的话,反而原有的利益也没了。”

经办人接着陈慧芬的话头,继续说政策:“没错。房屋总面积是按照房卡记载面积算的,公用面积虽然不算,但可算在套型补贴里,还是能拿到不少钱的。”

爷叔还是有些不平:“不算进去就是吃亏了。”另一位群众工作组成员、退休居委干部吴友庆拍拍他:“爷叔,算过这个账吗?按照现在的评估价格,你可以拿到400多万元。如果这套房子拿到市场上去卖,能有这个价?”

爷叔听了,不作声了。就这样,几个人轮流和他谈了整整4个多小时。爷叔终于在工作人员重新拿出的一张评估单上补签了自己的名字。

围观的人渐渐散去。后面两天,爷叔附近人家的评估工作进行得很顺利。

群众工作组的工作人员说,旧改中这样的人家就是突破的关键。反转,正是一种无声的说服。

胶着的常态

将居民说服的时刻总是让人欣慰,但对于现阶段的北外滩群众工作组来说,胶着、反复,却也是工作的常态。

6月9日,徐仁祯又召集群众工作组的14位组长开了碰头会。会后,专门整理出目前的矛盾排摸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分类。这些家庭都是群众工作组重点关注的对象。

他们告诉记者,有一幢私房由于历史情况复杂,甚至让群众工作组为此踏上了寻亲之旅。

这幢私房一证8户,9人继承,其中3户实际居住,5人死亡。为此,居委干部和征收人员找到了这户人家解放初期的户籍资料和曾经对于祖上遗产的法律判决,据当前不完全统计,这幢私房的共有产权人将达到30余人。如果不找到这些人,就意味着无法完成签约。

通过公安等部门提供的线索,居委干部专门去常州,找到了其中的一位共有产权人。眼下,寻亲的工作还在进行中。

相比寻亲,住在霍山路的103岁萧老太太,可谓儿孙绕膝。由于老太太99岁时摔过一跤,造成股骨粉碎性骨折,从此生活不能自理。她的儿女也十分孝顺,在上海的两儿一女每天轮流前来照顾老人,保证老人24小时身边有亲人。

萧老太太为人热心,年轻时还做过楼组长。但对于旧改,儿女们并没有直接和她说,而是选择慢慢地、择机告诉她情况。“我们非常理解儿女们的做法。老人虽然觉悟高,但年纪大,住惯自己家了,要移动地方,必须循序渐进地和她讲。”舟山居民区书记刘敏敏说,“现在,我们和邻居们也配合着他们,争取让老人平安顺利过渡。”

这天,当记者走出昆明路以南旧改基地时,天色已晚,雨停之后空气还是黏糊糊的,基地里临时板房的灯依然亮着。在这样一个10个地块一起打包,还包含历史保护建筑的地块,协调众多不同诉求的居民,对于每一个参与旧改的人都是全新的、艰难的挑战。

只希望,当旧改成功的那一天,人们不要忘记,这背后发生的或被记录或没被记录的每一个故事。

(责编:沐一帆、轩召强)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