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嘉定区档案馆,保存着一张拍摄于1993年7月的照片。照片记录了上海希望私营经济城成立筹备会召开时的场景。到如今,上海希望城已经走过了28个年头。
1993年7月,上海希望经济城在探索中诞生
作为嘉定首家私营经济城,从1993年创立之初上缴国家税收1307万元、入驻企业不足1000户,到现在希望经济城共有注册企业13000多户,2020年完成税收18.3亿元。
28年间,希望经济城为社会提供了10万多个就业岗位,直接带动了数万户家庭收入增长。
嘉定民营经济从诞生到大发展,为嘉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1989年、1990年嘉定全县财政收入连续两年名列全国各县(市)之首,居民生活迈入小康。
嘉定首家私营经济城的诞生
1988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同年,马陆乡樊豪良创办了上海凌丽服装厂,这也是改革开放后嘉定注册创办的首家私营企业。由此,私营企业在嘉定逐步发展。到当年年末,全县注册登记的私营企业达到28家。
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如一夜春风,吹得大江南北千树万树梨花开。1993年7月,马陆镇政府在嘉定区政府的支持下,决定创办经济城,为民营经济发展搭建创业大舞台。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吴邦国同志欣然提笔,题下了“上海希望城”。自此,嘉定第一家私营经济城诞生了。
在高起点、分步实施、滚动开发的指导思想下,希望经济城开始进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早期招商引资工作。利用50万元开办经费,希望城在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开始了大规模、高起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一起步就在园区内建设35米宽的希望大道,标准化厂房,水、电、通讯、管道煤气同步到位。
成立初期的希望城办公楼
为了帮助私营企业发展,希望城实行办照、买票证、缴税费“一条龙”服务,办理营业执照,只要所需证件材料到位,两周就能办好。1994年,希望城在上海新客站成立了招商办事处,凡是上海的客户办照、买票证等就在上海招商办办理,不必到马陆希望城总部。同时,希望城为外埠客户解决户口、子女读书等困难,为部分客户解决贷款、运输工具等问题,帮助出国人员办理出国手续等。
希望城副总经理王艳飞表示,到1996年底,希望城累计注册企业2162户,注册资本16.94亿元,销售总额73.4亿元,上缴税金7687万元。在落户的私营企业中,还孕育了40多家“百万富翁”。
希望城召开第一次新闻发布会
1997开始,希望城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到2000年底,希望城累计注册企业3485家,注册资本29.47亿元,税收收入6.74亿元,占马陆镇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
众多“希望城”在嘉定崛起
希望城以其优越的投资环境、优惠的入园政策和完善的服务体系,为嘉定民营经济的崛起,开创了一条希望之路,也成为全区各街镇的标杆。
1993年12月,在戬浜镇建立的上海复华高新技术园区,由戬浜工业总公司、上海复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疁城市政建设开发总公司联合成立,该园区是中国大陆第一家民营高新技术园区。
1994年11月,马陆镇政府成立沪嘉经济发展中心,在立新村开辟了20公顷土地作为沪嘉私营经济发展区首期用地,投资200万元铺设与嘉戬公路连接的2公里的水泥路,并完善水、电、通风设施。1996年,园区注册各类企业204家,实现产值1.11亿,缴纳税收519.25万元。
如今,嘉定新城(马陆镇)将新城企业服务中心、上海希望经济城、上海沪嘉经济城等多个单位进行整合,成立统一的招商部门以及产业发展、投资服务和税管“三中心”,打破各私营城之间的壁垒,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位于马东地区的上海复华高新技术园,作为嘉定区特色产业园,也正在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园区相关负责人朱彦龙介绍,位于复华路333号的建设项目,将于今年下半年投用,重点引进一批工业互联网高新技术企业,“通过扩大载体规模,提高招商质量,力争‘十四五’期间产值倍增。”
南翔“蓝天”、安亭“大众”、黄渡“绿地”、曹王“沪太”……时至今日,嘉定的经济小区已经发展到33个,为全区的经济增长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据嘉定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统计,今年第一季度,全区33家经济小区累计完成税收142.7亿元,同比增长37.7%,共有注册企业20.8万户,注册资本累计达10039亿元。
(来源:上海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