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文化| 體育

牡丹季,賞一波申城古牡丹

2023年04月12日17:10 | 來源:上海發布
小字號

原標題:【探索】牡丹季,賞一波申城古牡丹

市綠化市容局介紹,人間四月,春光正好,牡丹盛開。上海牡丹的栽培歷史悠久,始於宋朝。清代五口通商后上海牡丹栽培日漸增多。最盛於法華寺品類極繁、甲於東南,有小洛陽之稱,品種曾多達百余種。目前上海古樹名木中共有牡丹21株,近期古牡丹已進入觀花期,快來這些地方尋找它們吧!詳見↓

牡丹

牡丹原產於中國,系傳統名花之首,別名木芍藥。據《本草綱目》載:“唐人謂之木芍藥,以其花似芍藥,而宿干似木也。群花品中,以牡丹第一,芍藥第二,故世謂牡丹為花王,芍藥為花相。”這是因為二者是近親,同為芍藥屬,區別在於芍藥系草本,莖為草質,牡丹系木本,莖為灌木。

牡丹因花形碩大、色彩艷麗而得名。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端庄大氣”“艷壓群芳”的牡丹就已成為雍容華貴的代言詞,深受我國各族人民的喜愛。牡丹的內在美即它的文化價值也是牡丹鑒賞必不可少的部分。牡丹文化的基本內涵豐富,像“國,繁榮昌盛﹔家,富貴平安﹔人,幸福吉祥”這些特點和寓意在牡丹身上都有所體現。

例如唐代劉禹錫有“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的詩句,牡丹所代表的就是國盛昌隆。宋哲學家周敦頤《愛蓮說》中寫道:“自李唐以來,世人甚愛牡丹”。“牡丹,花之富貴者也”。在這裡牡丹與“富貴”二字緊密聯系在一起,代表的就是對美好富裕生活的向往。

奉賢古牡丹篇

目前上海古樹名木中共有牡丹21株,其中歷史最為悠久的當屬位於奉賢區鄔橋鎮吳塘村享有“花王”之譽的古牡丹,至今已有400多年,被冠以“江南第一牡丹”之名。據1987年版《奉賢縣志》記載,明代畫家董其昌年少時就讀於鬆江葉榭月水月庵時,與鄔橋鎮金學文為同窗好友。明萬歷年間金家新居落成,正值董其昌升任禮部尚書,董在赴任時,將親書匾額“瑞旭堂”以及名為“粉妝樓”的牡丹贈與金學文。金家歷代對古牡丹精心養護,20世紀90年代金家老宅拆遷,便將古牡丹和匾額捐給國家。

1996年,上海市園林管理局根據原地保護方案,在古牡丹原址建造牡丹亭,開辟牡丹園,供游人觀賞。鄔橋地區的牡丹文化由此興起。

▲來自於古樹檔案

(攝於1997年4月7號)

徐匯古牡丹篇

上海21株古牡丹中徐匯區就佔了14株,其中尤以漕溪公園為主,園內赑屃亭對面的花壇裡有8株古牡丹構成牡丹群,包括鳳丹白、紫二喬和西施、玉樓春四個品種。

●漕溪公園原為解放前上海棉布商曹鐘煌祖塋所在,又稱曹家花園,始建於1931年。

●1935年落成時,曹鐘煌將在安徽寧國採購的以及親友贈送的牡丹栽植在園內,這些牡丹均來自清代。

●1958年,由上海市園林局重建后對外開放,將漕溪公園定為以牡丹聞名的免費公園。后續又進一步擴大了古牡丹花壇面積,不斷復壯古牡丹的長勢。

●目前,漕溪公園已植有2000多株、50多種牡丹,花色涵蓋了九大色系,也真正實現了始於古牡丹,終成牡丹園。

除了漕溪公園,徐匯龍華寺也有古牡丹群。龍華寺位於上海市南郊龍華街道,是上海地區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古剎。寺內后院有牡丹數株,其中四株為清代咸豐年間所種,距今有近200年的歷史。

清咸豐年間,杭州東林寺的方丈用船將牡丹運至龍華百步橋,並將其栽於寺內素齋用膳處前庭。古牡丹很嬌貴,對溫度、濕度等外在條件很敏感,龍華寺養護師傅常為其鬆土、修剪枝葉,給予細心照料。每年初夏和秋季,必須為其防治虫害。正是因為養護師傅悉心呵護,這四株近兩百歲的牡丹總會如期綻放,儀冠群芳。

▲於寶安 龍華寺

近期古牡丹已進入觀花期,除了上述地點,你還可以在上海植物園、古猗園、徐匯康健園、鬆江醉白池等地欣賞。

▲於寶安 康健園

▲於寶安 上海植物園

▲於寶安 醉白池

資料:市綠化市容局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