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上這條三百余米馬路 從文藝建筑中看人間煙火

寶慶路原名寶建路,位於衡復風貌區核心帶,全長僅三百余米,會讓人一不小心就忽略了它的存在。但兩旁的歐式老建筑卻頗具特色,蘊含著多種建筑風格和文藝氣息,如織人流更是為這裡增添了不少人間煙火氣。在這條靜謐於鬧市區的小馬路,許多海派故事流傳在街頭巷尾,如同兩旁的梧桐樹,迎來日月光色、送走春夏秋冬。
寶慶路一覽
衡復風貌區核心帶
流傳老上海的故事
迷你袖珍的保護道路
寶慶路位於徐匯區東北部,全長373米,原名寶建路,辟於1902年。1943年,改名“寶慶路”。筑路之時,寶慶路其實沒有那麼短,后來另一段變成了恩理和路,也就是現在的桃江路。
主要建筑一覽
寶慶路3號
(徐匯區文物保護點,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
寶慶路3號始建於1925年前后,佔地約4750平方米,原為德商住宅,早期僅有2號樓和5號樓。1936年建筑經歷了改擴建設計,將現代主義風格應用於住宅。改擴建設計包括新建1號客廳樓和3號樓,改建2號樓南立面。
1號樓建於20世紀30年代中后期,即現代主義風格在全球流行時期。1號樓工整的建筑平面,簡潔的裝飾,釉面磚外牆,白綠相間的馬賽克地面等都是明顯的現代主義風格特征體現。
寶慶路3號作為上海近代花園住宅中現代主義建筑風格建筑的代表,其中鉛條彩色玻璃窗、室內裝飾、外牆釉面磚、馬賽克地坪等設計元素,都體現了其不同建造時期的藝術審美情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經過2017年的保護性修繕,這裡現為國內第一家交響音樂博物館——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其中展品系統介紹了交響樂在上海的近現代發展史。
寶慶路9弄
(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
沿著寶慶路3號一直往南走,不遠處是一個弄堂,這就是寶慶路9弄,內由東西並排的六幢法式坡頂住宅構成。
由於緊挨著上海交響樂團,寶慶路9弄的圍欄被打造成了音樂藝術家圍欄,圍欄採用特定角度成像的方式,在欄杆上表現各中外音樂巨匠的形象。從正面看,似乎與普通欄杆無異。但當觀眾沿欄杆移動到特定視角時,視角范圍內的欄杆圖案將逐漸形成一幅完整的人物圖像。欄杆兩側圖案不盡相同,一側為中國音樂家肖像,另一側為外國音樂家。
寶慶路20號
(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
寶慶路20號1號樓
寶慶路20號2號樓
寶慶路20號始建於1925年,包括四幢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每幢都象征著一個時代的縮影。
1號樓正對大門,始建於上世紀20年代左右,建筑面積759平方米,是磚、木、混凝土混合承重結構,略帶英式鄉村的風格,房檐邊緣以紅漆來勾勒,突出建筑層次。
2號樓與1號樓相鄰,建成於1915年,建筑面積902平方米,磚木混合結構,立面整潔明快,現改為光明集團總部使用。
寶慶路20號3號樓
寶慶路20號4號樓
3號樓建於1931年左右,建筑面積約1700平方米,是磚、木、混凝土結構。建筑為簡化的新古典主義風格,坡屋頂,硬山牆面,南立面左右對稱。外立面以紅色清水磚牆為主,立面裝飾元素豐富,圖案化的彩色玻璃和滿天星馬賽克地坪也是建筑的特色。
4號樓建於1925年,建筑面積1343.8平方米,呈現文藝復興和折衷主義風格。浪漫主義的建筑樣式讓四號樓在建筑群中獨樹一幟,其中較為典型的就是外牆頂部鑲嵌圈形和蝴蝶花飾,門窗洞口幾何形狀的裝飾,樓門前增添一絲野趣的小水池。
高高的圍牆、滄桑卻不失“煙火氣”的建筑、流傳在街頭巷尾的故事,都成為這條路上的特殊記憶。選個好天氣,來這裡小逛一會兒,看午后陽光穿過梧桐葉,打在一排清水紅磚的老房子上,在斑駁的光影中,感受百年馬路上的獨特風景與人情。
資料:市文化旅游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