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獲評市級5A!長寧4家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榜上有名

2023年03月27日09:50 |
小字號

日前,長寧區的華陽路街道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天山路街道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北新涇街道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新涇鎮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獲評市級5A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

作為集中為居民提供個人政務服務的社區綜合性服務機構,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匯集了11個部門的192項個人政務服務事項。尤其是,隨著“全市通辦”政務服務事項比例的增加,對於“開門迎八方來客”的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來說,辦事水平高不高、辦理效果好不好,前來辦事的老百姓最有發言權。

如何才能獲評“5A”?仔細對比不難發現,2022年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標准化建設第三方評估標准是對全市220個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的一次全面“體檢”,“賣相”硬件、服務環境的考核固然重要,可“內核”競爭猶如一場看不見的“厮殺”,其中,一級指標中的“事項受理”分數佔比最高。

與此同時,還有“服務評價”“專項評估”等在內的一級指標,一言以蔽之,其核心拼的是各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拿得出手、叫得響亮、過硬的業務能力。

在華陽路街道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主任陳璐看來,日常要把每項業務都做到100%,要按照“五星級”的標准去要求。如今,該中心努力推進創新思路下的“簡”程序、“暖”服務、“快”響應,通過發揮“集聚辦”、著力“延伸辦”、便民“靈活辦”、推進“融合辦”,“四個辦”互動聯動,構建全過程便捷的“一網通辦”服務體系,效果凸顯。

“群眾的好口碑從哪裡來?考量的是受理員扎實的基本功和靈活的應對能力。”陳璐表示,“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一線的綜合窗口受理員想要對辦理事項做到“信手拈來”,實操中“碰釘子”就在所難免。於是,該受理中心特別制定了“全科醫生”的上崗培訓制度,不僅以整理匯總、案例整合的方式分批分層地制作“應知應會”培訓素材,還有“老帶新”的指導機制,進一步打磨受理員的“硬功”,讓他們上手快、辦得好、不出錯。

說起天山路街道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的“天天”幫辦小隊,居民們常常豎起大拇指。2020年,該受理中心成立了“天天”幫辦小隊,員工化身“跑腿員”,為多名腿腳不便的老人、殘疾人提供上門幫辦服務2700余次,受到廣泛好評。

與此同時,“天天”愛心驛站、“天天”鄰裡辦,都為居民解決生活中的“急難愁盼”。為了讓群眾“不跑腿”也能“辦成事”,“天天”幫辦熱線提供互助服務720余次,確保網上辦事“有疑就問、邊辦邊問”。為了提升轄區老人的幸福指數,“天天”為老服務熱線為行動不便的獨居老人提供如預約上門、叫車、離線碼辦理等特色服務,而“教儂用”智能手機培訓班,每月開展培訓,為358名老年人消除“數字鴻溝”。

作為長寧區首個“証碼合一”智能服務系統落地的受理中心,北新涇街道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在“信息化項目”“服務延伸”“流程優化”等方面的創新敢想敢試,做了大量的嘗試和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該受理中心還是上海市“助殘一件事”的試點單位,依托市政府“一網通辦”平台,優化工作流程,順利為轄區內居民辦結殘疾關系市內遷移,標志著“助殘一件事”服務在上海市實現首辦,實現群眾特別是殘疾群眾的“零跑動”。

而在新涇鎮的居民眼中,新涇鎮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精心打造的全市首家“新涇彩虹橋”24小時政務服務自助屋是居民身邊的好幫手,辦起事來真方便。

線上增能、線下減負,為提升社區居民自助辦事體驗感,在這個自助屋裡,社保查詢機、醫保查詢機及社區事務服務機等一應俱全。不僅如此,自助屋24小時、“白+黑”全天候地為社區居民提供自助服務。據了解,已有近13000人次使用,非對外服務時段居民的使用人次佔比接近總使用人次的40%,充分緩解了社區居民在非對外接待時段辦理急事的壓力。

“各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的硬件設施都在逐步完善,各有千秋、難分伯仲,因此,老百姓在辦理過程中的體驗感自然要靠各中心自己去拼、去贏。”長寧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就此次獲評“5A”的4家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來說,無論是全面推行受理服務線上“一網通辦”、線下“一頭管理、一門辦理、一口受理、全年無休和全市通辦”,還是深入推進“一件事”“兩個免交”“在線人工幫辦”“隨申碼”拓展應用等,規定“動作”都可圈可點,而自選“動作”的出彩更是為獲評錦上添花。

(來源:上海長寧)

(責編:唐小麗、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