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架橋下“方寸之地”變成城市體育新空間

延安西路婁山關路交叉口高架下新增6片體育場,漕溪北路高架下建造“樂匯小游園”
高架橋下“方寸之地”變成城市體育新空間
■本報記者 舒抒
近日,位於長寧區的新虹橋中心花園完成形象提升,在延安西路與婁山關路交叉口的高架橋下,改造了約2萬平方米的公共空間。不僅公園入口從“九曲十八彎”變為開放式通道,還改造和新開辟了6片體育場,在3000平方米的空間裡打造了4個籃球場、2個足球場,讓這一橋下方寸之地變為以球類運動為主題的城市新空間。
上海中心城區寸土寸金,閑置空間的挖掘、更新與利用,始終吸引各方關注。2018年,長寧區啟動橋下空間更新,此后相繼出現古北路橋、凱旋路橋、中環北虹立交等多個橋下空間改造案例,涉及休憩設施、游樂場、戶外球場等。
放眼上海,從普陀百禧公園,到年初內環漕溪北路高架下建成開放的“樂匯小游園”,豐富多彩的橋下空間正成為城市空間集約利用的代表。當陰暗逼仄的高架橋下空間變成開闊敞亮的公園通道,一座城市對人的吸引力也將發生意想不到的改變。
增設體育場地
雖然依舊在高架下方,但視野比以前開闊,關鍵是多了幾個戶外球場
新虹橋中心花園橋下空間的改造可追溯至2018年,“行走上海城市空間微更新計劃”將這裡和同在長寧區的古北路橋、凱旋路橋等均列為橋下空間的改造點位。
2000年開園的新虹橋中心花園,北側的公園入口恰好位於延安路高架下方,是天然的遮風避雨場所,多年來一直作為公園停車場及出入口使用。從地理位置看,公園北鄰延安西路以及世貿展覽館、國際貿易中心、國際展覽中心,南接虹橋路和古北國際社區,是周邊白領、居民日常穿行的重要通道,不僅人流量大,人群結構也多樣。
近年來,隨著虹橋開發區城市更新的需求逐步顯現,人們對這處有著20余年歷史的公園也有了新的空間訴求。“以前延安路高架下方是單一的停車場,現在到了實現土地集約高效利用的時候了。”長寧區建管委副主任周靜講述了政府專業部門的考量。“前期調研中,周邊居民和白領都提出,虹橋開發區一帶的戶外體育設施不足,恰好新虹橋中心花園的橋下空間面積大,又位於高架正下方,適合增設體育場地。”
經過近一年的方案論証、前期籌備和施工建設,新虹橋中心花園位於延安西路的入口已煥然一新:原先人車混行的通道實現人車分流,行人出入更安全﹔橋下停車場向東遷移約150米,拓寬了公園入口以適應更大的人流量﹔普通車輛和團隊大巴都能在延安西路停靠,人們從虹橋開發區方向進入公園更便捷。
“出入口改造后,公園仿佛敞開懷抱歡迎人們來游園。”市民吳先生在金虹橋國際中心上班,平時每天都要穿過新虹橋中心花園乘坐軌交10號線通勤。春節后他發現,改造后的公園入口大氣簡約,還新增了弧形石凳供人們休息,雖然依舊在高架下方,但視野比以前開闊。“關鍵是多了幾個戶外球場,這樣平時我們除了去健身房,還能多幾個運動場地的選擇。”
籃球場“縮水”
為避讓一棵三根樹干環抱的古香樟,球場向西偏移,成非標景觀球場
高架橋下造運動場在上海不算少,但新虹橋中心花園的改造並非一帆風順。
“延安路高架結構特殊,公園古樹和規劃中的迎賓三路東延伸段地下管線也需要避讓,這些因素在改造設計時需通盤考慮。”申都設計集團有限公司四所所長王胤介紹,新虹橋中心花園位處國內首批經濟技術開發區“虹橋開發區”,公園開放20余年,有不少樹齡可觀的喬木。此次改造中,具備移栽條件的樹木有200多棵,均已在園內完成移栽。而部分樹齡較大不可移栽的古樹,則需要新建球場進行避讓。
緊鄰延安路高架婁山關路下匝道就有一處非標籃球場。為了避讓一棵三根樹干環抱的古香樟,球場規劃向西偏移,面積也比標准球場略有“縮水”。“但建成后我們發現,球場景觀很好,高架、古樹和運動場相得益彰,很有上海的城市特點。”王胤說。此外,緊鄰高架橋的球場圍網高度都有所增加,從普通球場的4米加高至6米,確保不會有“神投手”把球打到高架上。
既然改造的約束不少,為何還要堅持在橋下新建球場?王胤告訴記者,在制定改造方案時,設計方征詢了周邊商務樓白領、小區居民、長寧區建管委以及現有籃球場運營方洛克公園等多方建議,梳理出這一橋下空間改造的最主要訴求,即大虹橋地區樓宇密集,周邊商場、小區即便有健身設施也都是室內或小型場地,大片戶外運動場稀缺,而場地需求量卻隨著人才不斷涌入虹橋地區而水漲船高。
2021年,長寧區曾在中環北虹立交沿蘇州河的橋下空間試點建造運動場,以北翟路和中環線為坐標劃分出4個“象限”,在新涇港、哈密路以及蘇州河圍成的約3.5萬平方米橋下空間建造足球場、戶外籃球場以及帶頂棚的籃球場,並以火烈鳥、斑馬、獵豹等動物為主題,用鮮活的色彩裝飾這片原本頗為“生硬”的橋下空間。
但新虹橋中心花園卻有所不同。王胤介紹,中環高架橋下多為獨立區域,相互之間穿梭需要過馬路,對行人來說進出運動場還不是最便捷。新虹橋的體育場地與公園綠地無縫銜接,一家祖孫三代來公園,老人可以賞花、賞湖景、逛公園,小朋友能在草地上撒歡,年輕家長可以打籃球、踢足球。“一座公園有適合不同年齡段的休閑功能,而實現這一目標,就是在高架橋下做個‘復雜的空間小手術’。”
見縫插針建設
將能利用的方寸之地全都建成體育場,更加側重體育功能的提升
市中心的人流量大所具備的潛在經濟效益,對專業運動場的運營方也具備足夠大的吸引力,能促進企業積極參與城市更新項目。
“在越核心的區域建造運動場地,獲得的關注度和經濟收益越高,這是市場的天然規律。”洛克籃球公園創始人、洛合體育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戴富祺介紹,目前上海核心區域的運動場地稀缺,在長寧、徐匯、靜安、黃浦等中心城區,運動場地長期供不應求,因此更需要“見縫插針”地建造運動設施。
洛克公園負責中環北虹立交橋下籃球場的運營。此次運營新虹橋中心花園的橋下籃球場,戴富祺表示,根據區位不同,球場的改造與功能設置也有所差異。“中環北虹立交橋下以造景為主,新虹橋的球場與公園綠地連通,面積有限,因此無論是橋外還是橋下的球場都沒有再增設景觀,而是將能利用的方寸之地全都建成體育場,更加側重體育功能的提升。”
有了中環橋下的球場改造經驗,洛克公園在新虹橋中心花園的球場改造用時僅3個月,建設速度、設備規模和球場質量都有所提升。戴富祺總結在高架橋下建體育場的幾點經驗:一是要避開任何跟原建筑有交集的結構﹔二是所有設置的燈光都要避開司機駕車的角度﹔三是所有設施的圍網都要加高,預防正常運動狀態下球類遺落到交通道路上﹔四是場地需預設無人化管理設備,為將來24小時開放做好准備。
隨著上海運動人群的增長,洛克運營的體育空間也不斷迭代。據介紹,今年,洛克體育將在銅川路嵐皋路建造約3萬平方米的體育公園,還將在漕河涇地區的光大會展中心開設近1.2萬平方米的中國洛克公園旗艦店。“隻要有能夠改造成運動場館的空間,我們都想試一試,盡可能利用起來。”戴富祺說。
(來源:解放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